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贤博学 启后侪深思 《杨升庵散文》序

四川经济日报 2020-07-24 07:29 大字

□ 陶武先

杨升庵

杨升庵,字用修,四川新都人,明中期文学家、思想家、书法家。作为明朝“三才子”之一,“杨状元”名满天下,世代传颂。但由于各种原因,历来对其思想文化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太翔实、不尽深入,这让不少学界人士特别是升庵故里的有识之士,似觉有鲠在喉,倍感重任在肩。丁酉六月,赴新都瞻仰杨升庵遗迹,考察升庵文化传承工作,欣见倪宗新编著的《杨升庵年谱》《杨升庵诗词》《杨升庵书论》。庚子仲夏,其新作《杨升庵散文》又告编成。再闻喜讯,由衷祝贺。

作为杨升庵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散文提纲挈领地反映社会阅历、学术见解、治世主张,有较高学术价值、文化价值、思想价值,在杨升庵文化研究、传承和创新中,地位举足轻重。倪宗新专门整理、仔细校勘、精心辑注《杨升庵散文》,共收文四百一十八篇,堪称国内迄今第一部关于杨升庵的散文“总集”,无疑有助于深入把握其散文的鲜明特点,有助于进一步认知、研究、传承杨升庵文化的丰富内涵。

笼络万象,题材广泛。一般意义而言,文学题材源于生活实践。从状元到谪臣,从京师到边陲,足迹遍至川滇黔,壮年丧妻、老年丧子,至死与续妻黄峨天各一方,杨升庵道路坎坷、人生曲折,饱经沧桑、多识炎凉。见闻感思如恒河沙数,洞明世事,练达人情,丰富的阅历多见于文稿,注定笔端反映内容的广泛性和多样化。坚持济世致用的学术理念,著述多达四百余种,现存二百左右,卷册浩繁、数量庞杂,现实问题的复杂性注定写作题材不会囿于一域、拘于一格。《杨升庵散文》所辑书序、题跋、赠序、杂记、书说、碑志、论辨、哀祭、辞赋、颂赞、傅状、奏议、箴铭、诠诰,凡此诸类,涉及天文地理、风土民俗、历史掌故、诗书典籍、家教友情、时政大事等多个侧面,无巨细之分、远近之别,时间多纵深,空间少局限。其散文题材广泛,客观上为后来的热心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切入点和参照物,同时也为传承杨升庵文化提供了更多路径选择。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受到启发、收获裨益,这既是《杨升庵散文》本身的特点,也当是编著者着力的初衷。

学识渊博,风格鲜明。杨升庵一生以博学著称,上至经史百家,下至稗官小说、医卜技艺、草木虫鱼……尽力穷究。《明史·杨慎传》云:“明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慎为第一”。博览多才,体现于杨升庵的文章底蕴,知识厚积薄发,行文驾轻就熟;博观逖览、才气纵横,是其散文的典型标志、鲜明风格。明代史学家萧如松在《重刻杨太史升庵先生文集后序》中说:“余观先生集,其赋颂之作,雄词丽藻,章含秀发,亦汉扬马之流也;诗则取材亦朝三唐,与子昂太白异曲而同工;议论博辨,略有苏氏风。盖昔人所独擅者,先生庶几兼撮其长,而至于遗文坠字,奥简残编,钩索罔遗,掇拾靡逸,在昔人或未暇也”。把杨升庵与扬雄、司马相如、陈子昂、李太白、苏东坡并论,而前者更是在“兼撮其长”的基础上更有超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英德所著《中国散文通史·明代卷》评其论辨文“篇章极富,个性倔强,风格鲜明……博引史实,文气强盛”,以“博辨称雄”;评其书序文“博览多学”“为文独成一家”。这些评价或带有感情偏向,或算一家之言,但也足以表明杨升庵为文以博学见长,于史有依据,至今被推崇。《杨升庵散文》展现的是其因为博学而著述丰富、文采飞扬的结晶,既可能给读者知识性享受,又可能给学者思想性启发,领悟厚积薄发是其毕生好学穷理、孜孜以求的内在逻辑。因此,该书的编辑出版,显然就不仅仅有文献整理的意义了。

