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疫”女医曾懿

成都日报 2020-03-09 01:11 大字

杨力/文

曾懿是清末民初的重要医家,成都双流人。她自小发奋刻苦,耳濡目染,秉承母训,熟读经史,兼治诗词,工图画,针黹烹饪之术,天资聪颖又学得真传。

1870年前后,全国很多地方发生了长达十余年的瘟疫,相当于今天的霍乱、麻疹、流感之类。《吴江县志》记载 “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并非危言,而在成都一带,瘟疫也时时发生。曾懿那时经常随母亲在与杜甫故居近在咫尺的浣花溪一带学习,目睹了很多百姓因医治不力而殒命,心中十分着急。

忧国忧民而心怀抱负的曾懿回到家放下了稔熟的诗文,悄悄学起了仲景之术。母亲发现女儿志向变化,最初不解。曾懿就说她要遍尝神农之草,研习岐黄之术,用医学知识解救民众。母亲听后十分赞赏。

几年间曾懿苦读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各类医书典籍,却被一个问题一直困扰,就是为什么上千年的传统医术不能对瘟疫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十九世纪末的晚清西风东渐,但守旧者却对西学一味反对。曾懿却觉得应该广收博采,传统医学也必须在借鉴中求变出新。

曾懿创新性的思维为她后来治病救人、攻治瘟疫找到了正确方向。实际上,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集中,流行性疾病已成为医学界面临的新问题,而千百年来众多医家不敢逾矩,拘泥于古方而不识瘟疫的机理,早已不适应治病救人的初衷。而那时,江浙一带已有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大家出现,所著《温热论》《温病条辩》提出了“三焦辩证”的全新理论体系,让曾懿找到了治疗瘟疫的方向。

曾懿开始遍访民间搜集各种验方。一天,她听说一个士兵得噎病不能食,后在一个集市买了鸡汤解渴,不料这鸡汁又浓又鲜,食下即到了下焦,不像从前饮水进食,往往阻于上焦而不入。之后士兵常用鸡汤煮粥作为主要饮食,胃膈渐开,噎病也慢慢好了。曾懿用心记下,以后凡遇到这类噎膈症,她就用浓鸡汁,略加姜汁治之,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曾懿还在自己身上实践,她前后四次感染疫病,都是自创良方治愈。民间所学加上不断创新,曾懿治疗瘟疫渐渐有了心得,她把悉心所学用于救治百姓,医术精妙而又态度谦和,深得患者和百姓爱戴。

曾懿把一生所学,著成《医学篇》二卷留世,另就教育子女、勤持家政、医学卫生、中馈烹饪等术,撰成《女学篇》《中馈录》各一卷,三书合刊为《古欢室医书三种》,成为清末民初最有影响力,既通晓医理,又有行医救国思想的重要医家,被后人尊称为中国古代十大女名医之一。

新闻推荐

?外出工作再添便途 自贡开通9条返岗专线

(记者曾鹏程)“发往内江高铁站专线班车10点钟有一趟,你们稍等一下,车来了就可以登车。”3月5日9点半,市客运服务中心返岗志愿...

双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双流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