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传统街镇的跃升 基于高新区中和街道办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调研与启示
新旧五岔子桥变化见证中和蝶变
新旧五岔子桥变化见证中和蝶变
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高新区中和街道是成都历史最悠久场镇之一,辖区面积35.2平方公里,下设20个社区,实有人口近50万,是高新区南部园区两大组团之一,定位为高端服务业区域生产组织和生活服务中心。近年来,该街道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优化镇街管理机制、转变基层行政方式、创新营城惠民路径,由传统镇街跃升为现代化城区,成为超大城市现代治理坚实基础支撑,为镇街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借鉴。
嬗变
从城郊传统乡镇
向现代城区迈进
2010年中和街道划转高新区,经历行政区划调整、产业快速跃迁、人口大量流入、城建全域推进等转型变革,从传统特征明显的乡镇嬗变为初具新型城镇化雏形的现代城区,初步实现转型发展、能级跃升、形态重塑,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实践者、受益者。
城镇形态从“近郊区传统城镇”向“现代化城市新区”转变。中和街道原属双流区,是典型城乡交界区乡镇,“小、旧、乱”特征明显。乘着成都高速城镇化,特别是高新区跨越发展浪潮,中和街道迎来迅猛发展窗口期,建成区面积拓展5倍、城镇化率提升至80%、十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2%、人口增长率180%,全市第一个TOD综合开发项目“陆肖TOD”、大运会场馆“高新体育中心”等重量级项目落地,成为高新区最具活力和最有潜力的城市组团之一。
运行机制从“传统行政区”向“新型功能区”转变。虽经历2006年镇改街、2010年行政区域调整,但一直延续传统行政管理体制,难以适应要素高度集聚运筹和生产生活生态协调统筹发展需求。伴随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和全域功能区体系建设,中和街道向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功能区形态加速转型,街道行政管理与“管委会+专业公司”功能区治理融合适配运行机制逐步完善。
产业体系从“低端粗放”向“高端高质”转变。过去以家具制造、食品加工等低端粗放产业为主,通过产业功能区建设和经济组织方式变革,5G通信、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川科技园进入产出期,现有在地规上企业28家,其他企业约1980家,工业总产值18.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至94.16亿元,初步实现产业治理机制再造、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城市建设从“大拆大建”向“场景营城”转变。近年来,完成1.1万余户3万余人拆迁补偿安置,拆除房屋面积233万平方米,涉及所辖90%社区和25%人口,带来城市发展速度与功能品质不相匹配问题。通过城市有机更新、街道品质改善、人本场景营造持续推进,街道建设逐步从空间塑造向场景营造转变,公园城市自然有序生长营城模式逐步成为现实。
治理方式从“粗放管理”向“精细治理”转变。管辖面积占高新南区的4成,实有人口约为锦江区的一半,信访数量高新区第一,辖区派出所接警量全市第一。依托市场化多元化治理方式和精准精细治理机制,行政管理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以同街道50%的每平方公里或每万实有人口干部和网格员,破解了管辖面积骤增、管理人口爆发增长、矛盾纠纷集中显现带来的治理挑战。
探索
向改革创新
要动力要活力要效率
近年来,中和街道坚持以改革导向、问题导向、求解导向,创新探索片区运营、阳光拆迁、物业管理、信访直接处理等四项重点领域改革,有效破解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转型发展的堵点、难点和痛点问题,形成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相融互促的实践经验。
以片区运营改革破局新城新区发展治理。经济增速快和公服配套差、治理效能低之间的错配成为新城新区面临的最大痛点。中和街道以综合运营商思维创新“管理+服务+运营”城市资源一体化发展模式,探索新型城市空间可参与可持续治理的“新解法”。坚持企业主导,以商业逻辑组建“城市运营共同体”,由高新区高投集团和万科物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成都高投城市资源经营有限公司,负责新川片区整体运管。坚持专业运作,将城市综合管理整体作为“大物业项目”,由高投城资专业团队进行市场化开发运营,以人才公寓物业项目运营等方式增加收益,实现政府、股东、民众利益“综合平衡”。坚持数字赋能,建立城市数字一体化管理平台,构建“问题发现—过程处理—结果验证”工作闭环,实现管护成本年度降幅20.04%,城市治理效能明显提升。
