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危为机 成都布局“新基建”下好“先手棋” 全市重点项目到岗人数超27万人 人员到岗率98.1%
大运汽车总装车间 本报记者 胡大田 摄
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已实现满产本报记者 吕甲 摄
成自高铁天府机场段已全面复工本报记者 张青青 摄
面对疫情防控持续好转和推进重大项目复工复产,成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按下“快进键”。19日,成都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杨羽,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泰宏,成都市大数据产业协会会长周涛做客《新天府会客厅》,聚焦重点项目复工满产保障举措、新基建带来的机遇和稳投资增长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稳产满产
人员到岗接近满产时的正常水平
成都市分类设立6个复工保障平台,截至3月19日,全市1000个重点项目的到岗人数已经达到了272307人,人员到岗率98.1%,基本接近重点项目满产时的正常水平。
2月4日,成都市首批重点项目复工首日,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实现3200多名员工上岗,51条生产线也全部复工生产。作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这家位于双流区的企业满负荷运转,可实现太阳能电池片年产能超10GW,员工约4000人。
按照目前的生产进度来看,今年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预计电池片产能将突破12GW,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
受疫情影响,产能为何实现“逆增长”?谢泰宏的一段话解了惑。“在政府的支持之下,我们在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实现了复工复产,很快又实现了100%满产,目前人员到岗率超过95%。”
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的短时间稳产满产只是成都市重大项目保障复工复产的一个缩影。
2月20日,成都市发展改革委出台《成都市建立重大项目开工复工协调推进机制工作方案》,采用“复工保障平台+复工援助热线+项目服务专员”相结合的方式,构建重大项目开工复工市、区两级联动推进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开工复工困难问题。据记者了解,成都市分类设立防疫物资、人力资源、复工核查、运输物流、工程物资、要素资源6个复工保障平台,由市发改委及相关成员单位根据工作职责,及时处理平台业务诉求,迅速协助业主解决复工复产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向重大项目业主主动公开“复工援助24小时值守热线”,全时段收集业主开工复工困难和诉求,建立问题台账后及时分解至各“复工保障平台”和重大项目责任单位的项目服务专员,持续跟踪问题调度情况,建立问题调度日通报制度。
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开展“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活动以来,3月5日,市发改委派驻重点项目服务专员已全部到点驻点,通过宣传解读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政策,帮助企业掌握政策内容和办理程序,及时发现并协助业主解决复工复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此外,市发改委会同各市级专班牵头部门组建7个市级帮扶工作组,目前已赴22个区(市)县329个重点项目开展现场帮扶。同时,根据帮扶行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增派市发改委38个处室、局、中心,每周深入一个重点项目或重点企业现场办公。目前,全市共收集困难问题426个,区(市)县协调解决问题268个,市级专班协调解决问题123个,市领导专班协调解决问题20个,其余15个问题各单位正在协调办理中。截至3月19日,全市1000个重点项目的到岗人数已经达到了272307人,人员到岗率98.1%,基本接近重点项目满产时的正常水平。
谢泰宏告诉记者,“2月4日正式复工以后,成都市发改委的专班便入驻到企业,不仅要进行一些政策的解读,还要帮助我们去解决防疫物资储备、人员招聘等一系列问题。”
危中寻机
“新基建”成为重点项目“主力军”
成都发展迎来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成都国际铁路港扩容升级、成都东部新区加快成势等重大战略机遇,在带来大量基础需求的同时,也对基建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3月10日简阳市举行的2020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上,总投资20亿元的简阳市互联网数据中心(IDC)项目引人关注。该项目占地76亩,将建设简阳5A级IDC网络数据中心及厂房、机柜、服务器等配套设施。项目计划2022年完成投资,是公司继北京、上海、深圳后,在全国布局的第四处,也是西部地区的核心和总部。
“成都是在抢抓‘危’中之机,布局‘新基建’下好‘先手棋’。”在杨羽看来,成都发展迎来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成都国际铁路港扩容升级、成都东部新区加快成势等重大战略机遇,在带来大量基础需求的同时,也对基建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周涛对成都布局“新基建”很是看好,他说,可以预想,布局“新基建”,未来成都将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巩固新一线城市发展优势,更好担负起中国经济第四极、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等重要使命担当。
其实就成都而言,早在今年1月,成都市发改委公布的2020年成都加快实施的1000个重点项目中,城市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项目成为今年全市重点项目的“主力军”。
