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线西线牵手成为“一线” 双流区彭镇一盘棋深化社区发展治理
走进吴家染坊,重温200年前老染坊的记忆
修复重建的吴家染坊记忆体验馆
扎染师在布料上熟练地涂抹“糨糊”
编者按
减量与提质相结合,一年前的12月,成都市陆续完成了乡镇区划布局优化,新生的乡镇肩负着发展厚望。
一年过去,在书写“撤乡并镇”这篇文章中,各地是否实现了改革的聚合效应,推动“物理合并”真正产生“化学反应”?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发展、优化服务供给、提升治理效能等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基层群众的幸福感是否得到了提升?
今日起,本报开辟“活化·‘撤乡并镇’这一年”专栏,通过记者走进一些刚满周岁的新生乡镇,感知他们一年的成长史。
昨日,在双流区彭镇,一场由布市社区与鲢鱼社区共同举办的结对共建活动举行。
实地参观学习了鲢鱼社区农业公园、吴家染坊记忆体验馆,布市社区党委委员周冬林感受颇丰:“虽然我们两个社区相邻,但以前联系不多,自从撤乡并镇,原彭镇、金桥合并成新彭镇,我们两个社区的交流和联系紧密多了。”
以前,以“成新蒲”为分界线,道路以东为彭镇,以西为金桥镇。2019年12月28日,彭镇、金桥合并成新的彭镇,从此东线、西线牵手,共同成为“一线”。
在新的形势下,彭镇党委、政府以“撤乡并镇”为契机,统筹辖区资源,整合平台,一盘棋深化社区发展治理,不断提升深化社区发展治理的品牌和质量。
聚合改革效应
“微项目”为社区治理注活力
明媚的阳光中,巨幅的扎染布匹在随风摇曳;记忆馆内,老照片、老物件串起200年前老染坊的记忆……今年11月17日,双流区彭镇吴家染坊记忆体验馆正式开业,一到周末就引来游客扎堆。
走进吴家染坊,不仅可以通过老旧物件、老照片等重温200多年前的扎染、形染、云纹染等技艺,还可以现场动手,个性化设计和体验操作。
作为彭镇社区发展治理“微项目”,它是怎么出现的呢?
原来,鲢鱼社区在历史上就曾是著名的扎染地——乾隆年间,当地吴氏先祖带着染布的手艺,几经辗转来到此地,开设染坊。吴氏秉承“勤劳、诚信、友善、奋进”的家风,染坊生意不断壮大,家族愈发兴旺。两百多年来,其家族乐善好施、扶危济贫的故事也在周边乡邻中代代相传。几年前新村修建之时,当地还挖出了一块吴家染坊的石碑。
“我们有这么现成的乡愁记忆,何不把吴家染坊再现,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呢?”这个想法一提出来,便得到了居民异口同声的“赞”。项目生逢其时——此时,正值彭镇探索以“微项目”带动社区治理大转变,在全镇范围内开展“社治群英荟·社区大舞台”微创投活动。彭镇党委、政府利用刚成立的社区发展治理支持中心资源,组织专家、社区规划师深入社区多地走访,绘出染坊设计初稿,拉开了染坊修复重建的序幕。
修复重建染坊记忆体验馆的计划公布当天,吴氏后人吴定坤老爷子便带着包裹来到社区办公室,要把自家至今保留的染布、成衣、针线包、老照片等17件物品捐给染坊记忆体验馆,还把家族保存的老古董染布石也捐献了出来。
修复工作提上日程,居民们踊跃建言献策。社区90多岁的陈婆婆帮着设计组口述写回忆、画草图,离开家乡50多年的尹叔叔送来了牌匾……最终,经过近半年的打造,全新的吴家染坊在1500余亩农业公园内全新呈现。
以项目为引领
推进社区发展治理下深水
在社区发展治理支持中心指导下,如今,吴家染坊记忆体验馆又引入了社会组织“一安扎染”入驻,并挂牌四川师范大学和成都轻化工大学美术学院教学实践基地。
“每到周末,吴家染坊游人便络绎不绝,多数是亲子、情侣、学生等。这儿除了能学习形染、云纹染等古老的技艺,还能享受DIY的乐趣。”扎染师杨馨萍一边在布料上熟练地涂抹“糨糊”一边介绍说。她告诉记者,记忆馆可向游客提供文创产品制作、染印技艺培训等,已形成教、学、体、研为一体的生态链。
