“联城带乡”的都市农业怎么做?看新都区的“乡村新经济”
新繁街道拾里庭院
斑竹园街道三河村
斑竹园街道三河村
斑竹园街道三河村
成都农业农村发展最鲜明的特质是“联城带乡”,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成都市努力探索特大中心城市农业农村发展的现代化之路。如何探索一条让乡村服务城市,让城市带动乡村的路子?
作为成都近郊的新都区,同时也是中心城区的一部分,拥有360平方公里的农村区域和38万亩耕地的新都区同样拥有都市现代农业的需求。近年来,新都区对表党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七大任务和省委、市委部署,改革强基,聚力赋能,坚持农商文旅体科融合发展路径,积极探索乡村新经济发展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乡村大美公园形态和宜居生活品质愈发凸显,努力在全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珠链锦绣 大美乡村催生产业融合
从地铁5号线华桂路站出来,成都市民刘大姐和几位姐妹们坐上了“香城乡巴”旅游专线——今天她们要去夏河溪生态公园“打卡”。“这趟公交车太方便了,我们从成都坐地铁转一次就能把各个乡村景点‘一网打尽’!”刘大姐开心地告诉记者,她们已经是第三次坐了,前两次分别是到芳华微马公园和花香果居,“听说夏河溪的湿地公园很漂亮,旁边还有许多适合拍照的餐饮民宿,这次我们专门带了装备来拍照!”
地铁接驳、景点串联、公交换乘……这条票价为2元的“香城乡巴”旅游专线,正是新都区创新打造的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观光旅游公交精品线路。线路全场25公里,串联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芳华桂城微马公园、尖锋旱雪小镇、夏河溪乡野公园、足球音乐小镇、拾里庭院、花香果居等10余个乡村振兴特色点位和旅游景点,让市民能便捷地走进新农村,领略川西田园风光,体验现代生态农业,感受美丽乡村新画卷。
聚焦都市人群多元化消费需求,依托大美乡村生态环境,探索乡村新经济发展模式,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动生态价值转化,这是新都区做强都市现代农业的重要着力点之一。依托360平方公里农村区域和38万亩耕地的丰厚乡村资源,该区高质量规划建设134平方公里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夯实农业生产本底的基础上,把乡村田园打造成“天然公园、市民乐园、消费游园”,加快推进“珠链锦绣·锦水公园”乡村绿道旅游组团、清白江沿岸滨水休闲农业示范带、木兰山—五龙山生态旅游组团3个产业融合发展组团建设;围绕8个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重点项目,构建100公里乡村绿道慢行系统;把全区2000余个林盘聚落作为农村景区化景观化建设和林盘经济场景营造的重要载体,大力开展川西林盘保护修复,着力植入林盘庭院特色产业,打造出以民俗文创为特色的夏河溪文创聚落、以共享庭院经济为特色的拾里庭院、以精品民宿为特色的董家时光小院、以传统木匠技艺展示为特色的水磨花溪、以艾芜耕读文化为特色的大书房林盘等多个精品新型林盘聚落场景;同时依托自身的资源禀赋,融合“体育+旅游+文化”“农业+音乐+艺术”“绿道+火锅+熊猫”,分类施策探索乡村新经济,走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刚刚才被央视重点关注的斑竹园街道三河村,正是这条路径上的生动呈现。精准聚焦都市人对田园生态和运动休闲的需求,这个村庄建起了2个7人制足球场,每年举办赛事、训练200余场,以“农业+足球+音乐”形成流量经济,有效带动“新都柚”销售和食宿消费;同时推进农村闲置资源变资本,梳理整合林盘资源63个、闲置房屋26处、集体建设用地547.2亩,引进总投资1.5亿元的24个音乐文创项目和5家精品民宿,策划举办“星空音乐节”“民歌民乐赏析音乐会”等演艺活动,各类“网红打卡地”每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带动消费3000余万元。
“一到傍晚人就多起来了,踢球的、喝茶的、散步的……周末更是爆满。”三河村口农户杨昌蓉既是村庄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受益者。看到越来越多人来到村上,她家的小院也逐渐改造了,左边临街的一间以每年3000元的价格租给足球俱乐部作为球员洗浴室,一楼则全部改造开了间“百姓茶室”,“女儿女婿都在外面上班挣钱,茶室每个月至少能挣五六千元,集体经济还有分红。”说起越来越红火的日子,杨昌蓉的脸上都是笑意。
聚力赋能 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1号院火锅收益2万元;2号院水吧收益1360元……”走进新繁镇汪家村拾里庭院游客接待中心,一块大屏幕上滚动显示着当日的收益。村民郑庆秀在心里飞快地算着账:与经营商家的提成比例是8%,火锅收益2万元则可产生1600元共有收益。按照20%留作发展基金、80%分红的比例,村集体具有20%总盘分红权,可获收益320元,按照入股折算的份额,村民可获总收益1172.96元,其中郑庆秀家可分得144.93元。
汪家村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村庄,全村1740人仅有耕地1800余亩,过去靠天吃饭,除蔬菜种植外没什么产业。2018年,依托农业农村改革政策,汪家村尝试以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等入股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由村资产管理公司签约社会资本对农民的老旧院落修复利用,将闲置房屋变资本,农民变“股东”,发展田园火锅、共享书吧、私房菜品等“住商分离+商住一体”的“拾里庭院”新业态,从此,汪家村村民们开始了当“股东”领分红的幸福生活。“相当于这些房屋和土地天天都在帮我们赚钱。”郑庆秀告诉记者,去年尽管受了疫情影响,她家依然领到了“分红”25849元。
“我们是在‘三权分置’原则下来设计的这个共享机制。”据拾里庭院运营负责人李彪介绍,集中、托管和分配的,都是村民闲置资产的使用权,所有权不变还在村民手里,今后所有权还会给村民带来极大收益,“共享庭院运作成熟后,我们会逐步退出,交由村民经营。”
和汪家村同样,随着农业农村改革的纵深推进,新都区广大农村正在享受着改革创新带来的红利。该区深入推进“两项改革”,调减镇(街道)4个、村(社区)75个,调减比例分别为30.8%、29.4%,实现了镇(街道)、村(社区)减量赋能,基本构建起了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治理服务体系;扎实推进村(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创新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十大行动”,乡村治理的政治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服务效应整体提升。
在此基础上,新都区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组织清产核资和股份化改革,探索形成“党组织主导、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引导资本、人才等要素向乡村集聚,同时全面激活乡村资源,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创新承包地经营权规模流转监管机制,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村闲置资源入市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活化利用好村(社区)公共空间、土地林盘和集体资产,以全面深化改革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据悉,今年以来,新都区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积极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推进,已完成87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资源流转,2021年1-8月已办理155宗,累计流转面积2.3万亩、交易金额11.72亿元,成都市首宗超500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项目在新都成交,近几年,已累计交易733宗,流转面积10.28万亩,交易规模21.42亿元;开展“蓉易贷”“产融对接活动”等活动6次,帮助农业主体成功获得融资5000余万元,集体经济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农村资源多元化经营有效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本报记者 陈泳 供图 新都区农业农村局
新闻推荐
放眼望去,花开成海,吸引了不少游客专程前来打卡。日前,在新都区军屯镇桂荷月畔湿地公园,2000余株紫薇花正在盛开,团团锦簇、灿...
新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新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