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奋力谱写高品质生态宜居龙桥篇章

成都日报 2019-12-20 03:54 大字

提升城乡品质,打造生态宜居龙桥新风貌

近日,新都区龙桥镇受理了一起网络理政事件,得到群众的广泛“点赞”。受理事件以鱼龙路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构建鱼龙社区“微路网”,畅通社区内部微循环。

交通便捷是群众对过上美好生活的基本诉求,高品质、生态、宜居,近年来成为了评定城市居住舒适度的“网红”词。为了让群众生活更加便捷、舒适,龙桥镇以现代化治理体系为引领,全面构建高品质生态宜居生活格局。

保障便捷出行

建设高效畅通“微路网”

“以前路没修好,下雨天都是泥巴,出行非常不方便。现在这条路修好了,又干净又平整。”鱼龙社区居民刘大爷说,路好走了,生产生活都便利了很多。

据了解,鱼龙社区中小企业和外来人口较多,但是对外交通节点少、内部道路老旧狭窄,交通出行问题成为了当地群众和企业在线上、线下平台反映较为集中的诉求。

为积极回应群众的诉求,龙桥镇结合社区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等重点工作的开展,全面梳理建设鱼龙区域路网,解决困扰当地群众交通出行的问题。

鱼龙社区负责人表示,社区内部路网的全面升级贯通,有效缓解了沿线交通通行压力,极大地方便了社区居民出行,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修建后的鱼龙路全长2.2公里,宽6米,是社区群众、企业通往成彭高速的重要道路。龙桥镇以鱼龙路修建为契机,积极构建群众出行“微路网”,同时修建了河滨路、院落畅通路等800余米标准柏油道路,并配备规范化标识标牌,不仅社区道路体系性发展,还带动了周边环境建设。

提升城乡品质

打造宜游宜居新风貌

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目前,生态环境这个关键词成为了群众热议的焦点。为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龙桥镇按照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积极修复生态本底,推动乡村振兴,着力提升城乡品质,建设宜居宜游美丽城镇。

今年以来,该镇全面落实“三治一增”,增绿1000余平方米;以“四盯一”工作模式切实管控好偷排偷产、违规复工等4类问题,关停“散乱污”企业319家,整改规范278家;“河长制” 管理整治台账问题160余个,发现并整改问题144余起,“清河行动”累计清理河道沟渠5万余米,清运垃圾1000余吨,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龙桥镇山水村以种植芍药花闻名,每年的4月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300亩的芍药种植既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也成为了观赏的焦点,使周边农家乐经济收入翻番。

大力发展乡村振兴,富了居民,美了环境,这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是一件大好事。龙桥镇积极落实6项基础工程,完成“山水花海”周边旅游绿道、观景台等设施建设,成功举办第一届芍药观赏节。同时,运用“支部带动+技术带头人+农民入股”模式,孵化出杨建优果居、杏桂粮道农业合作社等有持续活力的农合组织。

强化社区治理

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衡量美好生活的基本要素。为了做实各要素保障,龙桥镇不断深化“三联+”工作机制,坚持党建引领带动,全面形成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七彩瑞云,温暖28”已成为龙桥镇瑞云社区“便民、为民、利民”的一张名片,从2015年开始,瑞云社区就结合本地资源每月28号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为居民提供义诊、理发、缝纫等便民服务,不仅开创了党员志愿服务的新局面,还营造了社区守望相助的友好氛围。

龙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党员赋能、服务认领,按照“小微精特”理念,全镇进一步拓展“七彩瑞云”文体指导、心愿墙、公益孵化等5项党员志愿服务内容,群众获得感持续提升。同时,加大力度深化“三联+”机制,推进街长制、楼长制服务,目前已完成鱼龙融乐阳光家园和肖家片区便民服务站建设。

为持续深化多元共治,完善推广基层村(社区)“圆桌会议”微权力治理模式,全镇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联建网格化机制初步建立,基层纠纷和信访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同时开展“孝善之星”评选等系列活动,以文化浸润,不断构建社区文化认同感。

高品质生态宜居龙桥的建设始终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而居民需求是政务服务工作开展的指挥棒。在明确方向和目标后,龙桥镇进行精准施策,开拓新路径,整合资源、激活力量,为群众提供更多更优的服务项目,把群众关心的事办好办实,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卢海燕新都区龙桥镇供图

新闻推荐

裸土未覆盖、不开启抑尘设施、垃圾露天焚烧…… 这5起生态环境 典型案例被曝光

随着污染情况的持续缓解,成都市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已于17日零时解除。在成都平原这场近三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持续污染过程中...

新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新都区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