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一中学子全国竞赛夺魁 新都区着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成都日报 2019-03-11 02:49 大字

新都区教育局与电子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铭章量子纠缠队”参赛现场

“他们应该快到了吧!”新都一中校长刘旭东与老师们站在学校大门口,不时地看着时间。当承载着学校荣誉的小巴停稳后,一束束鲜花早已迎接在车门口。据了解,大家迎接的是在2019CYPT(中国高中生物理学术竞赛)中夺得特等奖的新都一中学子们,这一成绩也创造了四川省在此项赛事上的最好成绩!

六人同心夺魁 二人携手集训

2019年2月26日,2019CYPT(中国高中生物理学术竞赛)落幕,由新都一中铭章学子雷家睿(队长)、兰鑫、陶封邑、冯学广、邹钰涵和冉雪莹六名同学组成的“铭章量子纠缠队”在全国30所重点高中中,以循环赛第二的成绩入围全国决赛,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同场竞技,最终荣获亚军,力斩特等奖,这也是国内物理研究性竞赛的最高奖项。同时,该校两名高二学生兰鑫、雷家睿在近200名学生中脱颖而出,入选IYPT(国际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2019中国国家集训队(全国共入选12名)。

据了解,早在2018年8月,该校便组织了爱好科创的学生们进行暑期调研与开题答辩。经过2018年10月校内选拔以及2019年1、2月的寒假集训后,2019年2月21日至26日,该校铭章学院学子组成“铭章量子纠缠队”赴天津南开大学参加CYPT。2月23、24日,“铭章量子纠缠队”表现突出,经过共五场十五轮的比赛,拿下全国特等奖,位列全国第二。

其中,在2月23日下午的第二场比赛中,雷家睿同学的正方报告获得了5位评委给出的9分、9分、9分、8分、8分的高分(满分10分),这也是2019整场CYPT比赛中的最高分数!2月26日下午,南开大学对外公布2019IYPT国家集训队12人名单,凭借在CYPT中的精彩表现以及在笔试、中文面试、英文面试中的突出成绩,雷家睿、兰鑫二位同学携手进入2019IYPT国家集训队。他们将会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国际部、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青岛二中以及深圳中学的其他10名同学进行下一阶段的选拔,将有机会代表中国参加即将在波兰华沙举行的2019IYPT。

此外,2月22日和25日,该校学生还通过了南开大学物理学科等级认证,其中雷家睿、兰鑫、冯学广获得A级认证,邹钰涵、冉雪莹获得B级认证。五位同学均有望在南开大学自主招生中获得40—80分加分资格。

大力引导科创 数人屡获大奖

2016年,由新都一中铭章班物理教师黄敏、科学教师赵芸赫,铭章班学生庄洋共同署名的论文《基于“磁滞刹车”现象展开的关于楞次定律教学的新思路》(下文简称《新思路》)在《物理教学探讨》第6期发表。同年10月,《新思路》被《中学物理教与学》转载。2017年,全国核心期刊《物理教师》第2期上刊发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16年全国中学物理教育教学研究综述》(下文简称《综述》),文中明确引用了《新思路》。此后的几年间,该校数十名学生的论文陆续发表在《物理通报》《物理实验》《物理与工程》《大学物理》《物理教师》等刊物中。

同样是2016年,中国教育科学院教育博士杨润勇将西南地区第一个博士站建在新都一中,该校还聘请了中国教育科学院博士后梁鹤为校长学术助理,指导学校教学科研工作。2016年12月,国家“十三五”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公布,该校课题:《普通高中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研究》正式立项。

2017年2月,CYPT2017在南开大学举办。在全国32支队伍中,新都一中“铭章量子纠缠队”是四川省唯一的代表队。张航凡、戴诗淇、陈玥、周子淇、向柳嫒、欧式刚6名同学力挫群雄,获得全国一等奖。6名同学全部获得南开物理等级认证,并提前两年取得南开大学预录资格。

2017年7月,南京大学2017年“未来杯青年物理学家竞赛”举行,新都一中获得集体赛全国第六名,个人赛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

2017年10月,“首届新都一中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暨新都一中铭章学院与科研创新课程工作室”成立仪式举行,拉开了更大规模科创人才的培养序幕。