以阳光拆迁改革破局老旧城区形态更新。快速城市化的过程是集中拆迁的过程,“拆迁难”成为城市发展的掣肘。中和街道坚持从大局出发、从民生着眼,以“阳光拆迁工作法”有序推进老旧城区形态更新。“树好一把尺”。秉持“公开、规范、透明”原则,在房屋测绘、补偿标准确定等重点环节“一把尺子量到底”,现场开通一条纪检监察投诉热线、设置一个纪检工作站、明确一名廉洁监督员,全流程监督拆迁补偿工作。“用活一张图”。制定整体拆迁签约进度图、分组签约进度图,分析研判尚未签约建房户关系网、心态图,精准画像、分类施策、“靶向”推进。“走访一家亲”。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拆迁工作的前置程序,动员乡贤能人、老村(社)干部等组成“服务团”,走家入户讲政策、听民声、解难题,累计解决群众实际问题1000余个。
以物业管理改革破局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研究数据表明,基层各类矛盾纠纷超过70%属于物业矛盾。中和街道以物业管理改革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探索推进党组织、物业公司、业主“三位一体”共建共治共享,形成“社群共振”蝴蝶效应。创设第三方协调机构。在小区原有体系下,新设置“社区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第三方机构,负责对物业公司、业主进行日常协调,做到协调有力、监督精准。创设特色化网格管理。探索以社区属地化、网格员定格化的模式实现互联共管,以环物会为纽带、以小区楼栋长(信息员)为延伸,条块结合,形成“一居一品牌、一网格一特色”的物业管理网格体系。创设复合化共享空间。按照“街道、社区、物业分头出资”原则,整体打造物业小区党群共享空间,构建党群服务、童趣园、舞之魅、百文斋和夕阳乐五大功能,通过物业空间再造提升增进邻里情感。
以信访直接处理改革破局矛盾纠纷多发高发。信访问题兜兜转转、久拖不决等现实难题成为基层之苦、群众之难。中和街道推动信访诉求由“间接交办”为“直接处理”,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直接受理。修订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探索建立由14个业务科室联合组成的信访受理中心,变“督办中转站”为“一站式受理”,推动信访工作良性运行。分级调处。创新矛盾纠纷街道、社区、小区(院所)三级调解机制,建成三级调解队伍129支298名,累计调解纠纷案件278件、调解成功率88%。包案化解。对历史遗留和久拖不决的信访“硬骨头”,由街道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包案,建档立册并实行“一案一策”,实现信访疑难杂症动态销号。
启示
坚持把新发展理念
贯穿到发展治理全过程
中和街道的成功转型发展实践根本在于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启示我们要善于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核心、以解决新矛盾为目标、以安全发展为底线,推动新思想新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政策机制,全面提升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建立以发展眼光抓安全、以安全底线谋发展的规划指引机制。安全和发展是践行新发展理念必须把握的一对辩证关系。从中和街道调研情况看,发展是高水平安全的基础与支撑,安全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底线,唯有牢固树立忧患意识,科学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才能在秩序与活力动态平衡中实现多重目标统一。市级相关部门应共同研究制定城市安全发展规划指引导则,探索推动应急产业发展、风险辨识评估、安全场景培育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动战略留白、韧性标准、安全冗余、防灾减灾融入城市空间规划,推动物资储备、应急动员等纳入社区发展治理规划,提升城市长期自适应发展能力和短期自修复应对能力。
建立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深层次矛盾化解机制。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关键是要树立系统思维。从中和街道调研情况看,有的问题和矛盾的爆发虽然在基层在街道,“根子”却在部门在行业,有的矛盾问题虽然由街道牵头应对处置,但往往需要不同区域、不同部门等多方协力协作,不能简单机械依照“属地管理”原则,将问题和矛盾化解处置的重担全部压给基层和街道。应建立健全“问题矛盾溯源”体系,并按照“谁主管监管、谁审批审核、谁检查验收,由谁主责负责担责”原则,建立健全“街道受理吹哨、行业部门报到、领导牵头协调、限时销号解决”的重大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推动条和块拧成一股绳,有效破解基层权责“失衡”难题,推动实现“看得见、管得着”。