雅俗共赏,思想深邃。通观杨升庵的散文,或雄辩高论,或戏谑笑语,或指事言理,或托物寄情,或质或文,或骈或散,或议论风生,或考辨精详,无不折射作者的深入思考。索求实策,濡其思想的“底色”。仰望星空者,善于穷天地之变,领略历史发展规律;凝视足下者,可以明进退之理,感悟现实社会脉搏。其难能可贵之处,正在于随着时空变化,相应切换视角。如《丁丑封事》《正德六年辛未科对策》关注治国之道,《与巡按赵剑门论修海口书》着眼解民之忧。特别在流放之后,更加注视社会底层,眼观实际、文达实情。扬弃创新,增其思想“活水”。尊古而不忽近,师古而不泥古,践行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明代文学家、史学家陈邦瞻在《杨用修太史集序》中说:“然一时文体,大约尊古而忽近,期述而不期创……独用修为不然……至发而为文,明白俊伟,能道其意之所欲言”。如《李太白诗题词》辨李白之籍贯、《新都八阵图记》论议诸葛亮八阵图之事,不袭陈说,让人耳目一新;《辞尚简要》古今对比,讽刺奏章、对策繁冗,等等,都是切口在古人古事,收口于今人今事。寓雅于俗,见其思想“张力”。《蚊赋》《后蚊赋》《戏作破蚊陈露布》,诙谐通俗、妙趣横生,让人读罢意犹未尽、若有所思;《异鱼图赞跋》通篇以古人戏谑语写成,将自己被贬斥蛮荒的一腔抑郁消于无形,让读者平添豁达之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杨升庵散文》无疑会给爱好者、研究者带来深入了解杨升庵的思想史料。可以肯定,以杨升庵遗世散文中所蕴含的思路方法启迪后来,自觉含英咀华,营造扬弃氛围,从而使杨升庵文化传承工作更有现实意义,应当是编者、读者的共同愿望。

不同“零金碎玉”式的“混编本”,《杨升庵散文》是至今所见“集腋成裘”式单行本,其价值不言而喻。在为之鼓舞的同时,勿忘对编者的敬佩。传承前贤有热忱。或许出于对前贤的景仰,或许出于对同乡的爱慕,倪宗新一直满怀热情投入传承杨升庵文化工作。从政期间鼓呼力行,退休以后心无旁骛,先后出版包括《杨升庵年谱》等著述近400万字。用良苦之心,做有益之事,孜孜以求、持之以恒,把认定的事尽力做好,其倾情和专注,确实令人油然起敬。笃定基础有定力。搜集、整理、编注杨升庵著作,属于基础性、资料性工作,既不热闹,也不时髦,量大而单调,繁琐而枯燥,但往往惠及更多学习者、研究者。为此,倪宗新常年心甘情愿、乐此不疲,始终着力基础性工作下功夫、尽心力。这种根植基础、锁定实事,甘做嫁衣、甘为人梯的定力,对于众多人士、不少学者,应当是弥足珍贵的秉性。汇编原著有行动。杨升庵的散文,散见于各类典籍,虽然一些学者有过涉历,但研究成果还不多,倪宗新从满足文化需求出发,付诸行动,促成散文“总集”面世,为读者学习和研究拓宽了路径。他人未做我先做,他人已做我接续。杨升庵之才海涵地负,倪宗新的研究日积月累、渐趋系统,每有新编问世,或许得益于此。

辑前贤所学,并非简单复制和再现文本,而是汲取艺术精华、思想精髓。文本恰如联通作者、编者、读者的传感器,依照作者的缕缕思绪,通过编者的篇篇整理,进而给予读者点点启迪,如此,则《杨升庵散文》功莫大焉。

值《杨升庵散文》出版之际,不揣浅陋,信笔以序,藉此缅怀升庵先生,致敬编辑同志,问好读者朋友!

新闻推荐

成都天府文创大集市开街 1000余件“成都创造”邀你打卡

1000余件“成都创造”邀你打卡大集市的文创产品吸引了众多游人。天府文创大集市成华区主会场人流如织。成华区主会场灯火...

新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新都区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