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一批“林田相依 林院相融”的川西林盘 这里水美、田美、林美、院美、生活美

成都晚报 2018-05-10 04:08 大字

和林村

万春镇和林村地处温江区“南城北林”总规划的“北林”区域,是古蜀鱼凫农耕文化发源地、“国家农高区”腹地、川西农耕实景博物馆核心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红七星”大蒜主产区 

村域面积

2.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

3300余亩 

辖15个村民小组

1209户、2716人

万春镇和林村地处温江区“南城北林”总规划的“北林”区域,是古蜀鱼凫农耕文化发源地。5月的和林村,家家户户将收割后的“红七星”大蒜分列晾晒,等待2个月后销往云南。农田里,村民正忙着水稻插秧。作为温江“北林”区域为数不多的保留了传统大田种植方式的纯农村区域,和林村已初步实现了水美、田美、林美、院美、生活美的“五美”乡村治理。

保留传统大田种植方式 利用创客空间包装农产品

和林村四组13号院内,1200余斤“红七星”大蒜被分为7列晾晒在竹子搭起的支架上。72岁的易术清正逐一调整大蒜的位置。两个月后,经过完全风干的“红七星”大蒜将整车销往云南。村上特别注重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开发,在万春镇有一个智慧创客空间,聚集了130多家农创企业,主要从事农产品的研发、试种、展示、交易,目前有300多名创业者,年产值达到7000多万元,税收达到百万余元。和林村的“红七星”大蒜和水稻,就是通过这个创客空间所在的农创公司包装成特色农产品的。仅去年,上千斤的大蒜为易术清一家带来了8万元的收入。

易术清家门口,一条红色的骑行步道沿着农田外围延伸开去。插秧机正在田里运作,一条条笔直的水泥路将水田分割为规整的矩形,白墙青瓦粉饰的川西民居散落于田间。“和林村是温江‘北林\’区域为数不多的保留了传统大田种植方式的纯农村区域,到了七八月份,水稻成片绿油油,特别好看。”和林村党总支副书记黄秀说。

据了解,万春镇和林村是古蜀鱼凫农耕文化发源地、“国家农高区”腹地、川西农耕实景博物馆核心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红七星”大蒜主产区。为了修复一批川西林盘,和林村秉承自然形态理念,以顺应、还原、优化和保护的原则,全面实施院落、水系、农田、林盘核心资源综合整治,实现田林变景点、田园变公园,形成了串点连线、连线成片的农村生态新格局。

对村民实施积分管理 用大白话编制村规民约

院落整治方面,和林村坚持在原有基础上就地改造,推进农房风貌改造。全域启动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项目,为每个院落增设分类垃圾设施,实行“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通过实施积分管理,推动乡风文明入心入行,改变村民生活习惯。

在每户村民家门口,都展示着一本“院落治理积分卡”。村民周明书的“积分卡”上已签满30个志愿者的名字。“每周,村里的志愿服务队会定期上门检查村民院落的卫生、垃圾等情况。若表现良好,便在积分卡上签名确认。积满30个签名,村民可到村上兑换扫帚、洗衣粉等生活用品。”和林村志愿服务队队长干昌荣说。

去年9月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大会召开后,和林村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确定了“建设幸福美丽和谐原乡和林”发展目标;编制了村庄规划、旅游规划、村庄风貌规划;结合治理现状,形成以温江区“一套社区发展思路、一个社区LOGO、一首社区之歌、一则村规民约、一个功能型社会组织、一处楼居院治理示范点、一个市民中心”等为主的一套乡村治理体系,推动共建、共治、共享。“村规民约不是呆板的说教,里面包含了‘猫狗宠物要管好、不在外面到处跑,衣服裤子莫乱晒、别人看到不自在,房屋搭建要守法、不然就要遭理抹\’等接地气的语言,村民也容易接受。”黄秀笑着说。

成都晚报记者 林姝霏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篮协主席姚明来啦全国青年篮球联赛合肥赛区落幕,文一男篮全胜夺冠

○姚明现身赛场○姚明与宫鲁鸣交流○场下队员密切关注场上的局势○跃起扣篮○篮下争夺□本刊记者赵杰刚刚过去的这个五一小长假,肥东的篮球迷们有幸在家门口看到了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青年...

温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温江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