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球升空3万米 为老天爷“把脉” 世界气象日前夕记者探访温江国家基准气候站

华西都市报 2020-03-23 00:42 大字

世界气象日前夕记者探访温江国家基准气候站 19日19点15分,沙跃龙准时将探空气球放入空中。

3月20日,春分,暖阳高照,杨柳依依。

成都市温江区永宁街道八角社区,温江国家基准气候站,站长沙跃龙抬头望向天空观察,随即在本子上记下:“总云量:三成;云高:3000米”,另一边,电脑上,气温、风速、湿度等数字,每分钟都在更新着。

对于沙跃龙来说,季节冷暖不只是感觉,而是一个个具体的数字。这些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汇总到四川省气象局数据平台以及国家气象中心,为每天的天气预报提供有力支撑。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前夕,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走进温江国家基准气候站,看看气象观测员是怎样捕捉老天爷“情绪”的。

触角延伸至3万米高空

从地铁4号线涌泉站下车,穿过高楼,朝着远离城市的方向行走,再穿过一条绿荫掩映的小路,“温江国家基准气候站”的牌子出现在眼前。

这是成都唯一的国家级基准站。为了确保气象数据能够代表最准确的“自然状况”,2010年,基准站搬迁至这个远离城市、周围无遮挡物、通风良好的地方。

20日上午10点左右,沙跃龙坐在电脑前,查看屏幕上的最新实时气象数据。临近11点,他拿着记录本和笔,走到观测场,观看云量等信息。和各种气象数据打交道,是沙跃龙和同事们的日常。

19日19点15分,沙跃龙将一个乳白色气球放飞。随着气球一点点升高,探空仪不断“感知”从地面到30000米垂直高度的温度、湿度、气压、风向和风速5个气象要素,并将这些宝贵的数据传回电脑。

这些数据将和国际上施放探空气球得到的数据进行共享,专家对它们进行“把脉”,通过计算分析,绘制出全球高空变化的趋势,有利于作出更为精准的气象预报。

顶着惊雷放飞探空气球

基准站执行24小时值守班制度,只要轮到谁上岗,就得随时待命。设备出现故障,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深更半夜,都要第一时间进行抢修,确保取准取全宝贵的气象资料。

气象观测,最怕的就是遇到雷雨天气。

2019年9月17日凌晨,沙跃龙和同事谭恒海值班。0时45分,距离施放探空气球还剩半小时,突然风雨交加,电闪雷鸣。此时如果放气球,不仅探空仪和气球容易被大风损坏,人也容易被雷电击中。

按照高空观测规范要求,遇到暴雨天气可以推迟放球,但是2时30分前必须完成放球动作。

此时,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沙跃龙至今还记得当晚的紧张和煎熬,“因为不确定是否会出现一个稍微适合施放气球的时刻,如果没有,我们最后也必须冒险把气球放出去。”

幸运的是,1时30分左右,风小了点。沙跃龙立马穿好防静电服和防雷鞋,冒着雷雨,把气球充灌好、探测仪装备好……准备放球时,惊雷不停地在头顶上炸响,闪电不停地在眼前划过,沙跃龙硬着头皮,成功的把气球放了出去。

“说不怕是不可能的,但不能退缩。”从业二十八载,那些枯燥无味的气象数据,已成为沙跃龙生命的一部分。

发明高空自动放球器

随着各类辅助机器、自动化观测设备陆续引入,气象观测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由此,沙跃龙萌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放探空气球不能“自动”起来呢?

这样的想法得到温江区气象局的肯定,很快,沙跃龙和同事组建起技改小组,结合工作实际提出需求,并请专业人士设计线路、找厂家制作。经过不断地试用、调整,最终,一款高空自动放球器诞生。

“以前放气球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人在室外放球,一人在室内操作计算机和雷达,有了它(自动放球器),一人就可以搞定,还降低了雷雨天气室外放球的危险。”沙跃龙说。

自动化设备的引入,让一线观测员的工作强度大大降低。但沙跃龙说,大家的责任更重了,“我们必须确保设备运行正常,取准取全宝贵的气象数据,这样才能保证老百姓接收到的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吴冰清

新闻推荐

疫情下的动保中心:救助近20只遗弃宠物 一度面临“断粮”

3月10日下午,阳光正好。位于成都温江区踏水镇的四川省启明小动物保护中心内,忙碌的人不多,只留几道来去匆匆的背影。走进大...

温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温江区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