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盛牛灯 人牛情深

成都日报 2018-06-11 02:57 大字

杨虎

不管肤色如何,牛总是命运相似——长到一岁,它们就都被穿了鼻子,拉犁耙地,在劳作里度过一生。到晚年,陕北的牛在唢呐声盛开的日子,与一碗碗手工面、油泼辣子相遇;自贡的牛则被放进清水,佐以花椒、辣椒、加少许盐,再略翻花样,就成了水煮牛肉、火边子牛肉、灯影牛肉……

而成都平原的牛却别有两种幸运。第一种幸运广为人知,是牛在灵肉分离后走上舞台,成为独特的成都皮影,活跃在宽窄巷子或锦里的舞台上:当锣一敲鼓一响,笨粗重厚的牛皮顿时腰身柔软。光影交错中,黑黝黝的皮身色彩婉转——小生面目俊雅,旦角身段婀娜……

第二种幸运,则是那远去的牛的灵魂与民共乐,成为鲜为人知的温江区永盛镇的牛灯。作为古老民俗,牛灯这门艺术为什么会以永盛为名?

在那已悄然远逝的农耕岁月里,因为都江堰的灌溉,滋养出了成都以西的五处膏腴之地,人们称之为“上五县”,即温(江)、郫(县)、崇(宁)、新(繁)、灌(县)。其中,温江排名第一,被人们羡慕地称为“金温江”。永盛位于金马河西岸,与温江主城区隔河相望,境内田畴翠绿,林盘葱郁,物产丰饶,是镶嵌在“金温江”头上的一颗明珠。当地人认为,永盛这颗明珠的形成,一年四季在田里辛勤劳作的牛功莫大焉。

永盛的牛多为水牛。每逢中秋、重阳、春节等节气,人们就选出身手矫健、头脑活泛的精壮小伙,装扮成黝黑高大的水牛,在鼓乐与民歌的配合下,走村入户,表演耕田犁地、牛儿撒欢、斗牛等农耕场景,以感同身受的方式向牛的灵魂致敬,表达这一方水土上庄稼人与牛的深情厚谊。

作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永盛牛灯似乎非常简单:用青竹编成的撮箕装饰成牛头,以麻布连接起头尾,作为牛身。表演时三人一组,一人顶头,一人执尾,扮成牛的模样,另有一人则扮成放牛娃。一般的表演是放牛娃与“牛”相互配合,展示喂牛、牵牛、吆牛等日常情景;如果是在春节期间,则还要进行“耍灯”,角色以牛为主。牛扭来扭去,各种趣味横生的生活场景逼真再现:譬如打圈(牛用自己的角顶牛圈)、困沱(牛在河里困水)等节目,质朴风趣,浓浓的川西乡土风味扑面而来。

这样,在死去之后,永盛一带的牛又重新活转过来。人们以“牛灯”的形式,将牛的内在精神幻化出来,在方寸之间的舞台上,重新谱写了人与牛、牛与人之间血肉相融的关系。

今天,在永盛,除了一望无垠的田野、翠绿散布的林盘,还有一处堪称川西民居活化石的袖珍小镇——“连二里市”。这里是观赏永盛牛灯的最佳地方。每年正月十九的春台会,牛灯是会期的开场大戏。大戏的看点,是牛逗弄放牛娃。首先是放牛娃牵着牛缓缓走上台来。他边走边唱着缓悠悠的“薅秧歌”:

秧田里头稗子多,

扯了一窝又一窝。

妹妹低头打呵欠,

哥哥抬头唱山歌……

一曲唱罢,高大精神的水牛突然发起了性子,只见它在舞台上狂奔乱跳,一会儿后蹄乱蹬,一会儿牛角斜冲,急得放牛娃抓耳挠腮,正不知所措时,那牛忽然昂起头来,仰天“哞哞”直叫,得意洋洋的牛模牛样乐得观众们开怀大笑。

连二里市“一足踏二县”,本为连接崇州、温江的古老乡场,是川西坝子仅存的一处林盘集市。作为昔日热闹非凡的金马河渡口,多年以后,这里依然可见飞檐翘角的民居,青石绵延的街道。每年正月十九黄昏,当牛灯带来的欢笑声渐渐散去,一条名叫石鱼河的溪水从场上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崇江桥下缓缓流过,娓娓讲述着川西坝子朴质恬淡的昨日时光。

新闻推荐

揣着便签奔波200公里 肝包虫患者重拾健康

前不久,一个特殊的病人带着一张便笺,专门从雅安宝兴县陇东镇奔波两百多公里到了温江区人民医院,指明要找医院的刘军院长,这是...

温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温江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