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风口来临 四川如何培育绿色金融单打冠军

四川日报 2021-04-14 06:25 大字

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的碳交易平台显示屏上,显示着不断变化的交易行情。 受访者供图

现状几何?碳排放方面,重点发展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自主研发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云计算报告平台;用能权方面,推进交易规则及配套细则等研究,并通过主管部门备案,已交易3000吨、金额127.6万元

机遇何在?专家建议:川渝地区可抓住机遇共建绿色金融中心,依托成渝地区丰富的绿色资源,发展良好的绿色产业,汇聚绿色金融要素,构建一个成规模、有特色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和产品体系

今年,碳达峰、碳中和被列入推进重点任务,金融市场闻风而动——“碳中和绿色债券”陆续发行,“碳中和”指数推出,碳中和债相关配套政策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施行,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即将启动上线,碳中和概念股频频掀起涨停潮……

绿色金融迎来政策“窗口期”,绿色资源大省四川具有哪些优势?应该如何抓住机遇,培育“绿色金融”单打冠军?□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田姣彭瑀珩

积极探索

两类环境权益交易取得明显实绩

4月7日,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碳交易平台上,某粮油公司以大宗交易的方式成交了一笔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该项目为水电减排项目,成交量为1万吨,成交价11.3万元。

这样的交易,隔三岔五就在碳交易平台上演。2016年12月开市以来,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已累计成交CCER1680.4万吨,成交金额超过2亿元,按照可比口径位居全国第四。

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分为配额和CCER两类基础产品。配额是碳交易主管部门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指定时期内的碳排放额度,CCER是通过实施项目削减温室气体而获得的减排凭证。举例来说,某控排企业经核发获得一定量的碳配额,但全年实际排放量超过配额,就必须向其他配额富余的企业购买配额,或者向实施“碳抵消”活动的企业购买可用于抵消自身碳排的CCER。

“配额是强制性需求,CCER是自愿性减排凭证。”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何锦峰向记者介绍,其目的都是适当降低企业的履约成本,同时也能给减排项目带来一定收益。

2021年1月1日,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四川作为全国非试点地区首个、也是全国第八个开展碳交易的省份,作出了诸多探索。

交易品种上,四川另辟蹊径,重点发展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何锦峰介绍,四川碳市场CCER交易量从2017年全国第6到2019年全国第3,交易项目涉及四川、重庆、湖南、浙江等20个省市区,类型覆盖风电、水电、光伏发电等多个领域。

系统建设上,四川自主研发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云计算报告平台,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第一个上线的开放式自查平台;承担了全省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报送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工作,是全国第一个满足24个重点排放行业报送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系统。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鹏表示,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已经开展了非常良好的探索性工作,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将来可以进一步争取政策支持,同时开展相关理论研究,作出一些有引领作用的探索。

碳市场建设外,2019年,四川正式启动了用能权交易市场,目前已完成用能权交易3000吨、金额127.6万元。有业内人士表示,四川在“碳排放-用能权”双市场的配额优化及衔接机制上都作出了不少研究和探索,这些探索成果将为两类环境权益市场深入推进提供参考经验。

多点创新

绿色金融试点成果多,经验可复制推广

3月底,绵阳市游仙区仙鹤镇秸秆综合利用基地,工作人员将一捆一捆的秸秆放置到传输带上,在另一边,秸秆被粉碎,工作人员对其打包。粉碎后的秸秆将配上专门研发的生物菌,再变为营养价值很高的有机质土壤和营养液。这不仅解决了秸秆焚烧产生的污染问题,还让村民有收入。

今年1月,绵阳市商业银行提供940万元贷款支持,用于秸秆、竹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推广。这是绵阳市商业银行在去年7月加入赤道原则协会后发放的又一笔绿色贷款。

赤道原则是指用于确定、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过程中涉及环境和社会风险的一套自愿性原则,在项目融资中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被称为“赤道银行”。作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成都分行首创“央行绿票通”产品,加大了对绿色领域的信贷投放,截至2021年3月末,绿色贷款余额70余亿元,在川内股份制银行中排名第一,绿色金融表内资产业务的不良率为0。该行负责人介绍,他们有一支专业的绿色金融队伍,在考核评价、绩效激励、信贷规模、风险资产、经济资本、授权授信、审查审批等方面对绿色金融进行特殊支持。

