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与疫情赛跑的卫健人! 广安疫情防控一线纪实之七
□本报记者 刘定春
“等不及了,马上去现场核查!”
“行动轨迹核实到分钟,不能错过任何时间。”
“再多想些办法,多争取一个口罩、一套防护服,一线的医护人员就多一分保障。”
…………
夜幕之下,市卫健委办公大楼灯火通明,不断从各个办公室传出的说话声和键盘敲击声,诉说着这里的繁忙。
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4楼会议室被临时改造为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时”指挥部,在这里,有一群与疫情赛跑的卫健人,他们或在幕后,通宵达旦统计收集各类信息;或在前线,指导、参与各类医疗救治;或奔忙于各地,筹集物资提供后勤保障;或会商研判,制定疫情防控应急预案……
防疫战场上的“老将”:
手机24小时开机,睡觉也是备战状态
2月21日一大早,市卫健委党委委员、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疫情防控组副组长刘小华又出门了,尽管数据显示,广安已连续10天无新增确诊病例,但他仍不敢松懈。
分析疫情走势、指导疫情处置、分析流调报告、指导集中隔离观察点的规范运行与全市防疫消杀工作……每一天,刘小华都在忙碌中度过。
“疫情突发,卫健人必须担起责任。”作为曾在一线抗击过钩端螺旋体病、霍乱、非典及禽流感的“战场”老将,刘小华深知时间对于阻击疫情的重要性。
“1月16日晚,当接到广安出现首例高度怀疑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报告时,大家立即警醒起来。”刘小华说,1月17日,市卫健委专题研究防控措施,接着又召开全市卫健系统会议,全员进入战时状态;1月18日,医护人员,流调和病毒采样、检测人员等全部培训“应战”。
“尽管我们准备得早、安排得早,但由于广安外出务工人员多、从武汉返乡人员多、临近重庆等因素,疫情防控形势比其他市州更严峻。”刘小华说。
“从最初的1例,到6例,到9例……确诊病例不断增加,我们必须与病毒赛跑,尽快把所有传染源找出来、管理好,不能让传染源再传播。“刘小华说,这不仅需要医护人员做好救治工作,也需要防疫人员做好疫情研判、流调、密切接触者追踪等大量的统筹调度工作。
“晚上打来的电话通常比较紧急,必须立即处理。”刘小华说,为了不漏掉任何一条短信、一个电话,他的手机总是保持24小时开机,睡觉也是战时状态。
医疗救治的“急先锋”:
每天早出晚归,与星辰作伴
凌晨3点,终于下班了!为了做好新形势下医疗救治和院感防护工作部署方案,市卫健委医政医管科科长何斌,副科长陈志强从2月21日晚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
“虽然广安目前没有再出现新增加的确诊病例,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放松警惕。”何斌说,相反,随着复工复产人流量的增加,疫情防控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何斌与陈志强,均是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医疗救治组成员。自1月16日开始,两人便投身阻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战斗。
“疫情发生以来,指挥部组建了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物资保障等工作组。”何斌说,其中,医疗救治组的使命就是要做到“应收尽收”,全力救治患者,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生命之托,重于泰山。要完成这个使命,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陈志强介绍,从确定定点医院,到对隔离病房、预检门诊、发热门诊等各个流程通道进行规范;从对医务人员进行《诊疗方案》培训,到每天对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情况、留观人员及时跟踪;从组建专家组,对发热门诊病人的症状、流行病学史进行会诊,到随时前往留观点处理异常情况,组织专家组成员赴现场协调处置……工作量大,但每一项、每一个细节都容不得半点疏忽。
作为一名党员,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连轴转”成了何斌与陈志强的工作常态。疫情爆发初期,他们连着熬了几个通宵;整个春节,他们更没有休息过一天。
