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都构建“精细化”城市管理 助力建设城北新中心城区

成都日报 2017-12-04 03:25 大字

2017年,新都区积极探索,创新城市管理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构建“大城管”管理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三级治理”模式,细化管理、明确分类、强化治理,通过积极治理“城市病”、加强城郊结合部治理、党风廉政建设和行政效能建设,不断让城乡环境更美好,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城市管理篇

绿色城管——垃圾分类让生活更美好

2017年,新都区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实施市场化运作,完成生活垃圾分类覆盖小区达21个、居民家庭覆盖2.8万户,新增2所学校、1个大型城市综合体和1个机关事业单位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在新神风八座小区的门口,几名来自新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向居民讲解生活垃圾如何分类。

据该公司介绍,这个小区新添置的垃圾箱可不普通,是一台智能分类垃圾箱。“全区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小区都会有这样的智能垃圾分类箱,目前已经投放了101台设备。”工作人员刘邦煜说:“小区的每个居民都会免费收到一张积分卡和一版二维码。居民通过扫码投放垃圾,然后获得积分奖励。”刘邦煜说,积分相当于货币,可以兑换生活用品,就是建立奖励机制来鼓励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居民每次投放垃圾的信息都会被这台智能垃圾箱记录,这些信息会出现在我们的app平台。”刘邦煜说:“当发现居民错误投放垃圾的情况,我们会第一时间电话联系他,提醒他下次注意操作。”

据了解,新都区现已投入500万元用于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未来三年,还将陆续投入2000万,届时,新都区将有95000户居民享受到生活垃圾分类带来的便捷生活。

品质城管——背街小巷换新颜

背街小巷历来是城市治理短板,新都区城管局向短板开战,把城市的整洁、美丽不断延伸。

“这条街有很多小饭店,夏天烧烤油烟熏得够呛,现在马路变得干净整洁了,这些都能看得见摸得着。”家住新都区湖滨路社区的居民张先生向记者诉说着湖滨路整治前后的情况。

据了解,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有效解决并改善背街小巷存在的“油烟乱排、污水乱倒、垃圾乱丢、物料乱堆、车辆乱停、招牌乱设、摊位乱摆、线缆乱牵”等“乱象”,切实解决“脏、乱、差、破、暗”问题,畅通街区街巷“微循环”,实现街区留白增绿。早在今年4月中旬,城管局就牵头对城区74条背街小巷进行治理,按照“五整治、五提升、五打造”要求,前期分类梳理出2509处日常管理问题,现正逐步进行治理。

据介绍,截至目前,已共出动市容秩序、环卫、市政等工作人员45827人次,工作过程中,主要就背街小巷环境卫生、市容秩序、市政绿化和广告招牌四个方面进行治理,努力实现“四零”目标。

新都区背街小巷的治理不会止步,因为这关系到市民的宜居指数、健康指数乃至幸福指数。据了解,下一步新都区还将在马家镇政府所在地的石坝社区、大丰街道的高家社区和崇义社区、三河街道的二台子社区、新都街道的正因社区和东环路社区六个城乡社区以及新都主城区的1-2条街巷,先行“街长制”试点,主动接受市民监督,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到城市管理和城乡社区治理中来,全力推进背街小巷整治工作。

民生城管——环保整治不松懈

今年,新都区城管局紧紧围绕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目标要求和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在“三破除三主动”专题活动中,通过“劝导为先,文明执法”的方式,以“宣传、排查、整治、巩固”四个环节为重点,全面完成城区餐饮、商业服务业的“煤改气、煤改电”工作,为全区大气质量源头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摸底排查,建立台账。自4月份起,采取错时执法的方式,每天对主城区内餐饮、烧烤摊点、商业服务业使用燃料种类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好工作台账。

采取入店走访的方式,对使用燃煤的餐饮商家、企业进行宣传和劝导,下发《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103份,并督促禁燃区范围内商家将碳烤改为电烤或气烤,经过5个月的耐心劝导和积极引导,实现了城区炭烧烤“零”的目标,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通过本次专项整治行动,有效地解决了群众重点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为市民营造洁净、优美的城市环境,切实提升了辖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智慧城管——数字化城市管理

走在新都的大街上,会时常看见这样一群人,他们拿着手机对着一棵树、一盏灯、一处井盖……拍照。

他们就是活跃在新都大街小巷的数字城管信息采集员,发现商家坐商出摊、灯杆倾斜、井盖破损或缺失等城市乱象就会立刻拍照,因此他们被称为“找茬员”。

“我们这些信息采集员巡查发现问题后,会用专用的“城管通”上报到区监督平台,操作员受理后上报给值班长立案。”数字城管信息采集员邓小琴说。

目前,新都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依托数字化信息监督平台,运用单元网格管理和城市部件管理方法,把城市管理问题的处理过程和结果置于统一的标准和尺度下,实现了由粗放式、突击式的管理向基于数字化、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新都还完成布设“街道综合管理指挥系统”(目前实现泰兴镇、斑竹园镇延伸),提档升级“处置通”,推广使用“成都城管”APP,使新都区城市管理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本报记者 洪继东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篇

打造示范点

带动农村环境整体提升

为提升农村环境的整体面貌,缩小城乡环境差距,新都区积极探索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新模式,不断创新机制、完善设施,转变农村群众的环境意识,全民参与环境综合治理。

制度引导全社会参与

形成共建共享

以争创省级、市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创建项目为抓手,带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域开展。

坚持每年实施区级示范街、示范村、示范院落创建,“以点带面”促使农村区域环境整体提升。成立了市容环境秩序、农贸市场、社区院落、建设施工工地、园林绿化等18个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组,确保了创建工作齐抓共管,统筹推进。

建立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责任区制度,层层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层层抓好工作落实。

发动群众参与其中,用坝坝会、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让村民了解创建好处,有效地提高了群众知晓率和参与积极性。

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测评,落实区级定期考评和排位公示制度;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责任区公示制和群众监督举报制度,畅通公众投诉渠道,广泛吸纳社会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选举出院委会、村级院落管理委员会,充分吸纳群众意见,逐村逐户签订《村规民约》;进行“星级文明户”评比奖励,调动村民参与治理、积极治理的热情。

通过建立村民“自筹资金、自我参与、自主管理、自我监督”的“四自”长效自治机制,配合“三有一公开”实现了示范创建过程中资金、人员等的透明化,切实提升了村民对农村区域示范创建工作的知晓率、理解率与支持率,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新格局。

目前,新都成功创建为“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区”;成功创建5个“省级环境优美示范镇”和27个“省级环境优美示范村”,市级“百村容貌”整治优秀村2个,市级“三美”活动示范村7个。

通过示范创建,真正起到了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不仅提升了新都农村区域整体的环境面貌,也转变了群众的环境意识,让群众更加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本报记者 洪继东

新闻推荐

新都区举办全民终身活动周成果展

本报讯(记者卢海燕邓婧)近日,新都区2017“全民终身活动周”成果展主题活动在龙桥镇瑞云社区举行,活动围绕“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展开。活动现场,对2017新都区“百姓学习之星”“学习...

新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新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