2017年11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周凯旋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17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新都一中古学岽同学作为四川省唯一入围终评选手,凭借项目《具有邻近相互作用的多体系统在重力场中的运动》斩获全国银牌(全国决赛二等奖),获得四川省在该赛事上的最高奖项。古学岽同学因此具备了清华北大自主招生资格,有望获得高考降40分甚至降至一本线录取机会。2018年11月,第18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终评结果出炉,新都一中铭章学院向柳嫒同学凭借项目《基于流场压差中动体运动的飞行器冷发射技术的设计与实现》斩获全国银奖(全国决赛二等奖),庄洋同学凭借项目《一种存在极限压强的气体膨胀模型的研究》斩获全国铜奖(全国决赛三等奖)。

“在2015年9月,为了更好地培养中学生学术创新能力,我校在铭章班开设了科研创新课程,聘请了具有科研经历和丰富学术竞赛经历的老师对学生进行导师制辅导。2017年学校成立铭章学院,几年来,通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在科研创新这一部分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刘旭东表示。“我们也坚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同学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三位一体强基 共育拔尖人才

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新都一中在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取得了非常不错的阶段性成果,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该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好奇。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依托,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利用各类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资源,实施成都市普通高中学生‘菁才计划’,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建立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培养机制,最终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刘旭东表示。

建立“在科学家身边成长”机制。据了解,为实施“菁才计划”,该校为每个研究性学习小组聘请1名教授、研究员或科技专家等为导师,形成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纵向衔接、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横向整合的培养机制。通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

形成“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基础培养链。一个人的成功或许会有偶然的成份,一大批人的陆续成功,则一定有其必然性。“通过建设一批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与创新教育载体,开展科学创新与技术实践的跨学科探究活动,形成以培养学校、创新实践基地、基础创新学习中心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基础培养链,构建起跨区域、跨部门、跨学校、跨学段、跨学科的协同培养的工作体系。”刘旭东的这几句话,让我们了解了成功背后的逻辑。

有了大的战略思想与体系,该校又如何具体实施呢?据介绍,根据“盛德兴校,学育兼施”的办学理念,该校探索建立系列化、特色化的学校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基础性和创新性相结合,形成了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图谱,并通过五方面融合性的施策,最终实现拔尖人才培养。

与国家课程融合。根据国家课程方案,该校创造性地开设了多元研修课程。目前已尝试开设了早培物理、早培化学等课程。

与校本课程贯通。该校现已经开设三十多门校本选修课程,包括科学课程、生活中的化学、数理化生等奥赛讲座,并探索开设智能机器人、领导力、发明创造、创客活动等特色课程。与大学课程衔接。该校依托中国教育学会专项课题《大学先修课程引领下教学内容衔接的校本化策略研究》,开设了物理(力学)、文学写作、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积分、微观经济学、通用学术英语等课程,进一步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与大学课程衔接。

与国际课程融通。通过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课程,特别是针对资优生或卓越学生的培养课程和培养模式,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新都一中现已开设俄语选修、德语选修等课程,并开设了外教英语口语课。

与区域特色结合。针对新都区发展航空动力、机车车辆及现代物流的产业布局特点,该校特别开设了学生的职业生涯课程,定期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并组织学生参观学习。

新都一中在开展以铭章班为载体的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以来,学生们在学术方面佳音频传。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众多同学获物理竞赛大奖以外,该校多名学子的学术论文已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多项发明专利正在申请国家专利;数人在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全国中学生基础学科创新能力竞赛中获国家级和省级一、二等奖。

只有充分的重视和投入才会有好的成果。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从四川省级课题《普通高中基于学生有效参与的三优课堂教学研究》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研究》,该校以“新高考”为契机,正在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后记

近年来,新都区教育局着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成立了环西南石油大学基础教育联盟,并与电子科技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决定构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探索“高校+教育局+中学”合作模式,建立协同发展的模式和机制,优势互补、项目共建、资源共享,围绕培养高水平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切实开展深度合作。

新都区教育局力争逐步完善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营造出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此次新都一中学子夺得全国竞赛大奖,与该区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息息相关,我们期待有更多的新都学子以创新型的人才走向全国,奔向世界!

奚正东/文 图片由新都一中提供

新闻推荐

新都两学生入选国家男排集训

本报讯(记者江芸涵)记者日前从成都市新都区教育局获悉,新都区升庵中学学子陈禧龙、郭顺祥光荣入选国家队,已赴体育总局训练局...

新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