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打造“珠链锦绣”的美丽乡村 助力现代化国际范成北新中心城区建设
从桂湖街道到新繁再到斑竹园,一路风光无限。河中碧波荡漾,路旁花团锦簇,民宿小院、特色餐饮、乡村酒店等生活消费场景星罗棋布,三三两两的市民在这里散步、喝茶、聊天,享受着“乡村会客厅”的别样体验。
眼前的美景,是新都区“珠链锦绣”美丽乡村的一环,也是全面打造“美丽蓉城·宜居乡村”,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生动呈现。据悉,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近年来该区全面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将实施农村“三清四改一创建”行动与锦城公园、“珠链锦绣·锦水公园”、香城绿道、特色小镇、川西林盘修复保护等重大项目建设相结合,打造生态、生产、生活场景叠加融合的新载体,持续做优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一幅“现代化国际范城北新中心城区”的大美公园图景正在逐渐展现。
宜居乡村 绘就公园城市底色
绿道交错,芦苇摇曳,竹林青瓦,蛙声蝉鸣。从车流如织的成德大道拐进斑竹园街道锦城村,盛夏的烦闷一扫而空。1000亩夏河溪乡野公园内绿意盎然,沿着开满鲜花的绿道前行,一幢幢清爽的川西民居掩映在林盘间,世外桃源般的乡野气息扑面而来。
像夏河溪这样的景象,在新都的农村随处可见。一个个美丽村庄如珍珠般散落,一条条绿道将其串珠成链,形成了“珠链锦绣”的大美乡村形态。
2017年以来,新都区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清理农村垃圾等10个工作推进小组,制定了《成都市新都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美化提升行动工作规则》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建立四级工作推进机制,在全区凝聚起统筹推进整治的强大力量。
聚焦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短板,新都区深入实施“三清四改一创建”(清理农村垃圾、清理污水沟塘、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改造农村户用厕所和公厕、改善庭院居室、改善村容村貌、改变不良习惯;开展示范创建),一边扎实开展以农村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为核心的整治工作,一边抓好示范创建,点线面结合地推动全域全面开展。同时,深化“百镇千村”景观化景区化建设,打造田园风光秀美、农耕文化浓郁、村落古朴有形的锦绣乡村。
扎实推进带来的是农村翻天覆地的改变。截至7月30日,新都区已改造农村户用厕所45854户;建成66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完成102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9个涉农镇(街道)实现保洁清扫市场化,收集运输市场化率达100%。2020年该区还将继续深化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污水治理、农村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11+1”重点任务,实现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7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95%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60%,“美丽蓉城·宜居乡村”示范村新创建15个,“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实现全覆盖,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场景塑造 彰显美丽乡村价值
立秋过后,便是桂花飘香时节,新都区桂湖街道的芳华微马公园又热闹起来。5公里紫藤绿道、接踵而至的荷花、桂花,将这里变成了一个新晋网红打卡地。
一旁的芳华园农业专业合作社内,社长刘嘉利正在和街道党工委书记一行热烈地讨论着如何将农民的闲置房屋利用起来,由合作社进行包装、运营,引进餐饮、咖啡、书吧、民宿等,为这个“网红”地增添消费生活新场景。
“高峰时期我们一天就有3万多游客量,现在项目区里的农房全部经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今后,这里将成为一个高颜值、生活味、国际范、有归属感的乡村体验目的地。”刘嘉利告诉记者。
刘嘉利的想法,既是争相前来的市民们的需求,也是芳华微马公园以及所在地新桥村的发展之路。据悉,聚力生态价值转化,新都区着力加快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植入休闲观光、会议博览、创新创业等要素,彰显天府特色,承载田园乡愁,聚力建设农民的幸福家园、市民的休闲田园、游客的度假乐园。
在今年5月的新都区现代农业专题招商推介会暨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上,该区的思路可见一斑:面向立志从事音乐文创、民宿康养、休闲运动、餐饮娱乐等农村生活新业态、消费新场景的广大业界精英,该区重点发布推介了大书房、艾芜耕读公园、清江印象、拾里庭院等4个机会清单。
目前,新繁街道重点打造的汪家村“拾里庭院”,引进了“野奢田园火锅”等6个产业项目签约入驻,发展以“精品民宿+庭院商务+绿色餐饮”等业态为主的共享庭院经济;斑竹园街道锦城村作为“百村容貌整治”目标任务实施对象,以旱雪运动为引爆点,重点打造花厢·洗心箼项目,预计年底项目形态基本成型;石板滩街道重点打造的川音艺谷文创园已完成前期项目招引、合同签订、房屋腾退、装修设计等相关工作;斑竹园街道三河村依托乡村足球,发展的“小坐”、“一杯时光”等乡村休闲项目已正常营业……一大批新场景将融合发展的新产业植入美丽宜居乡村环境中,在服务城市居民的同时,也让乡村生态宜居价值源源不断地向经济价值转化。
长效推进 分享共建共享成果
一场雨后,新都区新繁街道汪家村村民曾礼明起了个大早,将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再把沟渠里的泥沙清理了一番。
白墙青瓦的村庄经过雨水浸润,显得格外清新。共享书吧、田园火锅、咖啡茶院、文创伴手礼等多个特色产业院落穿插其中,外来投资者在这里被亲切地称为“新村民”;曾礼明这样的“老村民”们则有着多重身份:业主、股东、服务员……而这个如脱胎换骨般美丽的拾里庭院,则是新老村民们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家园。
“家是自己的,产业也是自己的,现在游客越来越多,我们当然要把自家环境搞得更好。”曾礼明笑着告诉记者。拾里庭院所在的汪家村石家院子是一个典型的川西林盘。从2017年开始,新都区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川西林盘修复相结合,共计投入1600余万元,实施了整田、护林、理水、改院、污水治理、户厕改造、绿道串联等基础建设,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村庄美了,发展的动力也随之而来。2018年6月,汪家村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三权分置”(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基础上,动员村民将闲置的房屋、院坝、林地等的使用权与经营权,以股权量化的方式转化为具体资产,再由政府牵线,引进专业的运营管理方成都源素轻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进行统筹运营,仅3个月就吸引游客及消费者4.6万人,完成营业收入679117元,向农户发放租金及分红156258元,并获评成都市“AA级”川西林盘景区。
提升乡村功能品质,是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本需要。生态美、产业优、农民富,这也是新都区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实践中,该区依托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本底,以良好的环境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以项目开发倒逼农民意识提升,以激发群众自主性实现环境持续优化,不断提高农民幸福感、获得感,形成了多元参与、长效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
本报记者 陈泳 李娟/文 新都区农业农村局供图
新闻推荐
——嘉事馨顺和捐赠近百万医疗应急物资助力疫情防控工作侧记在新冠肺炎抗“疫”战中,隶属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光大集团...
新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