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变废为宝 营造“蔬”香满园 新都区汪家村村民“凑份子”修建生物降解池

成都日报 2019-03-06 03:50 大字

汪家村的环境越来越好了

“含氧量高,松散,呈黑色,可以铺在地里了。”一锄头挖进地里,无处藏身的蚯蚓惊慌逃窜,捧起黑土,新都区新繁镇汪家村光红农场的廖仕光满眼都是喜欢。

整个冬天,一直到春天, 汪家村人都用拖拉机的装载铲头搅动堆肥,混合,加热,冷却,重复。现在农废垃圾组成的混合肥料堆,经过村民“凑份子”修建的上千立方生物降解池分解发酵,已经融为同一种物质。曾经上百吨令人头疼的农业生产垃圾也变废为宝,营造出“蔬”香满园。

困局

农业生产垃圾去向何方

采下卷心菜,打包装筐装车,再目送一辆辆满载的货车远去,忙活了一上午,伸了伸腰板,廖仕光终于得闲喘口气。可在以前,还有件头疼事让他不敢松口气。“收过了几片田后剩下的好几百斤烂菜叶根又该怎么办啊?”

送到垃圾清运点?廖仕光不是没有想过。“垃圾清运点只收生活垃圾,不收农业生产垃圾,随意堆放还要被罚款。”

随便扔在田埂上?农废垃圾散发阵阵腐烂恶臭,还招来蚊蝇围着打转。“别说上门收菜的菜贩子,就是我自己都受不了。”回想起那些日子,廖仕光苦不堪言。

“被抓住了好几回,批评教育还处罚,我也不想这么偷偷摸摸的,可是确实没办法处理。”无奈之下,廖仕光只好和村里的综治队员斗智斗勇,每回都是趁着夜色悄悄去不同的沟渠倾倒。

头疼的不只是廖仕光,在汪家村面临农废垃圾处理困扰的村民不在少数。汪家村是一个以蔬菜生产发展为主的村庄。全村1200余亩的蔬菜种植基地,每年能生产超过4800多吨的蔬菜,销往全国各地。村里还成立汪家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了4个60亩规模以上的家庭农场,建立了300多亩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带动整个汪家村的经济发展。可随之而来的农业产生产垃圾也成为汪家村人心头之痛,每年蔬菜种植产生的300多吨农业生产垃圾应该去向何方?

更让村民担忧的是汪家村蔬菜产业的绿色之路。在新都区绿色蔬菜电商小镇规划的带动下,汪家村的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和绿色食品将有机结合,满足市场对安全、新鲜、绿色农产品需求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走高端,做品质,没有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可怎么行啊?”村民们围着村主任钟秉志发问,可钟秉志的心里也没有答案。

突破

村民“凑份子”自建降解池

带着村民的疑问,钟秉志找到了镇上。“何不学习浙江经验,利用好山好水好空气,大力发展生态精品农业?”长期负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新繁镇城乡发展中心主任曾永树想起了一年多前到浙江丽水市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时看过的循环农业。“将农废变宝做堆肥,既合理处理了农废,还能形成天然优质的有机肥,保证食品安全的同时提升土壤质量。”

经过深入了解,曾永树向钟秉志介绍了生物降解池,可是钱又从哪儿出呢?

“什么?老钟你找到农废的处理办法啦?”听说钟秉志要修生物降解池堆肥,还没等他从镇上回村,几个种植大户就拨通了他的电话。“先了解一下,就是不知道大家同意不。”挂掉电话,钟秉志的心里还是没底。

“你终于回来啦,快来跟大家讲讲。”回到村,虽然夜已深,可村民活动中心的灯却还亮着。走进办公室,几十个村民围了上来。

“修建一个专门的生物降解池,我们将粉碎的菜根、菜叶、秸秆等农废与畜禽粪肥、田地里拔出的杂草、褥草混合,经过自然堆肥发酵,形成天然有机肥。”打开笔记本,钟秉志一一向村民介绍,生怕漏掉一点。“堆肥发酵完成后,我们在田地上面铺上堆肥,让土地吸收足够的营养,为来年耕种作物做好准备。”话音落下,全场鸦雀无声。

“村民们能接受吗?修降解池的钱从哪儿来啊?”第二天一大早,一夜未眠的钟秉志刚到办公室,门外早已等候了不少村民。“这个办法好!我出200!”“这是我家的300!”“还有我的150元!”村民们举着钱,自觉排成了长龙,向村公资金“凑份子”,自建生物降解池。不到3天时间,修建生物降解池的两万多元便凑齐了。

翻开疏松的土壤,廖仕光家的番茄地又下苗了。“你看,现在的土壤黝黑发亮,土质就是不一样。”领到第一批生物降解池堆肥,还田改善土壤质量后,今年,廖仕光的家庭农场生产的蔬菜价格以每公斤7.5元的高价销售给尚作公司。“不仅如此,堆肥产出的有机肥每年还能为我的农场节约30000元有机肥料钱,解决了40多立方米的农废处理问题。”细算修建生物降解池这笔账,廖仕光觉得这个“份子”凑得很值。

本报记者 李萌 陈泳 文/图

新闻推荐

用“关键词提取法”确认杨慎《临江仙》写于泸州

□李后强杨慎即杨升庵(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四川新都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杨慎于公元1511年状元...

新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