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第一年 父子同考、夫妻同考成一景

成都商报 2018-10-26 03:26 大字

泛黄的准考证上,只有简单的编号、姓名和考试地点,除了编号“01565”以外,其他都是钢笔手写

张炜穿着白衬衣出现在准考证照片上,照片上则盖着鲜红的考试章

那一年,包括张炜在内,有570万考生参加高考,开始为改变命运角力

收藏文物

1977年高考准考证

收藏人 张炜

1977年参加高考的准考证,成都人张炜依然好好保存着。泛黄的准考证上,只有简单的编号、姓名和考试地点,除了编号“01565”以外,其他都是钢笔手写。

那一年,教育部决定恢复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首次恢复。当年12月10日,工人、农民、知青、复员军人、应届高中毕业生等570多万考生进入考场。

张炜穿着白衬衣出现在准考证照片上,照片上则盖着鲜红的考试章——就是凭借这张巴掌大的纸,张炜得以改变命运。

1977年高考参考考生为570多万,2018年高考报名人数已经达到975万。1977年高考录取率约为4.8%,2016年就已经跃升至80%左右。

1

巴掌大的准考证上

钢笔手写考生姓名

今年底,成都温江人张炜就将从《今日温江》报社退休。41年前参加高考的准考证,张炜还好好保留。相较于现在的准考证,恢复高考的准考证要简约得多。正面用打印体写明:“一九七七年大学及中专招生文化考试”,简单罗列了“编号”、“姓名”和“考试地点”,一旁是考生寸照张贴处。除了编号,每一项内容都是钢笔手写。

——凭借这张巴掌大的纸,张炜得以改变命运。

1977年,18岁的张炜在温江附近的农村务农,偶然间听说恢复高考的消息,不敢相信。全国高考上一次举行还是在10年前的1967年,后来恢复高考的消息越来越多,越传越广,张炜和几个周围人相约,报上了名。在参加高考前,张炜习惯了干各种各样的农活,每一天要把仓库里的粮食搬出来晒,下田种地、圈里喂猪、修河道,张炜都干过。

那年冬天,张炜和无数考生一起,坐在了考场里。“当时考场里年龄不等,有父子同考、有夫妻同考,也有姊妹同考。”张炜还记得,第一天上午考政治,下午文科考史、地,理科考理、化,第二天上午考数学,下午考语文,第三天则是外语加试。

那一年,包括张炜在内,有570万考生参加高考,开始为改变命运角力。

有一个钢铁厂工人,走了20里山路才到县城作为最后一个考生报上名,以30岁的年纪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后来成为著名画家,他叫罗中立;有一个上海青年,以高考笔试第一的成绩进入北京大学德语专业,后机缘巧合成为海德格尔的弟子,从此走上研究西方哲学的道路,后来成为著名学者,他叫陈嘉映。有一个浙江义乌人,当时信心满满把北京大学哲学系列为第一志愿,复旦大学新闻系列为第二志愿,最后被第三志愿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20岁的他告别了家乡第一次远行,后来他成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他叫陈兴良。

2

毕业后到中学教语文

还兼任了几年英语老师

最终,张炜被新都师范学校政文系录取。大学毕业后,张炜被分配到温江区万春中学当语文老师,同时他又考上当时的四川师范学院 (现四川师范大学)的函授。“刚开始,英语老师不足,我还当了几年英语老师。”张炜回忆,当时没有足够的英语教师,学校只能选择一些英语水平较好的任课老师兼任英语老师,直到几年后英语老师扩充,才没有继续。

张炜从事英语教学的背后,是当时教师队伍人员不足的普遍现状。高考停滞10年,教师培养提高工作完全停止。成都各高校都普遍缺乏骨干老师,一些课程缺教师;青年教师素质亟待提高,师资队伍年龄老化;教师知识老化,外语水平有待更新和提高。《成都市志·教育志》记载,以1977年的成都工学院(后并入四川大学)为例,作为当时全国知名工学院之一,该校有教师1231人,46岁以上占36.6%,36~45岁占52.8%;公共课、基础课、技术基础课教师占56%,承担了全校80%的教学任务。

当时,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成为风潮,加强教师的外语培训是其中的重要培训项目之一。四川医学院各系举办了教师脱产外语学习班,语种有英语、日语、德语、法语等,参加者1000余人。光是成都工学院,就先后举办了80多期英、日、德语的学习班。伴随着高考恢复,对外交流也逐渐成多。

《成都统计年鉴2016》中的这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光是在成都的普通高等学校,就从1978年的14所,到1990年的19所,增长到了2015年的56所。成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也从1978年的19632人,到1990年的56874人,增长到了2015年的755767人。

3

录取率从4.8%升至80%

他感叹“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

张炜告诉成都商报记者,1990年起,他到温江《今日温江》报社担任记者、编辑至今。

随着恢复高考,成都各大高校的国际间校际交流、学术交流活动也逐渐增多。在上世纪80年代,成都高校与美、日、澳、加拿大、英、法、德、荷兰、丹麦等多国进行人员、图书资料、学术论文方面的交流及合作。《成都市志·教育志》记载,“仅仅在1881-1983年,就有53位外科专家、教授,到华西医科大学(后合并为四川大学)讲学。”

招考方式上,也从1978年恢复“全国统一命题,省、市、自治区组织考试、评卷”;到1985年启动实施的定向委培、自费生计划的“双轨制”,再到自主招生和分省命题。考试科目上,从传统的文科、理科到“3+2”,再到1999年推行“3+X”,再到2017年上海和浙江试行的“3+3”。

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在1977年,参考考生为570多万,到了2018年,高考报名人数已经达到975万。恢复高考的第一年,高考录取率约为4.8%,2016年跃升至80%左右。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从2012年的30%提升到2016年的42.7%。和恢复高考同步进行的,是中国高考制度改革:高校的增多,考试的分类,专业的改造和调整,新兴学科的增多。

据《成都市志·教育志》记载,“到了1985年底,成都市已经有134个系259个专业。”

“感谢高考,让我圆了大学梦,也改变了我的命运。”张炜如是说。

反响

凤凰二八自行车、20多年前的机票……

商报读者把“压箱底”的宝贝都翻了出来

昨日起,成都商报推出了“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家庭文物大‘晒’”系列报道,并启动“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家庭文物大‘晒’”征集活动,希望与广大市民、读者、网友们一同回首见证逝去的年代,开启旧日的回忆,思索奋进的未来。

活动一经启动,立即勾起了大批读者们的“回忆杀”。昨日,读者、网友们纷纷向成都商报致电或留言,提供了自家珍藏的能够“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宝贵文物线索。

这之中,有在流行“三转一响”的那个年代,家家必备的“凤凰牌28寸自行车”;有“300多斤的粮票”;还有20多年前,并不常见的飞机票。市民杨女士的家人就是在那个年代通过那些机票,找回了远在台湾的亲人。

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们将继续用这一件件宝贵的家庭文物,讲述一个个动人故事。同时,我们也邀请您继续为我们提供线索,晒出家中珍藏的具有“改革开放”烙印的旧物,陈说这些“家庭文物”的过往点滴。

您可拨打商报热线86613333-1,或在@成都商报官方微博、成都商报微信公众号或成都商报客户端进行留言,和我们共同启动年代记忆,共筑时光长廊。

成都商报记者 颜雪 王垚 摄影记者 王勤

新闻推荐

温江重阳节赛厨艺 老人合不拢嘴

早报讯(记者李玥林)10月17日是九九重阳。这一天,温江“小区·大家“”三项赛第三站来到了公平街道太极社区。本站赛事围...

温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温江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