“今天早上出门的时候,妻子还告诉我,女儿说我每天早出晚归,已经很久没看到我了,希望我能早一点回家。”何斌说,战“疫”以来,他没有时间陪伴家人,甚至没有吃上一顿团年饭。
而陈志强,由于疫情防控,父亲生日那天,只短暂地陪伴了十多分钟就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作为儿子、作为丈夫、作为父亲,对家人有所亏欠。”陈志强说,但作为一名党员,疫情当前,应该冲锋在前。
不下“火线”的幕后“英雄”:
抗击非典吃了72天的盒饭,今年抗疫期间回家吃了3顿饭
2月22日晚,核对完最后一组数据,刘炜明终于忙完了一天的工作,抬头看,时钟的指针指向12时46分。
刘炜明是市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科科长,同时也是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疫情防控组联络员,他每天的工作,从分析一张图开始——广安市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变化图。
“疫情发生以来,人们每天都在关注疫情通报数字的变化。”刘炜明说,但对于防疫工作者来说,这数字有着更多的含义:它关系着患者的医疗救治,关系着患者家人的隔离防护,关系着数十甚至数百名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更关系着疫情防控工作的决策和进展。
“每一例患者背后的数据像一张撒开的网。”刘炜明说,而他们的工作,就是追踪患者背后的每一个信息。
患者的流调情况、个案信息、病例报告、病情变化、核酸检测结果……
患者在潜伏期内和哪些人密切接触?患者及密切接触者使用了哪些交通工具?到过哪些公共场所……
刘炜明说,必须一个不漏排查登记,一个不差核对数据,一个不少检测防控。
而这,只是刘炜明每日工作量的冰山一角。
每天早上7点不到,刘炜明忙碌的一天便开始了:收集疫情防控数据、协调病毒核酸检测采样送检、排查疑似病例、督查指导防控措施……每晚12点疫情网上病例信息更新后,他还要再进行确诊、疑似及密切接触者信息分类整理和反复核对,汇总上报后,一天的工作才算结束。
自1月16日广安市首例新冠肺炎病例发生以来,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刘炜明已经连续战“疫”30余天。
“身体扛得住吗?”面对记者的问题,刘炜明的回答轻松而诙谐:“17年前抗击非典那会,我们不仅‘连轴转’,还吃了72天的盒饭加泡面,今年好多了,抗疫期间还回家吃了3顿饭。”
在成都奔走的“后勤兵”
日均行走上万步,天天晚上吃泡面
今天的步数突破了2万大关!2月22日晚上8点,回到宾馆的唐西南,发现自己的微信步数又破“记录”了。不过让他欣慰的是,经过一天的奔走,顺利将争取到的1209只N95口罩、90套防护服、5320只医用外科口罩通过快递发回广安。
唐西南是市卫健委审计监督科科长。疫情发生后,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十分紧缺,为保障一线的防控工作,市疫情应急指挥部专门组建了一支后勤保障队伍,唐西南便在其中。
“医护人员在前线与时间赛跑抗疫救人,我们作为大后方,也必须跑出加速度。”尽一切可能协调、采购物资,1月31日起,唐西南便开始“驻守”成都。
“我每天的工作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唐西南介绍,一是对接省卫健委及省疫情应急指挥部,尽可能为广安多争取物资划拨数额;二是领取省上划拨的医疗物资并第一时间发回广安;三是多渠道联系、对接物资捐赠与采购。
每天早上7点过,唐西南的奔跑之路便开启了——拿着物资划拨单,穿梭于成都。
“省上划拨的医用物资需到各个医药公司去取。”唐西南说,由于成都地铁没运行,他只好乘坐出租车一个地点一个地点去找。
“我记得有天要取的医用物资分布在成都的南边、北边、西边,以及温江区。”唐西南说,那天早上,他7点15分出发,等到把所有物资领取并寄回广安,已是下午3点。
由于还要到省卫健委及省疫情应急指挥部对接工作,查看当天物资分配情况,联系物资捐赠和采购,来不及喝一口水、吃一口饭的唐西南,又急急忙忙奔走起来。
“到成都这些天,每天都只能吃上两顿饭。”唐西南说,早上在宾馆吃早饭,晚上忙完了再吃碗泡面。
一天“连轴转”,天天吃泡面,说起在成都奔走的日子,唐西南却不觉得辛苦,“我再忙一点、再快一点,或许就能多争取到一只口罩,或许就能快一分钟把物资寄回广安。”
新闻推荐
锦泓小贷提供最高500万元信贷本报讯(记者杨成万)2月11日,记者从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获悉,连日来,四川省小额贷款公司协会...
温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温江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