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昆:用乐队传递诗词的流动情感

四川日报 2019-03-01 06:07 大字

一把吉他、一面鼓、一支萨克斯,2月23日,2016年“中国诗词大会”擂主夏昆在成都市新都区开启“诗生活·人文艺术讲坛”。和以往抱着吉他,单唱单讲诗词不同,这次他身后多了一支名为“流年”的乐队。在音乐里,夏昆的人文艺术讲坛以历史为主线,讲述中国诗词背后的人文历史之美,用更为多元的音乐形式,传递诗词丰盈的流动情感。,夏昆:用乐队传递诗词的流动情感。

□本报记者边钰

音乐传情

触摸诗歌真实情绪

当天,夏昆以一首诗词联句歌曲《蜀江水碧蜀山青》拉开“诗生活·人文艺术讲坛”帷幕。讲坛首讲,夏昆选择了“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王勃自幼聪慧好学,《旧唐书》说他6岁就会写文章,‘构思无滞,词情英迈’。”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路过南昌,写下名垂千古的《滕王阁序》。

王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夏昆从王勃为数不多的留存作品中选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展示王勃大气的一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离别诗。为了让听众深入感受离别时的不同情感,夏昆用两首歌展示不同的心境。第一首歌是李叔同作词的《送别》,低沉的萨克斯声,配上偶尔出现的几声沉闷鼓点,送别时最为常见的凄凄惨惨戚戚,借助音乐,传递到听众心中。而后,音色一转,换成夏昆根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改编的原创歌曲《出走》:“杨柳依依折不尽你离别的愁绪,雨雪霏霏注定是你归来唯一的记忆……Oh城阙辅三秦,Oh风烟望五津……”明媚音色下,流淌出清亮明快的情绪。杜牧的诗以及诗经的元素混在里面,让这首词的表达更为饱满。

台下静听的诗词爱好者李玥然觉得豁然开朗:“有对比,一下就抓住了不同离别的情绪。”另一名听众也点赞这种模式,笑称这是成都版“经典咏流传”。

治愈心灵

沉浸式体验剥开迷茫

在参加2016年“中国诗词大会”走红之前,夏昆就一直在做诗词公益讲坛。他戏称自己是一名“不务正业”的语文老师,“当了老师之后才发现,我们的教育不是什么麦田,而是一间屋子,里面关着学生,也关着老师和家长。我要做的就是把想来挡住窗户的人一脚踢开,告诉里面的每一个人,窗外有很多很美好的景色。”

有一次上课,讲解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他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对这首词的印象,“凄凉”“萧瑟”等词频出。他索性抱着吉他弹唱了一遍。曲毕,很多学生重新修改关键词,“温馨”“暖”“大气”成为学生的新感受。从那以后,夏昆坚信,音乐能让人更好理解诗词,传递感情。这也是他坚持做“音乐+诗词”的原因。

“对于情感丰盈的诗词,以乐队的形式表演,能更好调动听众感官,帮助他们理解诗词。”2018年,他偶然和朋友聊起这个想法,一支“90后”组成的“流年”乐队被朋友推荐过来。夏昆戏称“小鲜肉”碰撞上“老腊肉”,“诗生活·人文艺术讲坛”雏形初现。

“流年”乐队的吉他手、鼓手和键盘手李家桐,24岁,是一名英语老师。“白天教学生ABC,晚上和周末就来琢磨哆瑞咪发梭拉西。”他一直对古诗词有兴趣,并且也尝试进行诗词改编,“讲坛第二讲的诗词改编歌曲《离弦》就是我作的曲。”乐队主唱叶林晓舟,是一名22岁的大学生,也对“音乐+诗词”的形式充满兴趣,“有时,觉得自己很浮躁,通过这种方式感觉自己被治愈了。”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键盘手马启明。这名自诩为乐队“司机”的小伙子,开着共享汽车,常花两个小时把乐队成员从成都市主城区接到新都排练。“我知道《滕王阁序》,也知道王勃,但对于这个人了解不深。”在台上伴奏,听夏昆讲着王勃多舛命运时,他觉得那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像一声鼓,重击在心间,敲开了迷茫生活的乌云。

新闻推荐

网约护士来了 你约不约

王威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日前发布《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自2018年以来,“网约护士”已在互联网背景下出现,...

新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