成都对产业功能区再次进行优化调整,调整后成都产业功能区总数保持66个不变,产业生态圈数量由17个调整为14个。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绿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圈、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等与“新基建”领域相关联的产业定位更精准。
杨羽认为,疫情既是挑战也带来新的机遇,要加强挖掘新的投资增长点,超前谋划、积极推动一批重大投资项目建设,更好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
“新基建”如何发力?成都出台的政策已经给出了具体指引——3月4日,成都出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奋力完成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意见》,给出33条具体措施,按下全面恢复经济社会秩序“快进键”。其中提出,要加快成达万高铁、大运会场馆、TOD、天府锦城等项目建设;推进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成都超算中心、西部电镜中心等建设;深化5G商业应用,培育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数字文创等新兴业态……
“新基建”不仅成为“主力军”,还要“打头阵”,周涛认为,加快推进“新基建”项目势必将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人才等要素的投入,促进人力、物资、信息的高效流动,实现各类生产要素的快速连接和交换,最终推动城市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升级。
保障要素
结合需求清单量身定制政策
疫情防控期间,成都市出台帮扶政策,仅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行业,在2、3月用水用气两项用能支出可节约3000余万元。目前已经争取到国开行四川省分行、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交通银行四川省分行、工商银行成都分行、农业银行成都分行提供不低于4180亿元的资金支持。
3月17日,成都市为需在6月底前开工的一般企业投资项目(特殊项目除外)送出“大礼包”,建立限时办结绿色审批通道,并公布了工作措施、责任单位和特殊项目清单。
根据成都市发改委提供的测算数据显示,疫情防控期间,从成都市出台的《关于应对疫情降低企业用水负担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做好对参与疫情防控相关中小企业实施临时电费补贴有关工作的通知》两项来看,仅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行业,在2、3月用水用气两项用能支出可节约3000余万元。
真金白银的政策帮扶,不仅是让企业感受到“实惠”,更是让市场主体看到信心。疫情发生以来,成都市发展改革委便快速响应并落实国家阶段性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政策举措,指导、督促水、电、气经营企业及时研究制定实施细则,采取“点对点”宣传方式提高政策知晓率,最大程度简化申报流程,执行终端结算按90%收费,实现企业应享尽享,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受疫情影响,重大项目、中小微企业再经营方面如何实现资金保障?市发改委的五项“硬核”举措让市场有了信心。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争取力度,加强中央、省预算内资金争取,强化特别国债项目储备,加强企业债券资金争取,积极争取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尤其是最后一条,目前已经争取到国开行四川省分行、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交通银行四川省分行、工商银行成都分行、农业银行成都分行提供不低于4180亿元的资金支持。
除此之外,成都市发改委还依托成都市公共资源电子交易云平台,大力推行招投标创新举措,实现工程项目招投标高效有序进行。一系列创新举措的上线,为成都市防疫期间工程项目招投标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支撑,无一招投标工作因为疫情而延期延误,获得多方好评。
2月5日,市发改委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官网等渠道及时向社会公布了疫情防控期间审批业务“在线办”“方便办”“预约办”的具体事项、办理方式、联系电话、服务窗口、注意事项等信息,同步安排专人及时为项目单位网上审批申请、办理、流程指引提供专业指导,及时回应、解决项目单位提出的在线审批技术需求和疑难问题,实现除涉密项目外,其余项目审批或备案均可在线平台网上申报、受理、办结,推动项目审批备案由“最多跑一次”向“一次不用跑”转变。推行“有温度”的人性化服务措施,申请材料报送、办理结果反馈全程寄递免费,特殊情况上门取件,确需现场办理电话预约等便民措施,极大地降低了群众和企业的顾虑。
除此之外,成都市按照“政府定标准,企业作承诺,过程强监管,失信有惩戒”原则,在全市66个产业功能区,企业就行政许可事项作出在规定期限内达到许可条件的承诺,行政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项目实施提速。改革实施后,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行政审批手续承诺办理时间由200天缩短为60天,承诺时限提速率达到70%。
本报记者 赵荣昌
新闻推荐
英雄机长接英雄313名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返川3月21日,载有313名四川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的两架民航客机,抵达成都双流国际机...
双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双流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