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城市群发展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风口,也是未来5~10年中国发展最大的结构性潜能。” “第四极”下的成都机遇

成都商报 2021-03-10 03:16 大字

新年再拓新站点!2月21日,成都至俄罗斯圣彼得堡中欧班列首发

■当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给沿海城市的外贸带来冲击时,成都外贸进出口总值在2020年均创下历史新高——总值7154.2亿元,同比增长22.4%。

■今年春节期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国内旅客吞吐量排名第一,成为全国最繁忙的机场。

■“这几年清华北大毕业生的就业地分布,成都位列第一方阵,选调生就业地分布成都是第一。”

为什么是成都 ?

全国两会前夕,《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公布,明确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四“极”,建设面向世界的四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成渝在中国发展版图中的“第四极”地位,首次得到了“官宣”认定。

3月7日-8日,由红星新闻发起,澎湃新闻、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四大城市群主流媒体共同举办的“‘城’势而上——探寻中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线上论坛中,成渝“第四极”也成为备受嘉宾关注的机遇点。

“都市圈、城市群发展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风口,也是未来5~10年中国发展最大的结构性潜能。”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说。而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看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成为中国城市群第一梯队中的新晋成员。

那么,成都如何抓住机遇,站上新风口?

01

枢纽的机遇

通道的畅达与地区贸易能力

今年春节期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国内旅客吞吐量排名第一,成为全国最繁忙的机场。而2020年全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4074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二;其中几个月,成都甚至一度成为全国旅客吞吐量最多的城市。

成都机场为什么这么忙?虽然这一数据受疫情影响,但与成都的区位优势、战略定位也密切相关。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提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极”,加快建设高效率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同时以这四个极来建设面向世界四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

跻身“第四极”之前,成都的布局早已启动。

四川航空的首条第五航权货运航线今年春节前夕从成都始发顺利开通,标志着成都在航空货运领域加快布局;成都国际铁路港则预告今年将开通从成都通过铁海联运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直航线路,并加强与中远海运等国际企业合作。

通道的畅达,背后是地区贸易能力的提升。

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的研究中,最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国走出了借助于国际贸易发挥比较优势的发展路径。尤其在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形成了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因为国际贸易主要依赖海运,所以东南沿海地区优先发展起来。

对刚刚跻身第一梯队的“第四极”来说,这一逻辑同样适用,只不过,“海运”变成了更多可能,比如电脑芯片等体积小但附加值高的产品,以及软件产业、动漫产业、航空物流业等等。

去年,成都刚刚喜提了第一个万亿产业——电子信息,后者以高附加值闻名,例如康佳在蓉年产100万台的彩电产品,就主要面向东南亚和欧洲出口。

当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给沿海城市的外贸带来冲击时,成都外贸进出口总值在2020年均创下历史新高——总值7154.2亿元,同比增长22.4%。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看来,新发展格局下内陆地区的城市群,应该更有条件发展成为“双循环”的枢纽,无论是国内货物交换,还是面向国际市场的货物进出口,都能在这些城市群集散交汇,这将为内陆地区城市群增强“双循环”的功能创造有利条件。

而在陆铭看来,中国基本会形成三个层次的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代表了中国第一梯队城市群,而在中国西部,成都与重庆形成的双城经济圈已经明确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成为第一梯队中的新晋成员。

枢纽的机遇,正是成都的机遇。

02

人的机遇

大学生的流向与要素的流向

今年春节期间,成都还实现两个“唯一”——游客数量唯一破千万人次、旅游收入唯一破百亿元。在倡导就地过年的大背景下,数据背后还有一层含义:成都本身具备强大的消费吸引力。

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李晓江看来,这也符合他的判断:城镇化进入下半场,必须以“人”为核心,关键要研究“人的选择”。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刘毅的故事,很有代表性。6年前,刘毅离开土生土长的北京,开始“蓉漂”生涯。如今,研究院里在蓉工作的264名员工中,25%是他的清华校友,26%有海外学习经历,还有约170人次拿过国家省市区三级人才称号。

“这几年清华北大毕业生的就业地分布,成都位列第一方阵,选调生就业地分布成都是第一。”在刘毅看来,“后浪们”选择成都的重要因素,就是极富比较优势的生活成本竞争力。

年轻人来了,城市活力随之带来。

在王一鸣看来,看大学生的流向,就知道要素的流动方向,这也决定了城市群在经济增长中的潜能。

刘世锦也在论坛上提到,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人口及生产资料的集聚将提升生产率。“最近几年人口净流入排名靠前的城市,其都市圈、城市群发展速度相对就比较快。”

盈展数字商娱主席司徒文聪则从消费角度分析说,人口流动是城市消费的晴雨表。年轻消费力的领先力是打造潮流消费场景的重要基础,因此,成都等城市更有机会成为中国年轻潮流的聚集地。

牛年第一个工作日,成都以一场特殊的会议——成都市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动员大会,开启“十四五”的幸福征程。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将通过激发人口流动,成为“第四极”带给成都的美好机遇。

03

圈的机遇

成渝双子星与西南城市群

今年1月启动的中欧班列(成渝)号,标志着成都、重庆两地在中欧班列的合作进一步加深。过去,两地在班列的开行数量、货物资源等方面存在竞争,如今,两地将通过提升境外供应商选聘、境外段运输议价等,提高境外运输管控及议价能力。

中欧班列(成渝)号的合作被业内公认为“1+1>2”。作为其中之“1”,成都显然是受益者。

和其他城市群不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是“双子星”式的。过去几年里,川渝两地建立多层次、常态化合作机制,举行两次党政联席会议,出台10个工作方案和政策文件,其中以成都与重庆的合作居多,包括成渝高铁实现1小时直达、95项川渝通办事项实现异地办理等。今年初,四川天府新区行政审批局还设立“两江新区企业专窗”,并发出首张两江新区执照,进一步推动两地政务一体化发展平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用“双黄蛋”来比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结构,并认为这探索出了不同于以往城市群的、适合我国更多城市群发展的新模式。“在中国现有的19个城市群里,我希望能看到多一些类似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双黄蛋’发展结构。”魏建国说,两城协同发展的框架在经济发展中,不仅能抵抗外部的经济风险,而且在内部的创新上面也有相互借鉴和相互补充。

陆铭也提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当务之急是对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缩小与它们的发展差距,发挥规模经济优势,从竞争走向合作。

尤其是,跻身第一梯队后,与“第四极”共赢的还不止是成渝。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光认为,除了成都、重庆两个核心,还需要川渝之间人口超百万的城市作为跨区域的次中心,物流、人员集聚的区域作为节点,产业带、创新带、基础设施作为廊道。

在陆铭看来,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中心城市”,成都的责任很重,未来成都应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发挥出成都作为中心城市对周边其他中小城市的带动作用。目前,上海和广州、深圳已经初步形成了都市圈,它们的半径甚至可以超过80公里,这是成都努力的方向。

“如果以那幅著名的夜景灯光图来示意,夜空的西南版图下,不仅有成都重庆两个明亮硕大的光点。”陈光说。“第四极”机遇下,双城之间的小光点正在汇成光带,共同点亮西南地区的夜空。

红星新闻记者 邹悦

新闻推荐

“春风行动”服务“到家” 北川节后首批跨省返岗农民工“安逸”出行

贴心“大礼包”送农民工本报讯(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杨檎文/图)2月24日上午11时,一辆载着17位农民工的节后返岗专车,从北川羌...

双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双流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