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诠释公园城市乡村表达 激发内生活力带动农民多元增收新都区探索特大城市近郊区域乡村振兴新路径
“上个月,5号和6号院子真是突飞猛进,仅仅一个月就有17万元营收。”站在实时动态公示屏前,新都区新繁街道汪家村村民郑庆秀有些欣喜。虽然只是普通村民,对于村里农房、土地流转交由专业公司运营的“拾里庭院”,郑庆秀比项目经理还要上心。“以前农房、土地流转出去就不管了,现在的机制让分红与营业额直接挂钩,项目就是村里人自己的产业,当然盼着产业越做越红火。”
富民是乡村振兴的最终落脚点,促进农民增收是发展的要义。今年以来,新都区以建设特色小镇为载体,聚焦科学统筹规划、优化交易机制、多元融合发展,有效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建成了一批诠释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特色小镇群落,探索出一条充满活力的特大城市近郊区域乡村振兴新路径。2020年前三季度,新都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额25098元,同比增长8.5%。
培育特色小镇群落
静态价值转化动态生态效应
从车流如织的成德大道转进夏河溪乡野公园,游步道与绿道纵横交错,清脆的鸟鸣在林间环绕,孩童的嬉笑声回荡耳畔,2000多亩夏河溪乡野公园内绿意盎然,沿着开满鲜花的绿道前行,一幢幢清爽的川西民居掩映在林盘间……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有了生动呈现。
像夏河溪这样充满农耕乡愁的特色小镇田园景象已经成为新都区一张特色鲜明的新名片。
把转化乡村闲置资源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作为规划的逻辑起点,新都区以特色小镇群落为资源转化搭桥,规划构建3个特色小镇群落+多个农村新型社区(林盘聚落)的镇村发展体系,采取“特色小镇+”的模式,加快塑造生态田园化、产业融合化、风貌地域化、配套一体化、治理现代化的大美乡村形态,推动乡村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发展,促进乡村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
充分挖掘闲置资源价值,新都激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等资源要素市场。该区通过恢复乡村健康生态肌理、完善公服配套、布局实施高品质生活场景和消费场景,提升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入市价值,在天府沸腾小镇聚力开发“熊猫+火锅”两大世界级IP,打造展示成都天府文化魅力、美食之都美誉的“天下火锅第一镇”;在洗心小镇引入尖锋旱雪项目,满足都市白领释放自我、追求时尚的需求;在音乐足球小镇,引入“农业+足球+音乐”融合项目,满足市民热爱户外运动、体验乡村情调的需求;在蔬菜电商小镇,引入拾里共享庭院项目,满足市民向往田园、追寻乡愁的需求。
破解“盘而不活”
多元融合激发资源活力
“分红加上在项目务工收入,郑大姐月收入能上5000元,这样的变化大家都看在眼里。”说起“拾里庭院”项目的推进,新都区农业农村局农经中心主任刘英印象深刻。项目一期前后发动农户参与总共用了接近一年的时间,而二期仅仅用了一周。“当初,大家最大的心结就是项目‘盘而不活’怎么办?”
为有效破解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等资源“盘而不活”的问题,新都区充分利用大都市消费群体多样化、特色化、品质化的消费特点,选择特色产业,引导各类城市资源、资本下乡,让闲置资源真正活起来。
开创共建共享模式,新都区按照“留够自住的、盘活多余的”原则,引入专业化运营平台——源素轻旅公司,对闲置资源进行统一量化入股、规划打造、创客招商和运营管理,打造共享庭院——“拾里庭院”。
为充分保障各方利益,新都区利用农村产权交易所服务平台,创新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交易机制,探索“一公证两委托三审查”模式,实现自愿、公开、合法交易,目前,已通过新都农交所实现交易31宗,面积3.2万平方米,金额4148万元。
创新跨镇联动开发模式,新都区打破新繁街道、斑竹园街道、桂湖街道的行政界限,打造“珠链锦绣·锦水公园”乡村振兴示范区,将3个街道8个精品点位串连起来,打造“一杯时光”、蜂蜜工坊等创客基地,打造芳华微马、夏河溪乡野公园、尖锋旱雪运动公园和花厢·洗心箼等集足球赛事、极限运动、音乐体验、精品民宿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互动体验场景,共同发展时尚休闲体育经济。今年,新都区乡村旅游业大幅增长,年度收入突破12.5亿元,有力推进农民多元增收。
新闻推荐
新都与广汉携手探索政务服务新模式49个审批服务事项 实现跨区域通办
本报讯(雷云通记者谭立鹏)11月6日,成都市新都区行政审批局与德阳市广汉市行政审批局签订《新都广汉审批服务事项跨区域通办...
新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