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余年病痛,10年不能行走七旬婆婆手术后重启人生路

成都日报 2020-11-24 01:08 大字

换上人工关节之后,杨琴再次站了起来

换上人工关节之后,杨琴再次站了起来

她已经有10多年走不了路。她曾左膝外翻36度,弯得来与右膝关节几乎并在一起。她叫杨琴(化名),今年71岁,已经与“不死的癌症”——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抗争了50多年。如今,在温江区人民医院骨科与风湿免疫科的完美合作下,换上人工关节的杨琴再次站立在地上,迈开了脚步。

17岁发病

花季般的少女,从来没想过命运会如此的不公。刚刚发病时,17岁的杨琴只不过觉得膝盖又疼又肿,不好走路,村里的医生诊断为关节炎。随着时间的流逝,杨琴的双手指间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逐渐出现问题,畸形、半脱位、强直,杨琴每天忍受着疼痛,生活也越来越不方便。

医生告诉杨琴,她患上的是类风湿关节炎,这种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一旦患上,便意味着宣判了“死缓”,需要长期遭受疾病的折磨。

指间关节的变形,让杨琴筷子都拿不了,只能勉强用勺子吃饭,衣服都要家人帮忙穿。50多岁时,杨琴的膝关节出现明显的畸形,走不了路,下不了楼,每次出门必须坐轮椅。

用杨琴的话说,自己身为农民,却一辈子都没种过田。最开始,还可以煮饭、做点家务,病情加重后便成了废人一个,生活全靠老公照顾。

三年接触建起信任

2017年,杨琴的情况继续恶化,关节已经变形得基本作废了,特别是左膝关节,只能勉强走几步。

在温江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刘怡的印象里,每次门诊杨琴都是坐着轮椅来的。刘怡告诉她,这是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晚期的关节改变,现在治疗风湿的手段无法还原她的运动功能,只有手术治疗,把膝关节换成人工关节。

但是杨琴不愿意手术,“吃了药,我不是太疼,就行了。”没办法,刘怡开始重新给她调整治疗方案,既要控制她的疾病发展,又要让她关节的破坏发展停止下来,这样才有可能赢得更好的后续治疗基础。

通过三年的就医接触,杨琴与医院和医生之间逐渐建立了良好的信任。第一次信任,源于杨琴的腰椎手术。当时,杨琴突发腿疼,完全不能起床,坐都坐不起来,她以为是风湿病发作了,住院一查,发现是腰椎问题压迫了神经。随后,杨琴做了腰椎手术,手术成功,恢复不错。这次之后,杨琴对手术似乎没有那么排斥,但还是不太想为膝关节做手术,能维持现状就行。

才71岁 并不算老

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如意,今年8月,杨琴左膝关节疼痛异常,以前还可以借助辅助器走几步,现在一步都走不了,站起来很恼火,躺在床上也疼。

杨琴被收入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这个很奇怪,如果是单纯的类风湿关节炎没控制好,应该是全身多关节疼痛,但是你是以左膝为主,其他关节活动尚可。”刘怡告诉杨琴,“虽然左膝关节疼痛有风湿的原因,但多半你的膝关节已经破坏到骨质了,已经坏掉了,这种变形,我们风湿科确实无能为力,需要骨科干预。”

温江区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李红会诊时,看到杨琴的左膝关节已经严重畸形,左小腿向外翻,成半个“X”型,左膝关节就好像是戳在右膝关节处,几乎并在一起,必须手术进行膝关节置换,才可能重新站起来。

不做手术不行了,杨琴想站起来,但费用的问题困扰着不富裕的她,也怕手术失败,怕以后瘫在床上。“你才71岁,并不老。换,有可能会改变以后你的生活,不换,那就要做好长期不能站立不能自理的思想准备。”李红与她推心置腹,一般来说,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可以达到20—30年。杨琴和家人逐渐明白,不手术,一定没希望,手术,或许可以换回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在家人的支持下,杨琴同意手术治疗,等类风湿控制稳定后,转入了骨科接受手术。

如今,手术已经过去50多天,杨琴在家人的陪同下前来复诊,她激动地向主刀医生李红展示自己的变化:她丢掉了辅助器,在走廊里慢慢地走了几步,抬脚落地间,是她满心的感动。

谢小英 本报记者 余星雨

供图 温江区人民医院

新闻推荐

提升市民多元化消费体验 第三座合生汇亮相成都

本报讯(记者陈超)位于城西光华商圈的珠江广场正式更名为“合生汇”。昨日,合生商业在成都举行品牌发布会,更名后的成都合生汇...

温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温江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