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勋花:“闻香识村”不寻常
岷江村部分文创产品
岷江村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指尖的爱”生活馆
岷江村文旅手工产业结构流程图
本报记者 蒋蓝/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
陶勋花,温江区寿安镇岷江村党总支书记、村妇联主席。1971年8月生于简阳,1988年9月参加工作,毕业于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2015年荣获温江区“三八红旗手”称号;2015年获成都市“我身边优秀女性”称号;2016年在“法治社区·成都行”系列采访活动中被评为“成都十大法治社区书记”;2017年获四川省“三八红旗手”称号;2018年获成都最佳党建引领示范社区(村)暨第五届“我心目中的社区好书记”称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并获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
提要
温江最美“四好村”之一、位于寿安镇的岷江村拥有很多“第一”:全国第一所乡村美学设计学院在此落户;寿安镇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桂花种植基地,而岷江村是当之无愧的“桂花王者”;岷江村更是成都最早进行垃圾分类的村落……
发展桂花产业、民俗手工业、乡村旅居业,在陶勋花带领下,2300多名岷江村村民在温江区“南城北林”城市空间布局中找到新坐标,在乡村振兴中不断探索,绿色发展,齐奔小康。
陶勋花的想法是,把更多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留住,大家携起手来振兴乡村,让岷江村成为成都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乡村缩影。
手记
2020年1月7日
2019年11月8日至11日,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承办的第六届成都创意设计周在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在新会展中心四号馆内,温江区以“漫享温江”为主题打造的乡村文创特色展馆惊艳亮相。在人头攒动的现场,我见到了忙碌的陶勋花。
由岷江村与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联合举办的文创设计大赛上,亮点密集。大学生们带来了自己精心设计的作品,包括桂花文化系列文创作品,展示了他们对岷江村的印象。“岷江村+文创设计大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岷江村作为高校研学基地的成功建立。
“金粟传情温江有礼”成都·温江桂花源品牌首发仪式后,以岷江村为主体的“桂花源”品牌系列亮相,包括桂花酒、桂花糖、桂花酥、桂花糕、桂花茶以及数十种桂花系列文创产品,市民还能体验岷江村手工特色项目:钩针和蜀绣。不少观展市民通过赏桂花盆栽、闻桂花香、品桂花酒,深度感受到岷江村的魅力。陶勋花特意介绍了岷江村的文创产品“凫猫”,这个名字充满了四川特色,“凫”是古蜀时期的三个帝王之一,而温江是“古蜀鱼凫王国”的都城。长方形头像,代表诚实坦率的性格;耷拉的耳朵,代表爱和宽容的性格;闭着一只眼,代表豁达大度的性格。这样独特的设计,正是为了突出“凫猫”的“四川性格”。
看得出,陶书记是一个有丰富阅历的人。她身材高挑,微笑里透出一种掩饰不住的刚毅之色,难怪村民悄悄称她为“铁娘子”。她侃侃而谈,详细介绍岷江村桂花文化的前世今生,以及他们探索出的一条芳香馥郁的乡村振兴之路。
创意会上,亮点还有展示岷江村的新书《我在那香迹处沉醉》。该书由成都市作协散文委员会领衔创作,不仅全面展示了岷江村的乡土文化、桂花文化,也探讨了乡村振兴的可实现路径,极具观赏性和珍藏价值。
卷首收录了作家阿来的原创之作《桂花香里说丰年》,“国庆大假刚过,我又得到邀请去温江寿安镇岷江村看桂花。寿安镇以及邻近的万春镇,以前去过好多回。因为两个镇的农家随着城市建设热潮的到来,稻田都改为栽培园林植物了。一家一户,各展其长,种植不同的绿植:雪松、罗汉松、银杏、紫荆、樱、梅、海棠。去那里,可以欣赏植物之美,更能坐在林荫中享受农家美食。‘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别人邀过我,我也邀过别人。农民有智慧,一鸡多吃。一只鸡多个做法,一个个本为供应城市绿化美化的种植园,同时开发餐饮民宿,吸引城里人去大饱口福,同时也饱赏植物之美、田园之美……”
我想,在飘香十里的岷江村深处,不仅有2000多名村民的致富梦,还有陶勋花那令人沉醉的“香村”故事。
对话
芳香馥郁的乡村振兴之路
记者(以下简称记):村民称你“铁娘子”,其实是指你做事雷厉风行,敢作敢为,有男儿风骨……
陶勋花(以下简称陶):这是村民对我的夸奖。不过说真的,我自嫁到岷江村20多年来,对村里的情况应该说知根知底,如果没有“壮士断腕”的情怀,岷江村怕是不容易发展到今天“闻香识村”的模样。
