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剑南大道综合提升整治工程进入施工阶段 打造节点“微公园” 形成三大文化长廊
书香文化(天府五街-协和下街)以三利宅院内的来德书院为文化背景,打造书香文化长廊。以红叶碧桃、腊梅、红梅等植物为主,整段道路以红橙色系体现书香文化。行人不仅能感受身处公园之趣,亦能感受到人文气息。休闲文化(协和下街-南湖西路)以老成都茶馆、铁像寺等休闲文化为主题,打造“休闲文化”长廊。以黄花风铃木、银杏、香樟等植物为主,整段道路以黄绿色系体现休闲文化。行人穿梭其中,颇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感。体育文化(南湖西路-沈阳路)以大运会为文化背景,以临近五项赛事中心的有利区位为契机,融入体育文化元素。以蓝花楹、紫薇、二乔玉兰等植物为主,整段道路以蓝紫色系体现运动文化。
7月27日,红星新闻记者从中铁二院获悉,随着施工图设计文件顺利交付,设计工期长达19个月的剑南大道综合提升整治工程项目顺利完成“蓝图”描绘工作,进入施工阶段。
为何要改造剑南大道?
剑南大道作为连接成都市区与天府新区的南北向城市快速路,全程约7.5公里,是成都南大门的通道,同时也是连接天府新区和双流区的纽带,堪称城南最重要的南北通达道路,成都第二纵轴。
自2014年完成拓宽修建、承担成都南大门交通干线功能以来,随着天府新区的基础建设逐步完善,城南人口、车流量激增,城市发展对交通的需求不断提升,剑南大道作为成都的南北向城市快速路,道路质量及周边环境对沿线居民及商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道路病害、噪音扰民、雨污水合流及景观单一机械等问题逐渐凸显,亟需改善。
为此,设计团队跟随建设方代表深入现场,逐街逐巷逐个地块进行调查。建设团队连续数月,走访了剑南大道沿途每一个小区,对慢行系统、地下雨污水管网、公交车站点位、道路交通组织、沿线地块开发信息、景观情况等进行现场调查;通过市长电话等平台收集民意,针对市民提出较多的“路面出现坑洼”“夜间货车行驶噪音较大”“高架桥上缺乏隔音设施”等问题开展分析整合,制定了降阻噪音、改善排水、打造景观的改造提升设计方案。
改造后有哪些亮点?
亮点1 加铺新型排水降噪路面
剑南大道作为城市快速路的交通量越来越大,为了使周边居民拥有更优质的居住环境,降低噪音对市民生活的影响,设计团队针对现场情况进行了噪音源分析与研究,对各类道路降噪措施进行了比选,最后决定采用加铺排水降噪效果极佳的新型排水降噪路面PAC-13,使道路产生的噪音、积水能够迅速被吸收,从而有效地提升道路的品质。对于2个隧道、2座桥梁,采用吸声板和声屏障有效阻隔道路产生的噪音,还市民安静的城市空间。
亮点2
提升地下管网 雨天不涝
为缓解预防城市雨涝风险,天投建设公司与中铁二院的设计团队对天府五街至沈阳路全线7.5km所有的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进行了地毯式的摸排,同时梳理剑南大道至锦江之间片区雨污水排向。剑南大道沿线现有的雨污水管网多、乱、杂,设计团队耐心梳理分类,排查剑南大道雨污合流点4处、管道漏洞、堵塞、错缝480m。
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梳理研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剑南大道雨污水通道方案,以避免大开挖、减少施工、减少对市民生活影响的思路,形成了只对两处关键工点进行施工新建的改造方案,解决皇竹林街内涝,对现状管道雨污分流改造。
亮点3
打造三大文化长廊
为了实现城市“骨干路网森林化”,中铁二院设计团队及业主代表因地制宜,打造节点“微公园”,形成“一点一公园”。结合沿线地块性质及周边景点特色,将剑南大道打造成三大文化长廊。
亮点4
沿线美景如画,像逛公园
地铁站点:结合地铁周边环境及交通转换空间关系,布设合适的行人聚集、休息区域;规划合理的非机动车停车点,利用植被点缀处理。同时,针对不同地段,进行与“三大文化”长廊主题相呼应的景观设计。
下穿隧道段(远期):在船槽段增设藤蔓攀爬网,使车辆在炎炎夏季感受到林荫穿梭的凉意。
商业广场:最大化利用商业广场已经存在的景观条件,合理增设新的布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广告、植物墙:利用广告墙、标语、绿植等,对老旧设施等影响美感的构筑物进行遮挡处理。
综合岗亭、服务驿站(远期):根据行人需要,结合交警部门、城管部门等需求进行设计。沿线绿化带内配置适量的综合岗亭,服务驿站。配合周边景观,突出文化主题,打造成与景观协调统一的小品建筑。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闫宇恒
新闻推荐
本报全媒体记者王一多为降低经营成本,火锅店老板安排炒料师傅和学徒从消费者吃过的火锅中提取回收油,再次添加到火锅锅...
双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双流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