作为四川省第一家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四川天府银行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工具,开创了覆盖27个绿色子行业的绿色评分模型系统,成为西部首家具有试点环境评分系统的金融机构。

截至2020年末,四川省绿色信贷余额5164.5亿元,较年初增加823.9亿元,增幅达19%,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幅5.3个百分点;累计发行绿色债券33只,规模292亿元。

成绩背后,离不开四川省在绿色金融方面的探索。2018年1月,《四川省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发布;同年10月,5市州启动绿色金融创新试点。两年多过去,5个试点地区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形成了部分可复制推广的举措和经验。2021年3月,中国·雅安大数据产业园成为国内首个拿到碳中和双证书的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广元市、成都新都区等探索制定了地方绿色企业(项目)标准,广元市以“支小再贷款+绿色贷款”模式支持企业融资,雅安市成功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

近期,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对各试点地区改革创新情况进行了阶段性总结评估,并形成《四川省绿色金融创新案例汇编》。

补足短板

建立统一标准,川渝共建绿色金融中心

四川省绿色金融服务体系逐渐形成,但也应该看到,绿色金融的发展还存在短板和不足。

CCER交易整体存在交易不活跃、流动性不足等问题。何锦峰建议,生态环境部应尽早完成CCER交易体系管理改革,重启CCER项目和减排量登记备案,“四川等西部地区林业碳汇、清洁能源丰富,开发成CCER的潜力较大,相关部门应该研究降低林草碳汇类CCER 开发难度,并鼓励重点排放企业有限使用林草碳汇、清洁能源项目减排量用于履约。”

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不高。多位受访人士表示,部分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绿色金融业务缺乏经验和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能力,发展绿色金融的专业能力还有待提升。

省内某城商行信贷部负责人表示,当前不少银行发展绿色金融还只是做到了“形似”而没有到“神似”,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制度不健全,前期投入较大,效益回收期较长,风险缓释措施弱等,这对银行的绿色金融健康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也涉及绿色项目的准入标准和信息披露问题。”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认为,需要根据碳中和目标和产业发展规律特点,明确统一绿色金融定义和绿色金融产品设立、管理的规章制度。

王鹏也认为,四川省绿色金融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两方面空间,即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建立和绿色金融信息披露的机制,“这两方面是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的前提,虽然是全国可能都面临的问题,但四川可以先行先试。”

关于绿色金融的认定标准,四川已经开始了探索。早在2019年,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联合相关省级部门制定四川省绿色企业(项目)标准,印发《关于开展四川省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库建设工作的通知》,依托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打造了“绿蓉融”平台,建立四川省省级绿色企业(项目)库。

“这也意味着,省内有了自己的绿色金融认定标准和项目库,可以为项目、企业提供信用信息档案查询和全流程融资对接服务。”在业内人士看来,标准和项目库的建立是实现企业与金融对接落地的重要一步,但目前项目库的入库企业还比较有限,接下来可以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让更多企业参与进来,让项目库的规模更大。

看到短板,更应抓住机遇。在兴业银行成都分行相关负责人看来,绿色金融是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必然选择。“作为国家战略新高地,可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创新试点机会,更有助于两地走出一条特色发展路径。”他表示,两地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城市,不仅要共同担负起长江生态保护的重任,也可联手探索长江生态经济价值实现路径,通过生态治理实现经济效益增长。

绿融投资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涵提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之下,川渝地区可以抓住机遇共建绿色金融中心,依托成渝地区丰富的绿色资源,发展良好的绿色产业,汇聚绿色金融要素,构建一个成规模、有特色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和产品体系。

新闻推荐

植物园过街天桥上垃圾堆积、烟头遍地 该谁管? 新都区综合执法局:目前已安排工作人员每天定时清理垃圾

成都植物园天桥上堆积的垃圾天桥下,环卫工人正在清理路面“天桥上垃圾堆积无人清理,谁来‘管’一下?”近日,市民王...

新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