建立与治理任务和责任相适应的资源匹配机制。以传统行政区划为锚点的资源配置模式难以适应新发展阶段新形势新要求。从中和街道调研情况来看,“小马拉大车”、资源匹配失衡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破解这一难题,既要保证贯彻落实上级规章制度的“刚性”,也要根据不同街道的客观实际和具体情况保留一定的“弹性”。在街道的人员编配、经费保障等方面不搞“一刀切”,根据不同街道管辖面积、人口总量等客观实际,分类施策、精准匹配。在人员编配上,坚持“有增有减、动态调整”思路,定期核定员额数量,以适应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基层管理任务不断加重的实际情况,解决人员力量不足的问题;在岗位设置上,贯彻“大岗”的理念,强化岗位功能的复合化,明确专业分工,保证上下对口关系的顺畅;在经费保障上,适度向基层向街道倾斜,充分保障基本公用经费、人员经费等“硬支出”的同时,加大用于发展性、改善性的经费保障力度。
建立责权利对等、容错纠错的干部激励和考核评价机制。责权利协调统一、严管厚爱统筹平衡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发展治理活力。从中和街道调研情况来看,基层单位目标考核“一锅煮”,压力大、责任大、任务重的镇街考核成绩平平,反而压力小、任务轻的镇街考核优秀。基层干部“有苦说不出”,坚决执行征地拆迁等急难险重任务,同时担心终身追责“代价太高”,干事创业“迈不开步子”。建议由相关部门探索研究基层差异化目标指导意见和考核办法,结合镇街类型特点、人口规模、主体功能等分层分类考核,依据不同特征合理确定考核指标和比例,将急难险重任务作为重点考核内容,提升考核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建立健全可操作可实施的容错纠错机制,完善包容性制度,将基层征地拆迁、产业发展、信访维稳、负面舆情等纳入容错纠错范畴,为勇于创新、攻坚克难的担当者“鼓勇气”“增底气”。
建立党建引领物管小区建设为纽带的基层细胞治理机制。贯彻新发展理念,根本在于精准务实、落细落小。从中和街道调研情况看,物业小区成为城市最主要的细胞单元,各类物业矛盾多发频发的态势不降反升,基层治理的重点在物管小区、难点也在物管小区。市委社治委等部门应积极探索“党建引领、行业指导、基层主抓”的物业管理服务新模式,研究制定物管小区治理导则,建立健全物业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环物会等协调监督机构,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引导推动各类治理主体积极参与物业服务管理,精准施策补齐物业服务短板缺项,努力形成党建引领作用显著、物业管理服务规范、人居环境宜居舒适的物业小区治理新局面。
课题组成员:黄建华,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社会处处长;陈加睿,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社会处三级主任科员;龙鑫,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社会处三级主任科员)
数读中和
2010年5月24日,中和街道正式融入成都高新区。10余年来,中和街道固定资产投资由5亿元增长至146.8亿元,年均增长52%;财政收入由1.12亿元增长至14.29亿元,年均增长37%。
近年来,乘着成都高速城镇化,特别是高新区跨越发展浪潮,中和街道迎来迅猛发展窗口期,新发展理念在千年老场镇展现出强大的实践伟力,活力新中和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建成区面积拓展5倍、城镇化率提升至80%、十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2%、实有人口从12万增长至50万。
新川科技园进入产出期,现有在地规上企业28家,其他企业约1980家,工业总产值18.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至94.16亿元,初步实现产业治理机制再造、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辖区中小学、幼儿园由18所增长至48所,现有公立公益学前教育学位4950个,位居全区第一。构建形成党建+物业、党建+就业、党建+志愿服务、党建+文化的优质品牌服务矩阵。街道双创中心、新文体活动中心、新卫生服务中心相继投入运营。
新闻推荐
一样的分数 为啥寒假作业却不一样? 透过分数看能力,一所小学的学业检测探索
寒假已经到来,同学们都收到了怎样的假期作业呢?是一本厚厚的练习册,还是来自于老师的个性化定制?近日,在成都市双流区东升迎春...
双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双流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