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好小学”:大学教授来上课

成都日报 2021-11-07 01:31 大字

海滨小学的同学们正在上特色课(机器人编程)本报记者 熊一凡 魏麟潇 摄

“信任,满意,这是儿子就读四年来我最深的感受!”问及对学校的看法,成都市海滨小学四年级学生刘宸珂的母亲脱口而出。她回忆道,刚送儿子上学时,什么都不懂,没想到学校早已准备好,为家长提供各种免费的教育培训,这项举措给她吃了定心丸。“儿子小时候比较皮,做事丢三落四,喜欢看电视,早上赖床,没有时间观念,现在这些问题都没了。书包现在收拾得干干净净,书本归置得井井有条。”

现在的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让他们对学校“满意”并不容易。海滨小学是如何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村小”变成了家长满意的“家门口好小学”的呢?

语文老师曹艳在学校工作已有十余年,她亲眼见证了学校的转型升级:“除了肉眼可见的配置升级——成为目前成都市最大的单体小学,还有内在的变化,比如管理机制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合作,且相互竞争;家校关系从‘甩手不管’到‘亲密交流’等。”

“从二类校、一类校、示范校,再到如今的成都市新优质学校,我们虽然是‘后劲发力’,但只花了六年多时间。”校长杨杰告诉记者,学校主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关系密切,精诚协作的家校合作;团队和谐,积极进取的教师团队;立足儿童,着眼未来的课程变革。“如今学校‘焕然一新’:在省市区各级比赛中,我校足球、篮球、国学经典诵读等脱颖而出。今年教师节接受表彰的市级学科带头人中,我们学校有9位。此外,各级各类赛课及教学技能展评中,老师也收获颇丰,基本是特等奖或一等奖。”

让每个成都娃“有学上”且“上好学”,成都开启了义务教育阶段“新优质学校”培育工作,越来越多的“海滨小学”在市民的家门口“成长”起来。截至目前,全市义务教育段已认定“新优质学校”292所。

如何创新路径培育,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放眼成都教育版图,64所在蓉高校成为新的解决方案。

“同学们,让我们跨越时空,借助文字和1000年前的作家对话,看看她怎样观察和表达四季之美?”在成都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一班的语文课上,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陈大伟教授正与孩子们进行深度探讨,同学们眼中闪着光,对教授的每个提问都热情满满。

“大学教授给小学生‘上课’的场景在我们学校稀松平常。”成大附小校长崔雪梅告诉记者,“博士(教授)驻校”是学校与高校互动共建的一个重要纽带,也是促进成大附小内涵发展的一个机制。她补充道,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在附小创建了“博士工作站”,选拔优秀博士以“科研副校长”身份进驻附小,每周入校工作2-3天,与附小领导班子和老师一起深入研究学校发展战略问题、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统筹协调大学和小学的各种关系等。

据了解,博士进校以来,策划和推进了13项支持附小内涵的重点项目,涵盖课程、教学、学校治理、家校合作等方面。通过项目引领,教师成长明显,科研能力提升显著,省市区各级立项课题超过10项,各级赛课、研究课获奖47次,各级论文评比获奖51次,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个、省级奖项4个。

不仅如此,成大学生也会来附小“学习”。统计显示,自2019年至今,有434名本科学生、104名研究生到附小见习实习。两者之间的“互动”实现了“小学大学,共建共享;教师学生,共生共长”。

“我们的科技真是先进!”“原来粮食是这样长起来的!”在成都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的“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里,听着博士姐姐的介绍,孩子们不停地赞叹。像这样让孩子们走进高校“上课”的“校地共建”体验活动,如今已开展了12场。这也是“大学小学”间资源共享共建、互动交流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崔雪梅看来,成都大学如今已是附小的“后花园”“实验室”“第二校园”。

据了解,自《关于推进校地共建高校附属学校的指导意见》印发以来,大学“牵手”小学,助力基础教育发展,带动优质教育资源新拓展:武侯区、成华区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分别就附属学校形成新的共建策略;双流区、新都区与驻地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加强合作,建立机制,实现环高校的学前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共建共享……建设了一批家门口好学校,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教育支撑。

【实事盘点】

截至目前义务教育段

已认定“新优质学校”292所

据了解,近年来,市教育局启动了义务教育阶段“新优质学校”培育工作。“新优质学校”的培育对象主要有三类:一是近年来在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中取得明显成效,教育教学成果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形成一定办学特色的学校;二是以前办学基础一般,近年办学水平提升明显,目前已经成为区域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学校;三是通过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初中办学三年以上,小学办学五年以上,并形成了一定办学特色的新建学校。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全市义务教育段已认定“新优质学校”达292所。与此同时,今年成都还会评估认定60所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重点提升68所公办初中办学水平。同时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鼓励学校在国防教育、艺术教育、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普职融通等方面办出特色,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发展需求。

【今后怎么干】

利用多种资源开放办学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从以下四点入手,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

一是开放办学,让优质资源供给方式“多起来”。立足小区、社区、园区,统筹利用教育、科技、高校、企业等多种社会资源开放办学,让新校高起点、老校有亮点、校校有特点。推动26所校地共建并新挂牌高校品牌附属学校高水平发展,创新共建路径方式,增加优质资源供给。

二是名校引领,让老百姓的认同度“高起来”。充分发挥名校优势和品牌效应,通过“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农村学校”等形式,深入推进全市136个基础教育名校集团发展,使新校、弱校、农村学校“强起来”。

三是结对帮扶,让城乡教育资源“动起来”。深化“以区县联盟为框架、学校结对发展为基础、干部教师交流为核心、优质资源辐射为重点、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区域教育联盟发展模式,让城乡之间优质教育共创共享。

四是线上线下,让学生与优质资源实时“连起来”。通过成都数字学校、四川云教、七中网校、石室祥云等,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成都市名校、名师资源结合,让优质资源的扩展打破时间、空间的壁垒。本报记者 赵子君

新闻推荐

国际范+科技范! 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盛大开幕

开幕式演出现场音乐周虚拟偶像ChengduPanda10月22日晚,在一首融入川剧等元素的《享和成都在一起》的歌声中,“2021...

双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双流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