记:请你谈谈当初的情况。
陶:寿安镇为川派盆景起源地,素有“花木之乡”的佳誉。20世纪90年代起,城市对苗木需求量大,岷江村的村民借势发展花圃、苗圃种植,找到了一条致富的道路。1992年我嫁到岷江村后,和丈夫一起开了一家绿化工程公司,生意很红火。2005年我当选为村民小组组长,2007年当选村妇女委员会主任。这些工作经历,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岷江村发展的必要性以及滞后的症结所在。2010年,我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就放弃了家里的绿化工程公司。当时正赶上苗木业的低谷期,村民挣钱越来越难,人际矛盾多,加上村里基础设施落后,卫生环境也很差,不少村民开始外出打工谋出路……当时的岷江村是寿安镇15个村里不折不扣的“尾巴村”。
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延伸桂花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我带领村干部跑了20多家单位,希望解决桂花的销路问题,可销量仍然有限。
记:一村建设千头万绪,怎么办?
陶:桂花产业面临瓶颈,要想找出路,就先从“路”下功夫。村里路难走、出行难、运输难,我决定先修路。我们一边争取政府支持,一边挨家挨户上门动员。我带头捐了9000元。我的努力得到了村民的认同,资金问题逐步解决,村里陆续修了十几公里的村道。后来成都大力发展健康绿道经济,温江区也实施了“绿色温江”战略,优化提升全区绿化规划,完善区绿道网总体规划,按照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总体要求推进全区绿道建设。成都市和温江区一系列的“绿道”发展思路,给了我很大启发。这是带动乡村旅游、乡村发展的绝好机遇,岷江村的桂花产业也能从中找到出路。
道路通畅了,但要让“绿道”成为连接乡村的血管,还得先从环境做起。村干部形成共识,必须搞一场轰轰烈烈的环保革命。
记:包含“垃圾分类”?
陶:是的。2011年我回老家探望父母,发现那一带环境干净。原来当地采取垃圾分类,村民可以得积分、得奖品。受此启发,2012年我决定在岷江村进行垃圾分类回收试点,目的是为了让农村垃圾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让村民主动参与到城乡环境卫生治理中来,培养大家的环保意识。后来村里涌现了很多垃圾分类的志愿者,每月26号,他们都会推着小车,挨家挨户收集大家分类装好的垃圾,并现场给予积分和奖励。集中的分类垃圾再由村里运到废品回收站。村里当初每月发放200元的垃圾回收奖品,现在每月要发放1000多元,可见村民参与的热情。如此持续8年,岷江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环保村”。绿道带来了人气,乡村的“造血”功能得到了提升。
记:目前岷江村的桂花产业如何?
陶:桂花树是岷江村的命根子。通过考察调研,我与村民商量决定依据桂花发展“阳台经济”和私家车的“后箱经济”。一部分桂花培育盆景,一部分留着为乡村旅游造景。这样,岷江村的桂花经济逐步转型,初步实现了“桂文化+”的发展模式。现在我们打造了几公里的桂花大道,还将建设微盆景博览园和50余亩的桂花博览园……借助乡村绿道,紧靠桂花文化,让岷江村的旅游、文创更具吸引力。
“指尖的爱”促进村里女性再就业
记:我刚参观了成都市妇联设在岷江村的“指尖的爱”生活馆,感觉很好。这是岷江村继“居家灵活就业实训基地”后,又一个为从事手工编织的妇女打造的制作之家,也是九坊宿墅的第二坊。
陶:桂花产业吸收了很多村民就业,但仍有部分妇女特别是年长的妇女存在就业困难。2014年初,我联系温江区就业局将培训带到岷江村,重点打造缝纫和手工制作两大项目,动员全村有条件的妇女来村委会培训,通过培训达到居家灵活就业的目的。前来培训的妇女有四五十人。如今,岷江村已建成缝纫和手工制作居家灵活就业实训基地,比如在村委会三楼缝纫基地,就吸收了近60名妇女就业。
记:村民们认为这些举措带来了实惠,他们再也不用远行了,更重要的是既能挣钱,又能在家照顾老人孩子。
陶:在手工制作方面,岷江村手工组制作的“五指熊猫”、桂花香囊等手工作品,尤其是《感恩的100只熊猫》已进入国际平台——熊猫基地的产品展示台,并已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2019年初,我将村里的“手作”当作礼物,带到了全国两会现场,成为媒体关注的一个亮点。“手作”不仅增加了农村妇女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她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以前只想着做手工能挣些钱,没想到还能出口这么多个国家。
每年岷江村都会对缝纫、手工从业人员进行数十次的技术培训。未来我们还会将岷江村的民俗融入“手作”和旅游产品中,将岷江村打造成集手作与旅居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指尖的爱”生活馆将是岷江村女性一个实实在在的“家”。