不光操作体验,记忆馆200多年前的石碑、老物件、老照片还能让人穿越回到200多年前的染坊,重温吴氏家族“诚信、勤劳、友善、奋进”的家风家训。“借助吴家染坊记忆体验馆这个社区发展治理‘微项目’,使乡村记忆可见可触、历史文化可感可知,同时也提升了居民对小区的认同感、归属感。”鲢鱼社区党委书记刘剑介绍,在社区发展治理支持中心支持下,吴家染坊正逐渐成为集生产、生活、生态、消费、文化、教育等多种场景于一体的美好生活空间,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当前,社区又积极整合内外资源,以吴家染坊记忆体验馆为依托,推进精品花卉展示、花海迷宫、大壮书屋、田园集市等景观呈现,大力打造1500亩农业公园,预计公园每年可接待游客近10万人。
“吴家染房是彭镇社区发展治理中的又一个创新项目,该项目结合优越的生态环境与农业产业,通过构建党建引领下的商居融合发展治理新范式,积极探索符合涉农社区特点和规律的‘社区功能’发展治理新路径。”四川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社治专家钟丽霞对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
访谈
资源整合 提升党建引领下的 社区发展治理水平
——访彭镇党委书记张梅
问:2019年12月28日,彭镇和金桥合并成新的彭镇,到现在刚好满一年。以社治工作为例,能否介绍下“撤乡并镇”为彭镇发展带来了哪些契机?
答:“撤乡并镇”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彭镇、金桥合并成新的彭镇,使原来分别位于“成新蒲”东线和西线的两镇从此牵手,共同成为“一线”。这有利于我们在更大的范围内统筹资源、整合平台、塑造品牌。以深化社区发展治理为例,我们通过资源整合在今年6月成立了彭镇社区发展治理支持中心,涵盖3名专家,4名社区规划师,7名社区营造师,10家社会企业,此外还有13家学校、医院、协会等公益机构,14家社会组织,将多方治理力量聚集到一起,让社区成为温暖的共同体。
在工作开展中,我们突出党组织领导下的“1+3+1+N”自治管理服务架构,构建起一个运营组织负责,一个牵头办公室指导,培育一批社治队伍、创新一批示范项目、孵化一批社会组织、形成一套社治体系、树立一个社治品牌的“1+1+5”协同治理机制,推进社区发展治理取得新的成绩。
问:“撤乡并镇”一年来,彭镇社区发展治理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答:一年来,我们积极整合资源,探索以社治“微项目”带动社区发展治理大转变的新模式。形成了一批诸如光荣社区“赤胆红心·光荣印记”,金马社区“滴水为泽 幸福金马”,柑梓社区“大手牵小手,舞狮代代传”,彭家场社区“为爱护航·优学步道”等社治品牌,激发社区新活力。
同时,我们还重点培育了一批市、区级示范点位,形成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示范带动辐射效应。2020年,临江村在成都市第三届乡村振兴“十大案例”评选活动中获评十大人居环境优美村。今年,12个点位申报市区两级示范点位。
记者手记
“撤乡并镇”
推动“物理合并”变“化学反应”
加强和创新社区发展治理,必须不断研究居民需求、创新治理方式,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年过去,彭镇以“撤乡并镇”为契机,推进资源整合、人才互动、平台共享,实现了改革的聚合效应。以吴家染房“微项目”为例,该项目实施中,鲢鱼社区立足辖区产业、文化实际,注重产业发展和有效治理的互促共进,在整合资源的同时,深入开展共建、共促、共融,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社区发展治理水平明显提升。
项目展示出“撤乡并镇”后当地履职者的思考和实践,在推动产业发展、优化服务供给、提升治理效能等方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撤乡并镇”改革由“物理合并”到产生“化学反应”的改革目标,其实践值得关注。
杨澜 本报记者 陈方耀 摄影 刘永豪
新闻推荐
不顾安危 不计得失 挺身而出 陈勇军、魏焕平:成都市见义勇为勇士
陈勇军魏焕平红星新闻记者12月23日获悉,根据《四川省保护和奖励见义勇为条例》的规定,陈勇军、魏焕平被市政府授予...
双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双流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