在乡村治理未开始之前,岷江村村民人均年收入1.5万元左右。据2019年统计,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7万元。
把更多有知识有能力的
村民留在家乡
记:村里环境好了,就业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村民的日子富裕了,但还要有更长远的打算。
陶:现在政府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扎扎实实地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当下也强调要有工匠精神,我们村里的手工编织技术也应得到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思路,一言以蔽之就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成都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越来越突出的位置,让市民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空间里和谐生活,这是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弘扬天府文化的应有之义,我们村就要践行这样的理念。
记:成都市近期提出要坚持以绿道为纽带,以特色镇和川西林盘为载体,以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为路径,围绕营造高品质生活场景、新经济消费场景,加速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努力诠释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
陶:是的,川西林盘的保护和建设是成都生态价值转化的一个关键环节。岷江村的九坊宿墅项目在建设时就将“宜居”摆在了首位。为了在盘活闲置院落资源的同时留住村民,在最初安置村民时一大原则就是“农民与项目共生”,探索推出5种安置措施。九坊宿墅的示范院落在安置时采用的是“背靠背”安置,即在农民宅基地面积较大的情况下,切割部分面积用于经营,以实现产居的协调融合。村民通过与项目合作,将身份转变为房东、业主、股东,最终实现多路径增收。这个“林在田中、院在林中”的新型林盘聚落,已经在岷江村落地开花。
乡村旅居项目很好地融合了岷江村的传统文化,很快成为朋友圈一房难求的网红,更成为温江北部特色酒店产业的典范。
记: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留得住人”?
陶:发展乡村旅游要结合特色文化,融入传统文化。没有灵魂的旅游是空的。只有这样才能不但引得来人,还能留得住人。
岷江村有健康有趣的生活方式,绿道环绕,可选择骑行、慢跑、散步等多种运动方式。每年8月有岷江村季节特供食宴——桂花宴,住客不仅能品尝桂花酒、桂花糕、桂花菜肴,还能享用纯甄的桂花精油。岷江村的桂花产业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和延伸。在这里,村民们不但有流转土地的收益,还能获得这两个项目就业工作的收益。更重要的是,岷江村与来自各地的游客有着对休闲健康生活理念的融合,形成乡村文化共同体。
记:阿来说:“在岷江村,文明而富裕的新农村,正吸引受到高等教育的青年人不断归来。这正是乡村振兴显露出的新气象。”岷江村“办九碗”的民俗,很吸引人……
陶:岷江村每个周末都有一次群众文娱活动,每个月举行一场大型民俗活动,在新春、重阳节等重要时节,要举行“办九碗”活动,村民每人出资80元。这是川西坝子的民俗,其乐融融,极大地融洽了邻里关系。很多在外工作的村民也会赶回来。你看明天我们就安排了50多桌,真是村民的大聚会。岷江村就是要给村民以及游客一种归属感。
在我看来,岷江村的今天仅是一个开始。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把岷江村的乡村振兴做成一个样板,带动更多的农村区域共同发展,把更多有知识、有能力的村民留在家乡,大家携起手来齐心振兴乡村。通过大家的努力,把岷江村做成任何区域都可以复制的乡村振兴样本,做成成都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努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乡村缩影。
新闻推荐
成都将构建成渝医疗保障联盟 力争更多省份纳入西南片区异地就医平台
1月15日,在成都市医疗保障工作会议暨全市医疗保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会议上,成立一年的成都市医保局交出了“成绩单”。...
温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温江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