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的“棠实探索” 开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发展篇章 棠湖中学实验学校十年教育发展纪实
序
70年风雨兼程,70年披荆斩棘,国家发展日新月异,教育事业欣欣向荣。从新中国教育建设起步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国教育的每次阔步前进都离不开千千万万教育人的开拓与创新。他们是奋战在教育一线的老师,是区域教育发展的“领路人”;他们是新中国教育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是中国教育前行的重要力量。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本刊聚焦成都教育的发展历程,讲述扣人心弦的教育故事,展示成都教育蓬勃发展的面貌。
从两所村小合并到一所高规格高标准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成都市双流区棠湖中学实验学校(以下简称“棠实”)的起航,是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一所新建学校到成都市首批新优质学校,棠实仅用不到四年的时间“完美蜕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书写出“成都速度”。
十年前,这所学校位处双流新城区,周围都是农田。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学校周边早已是高楼林立,是当地炙手可热的区域板块。十年前,棠实以“蒙以养正,果行育德”的教育实践与当下“立德树人”这一新时代教育使命遥相呼应。十年时间,这所学校已经成为当地市民口中称赞的“身边好学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顾这所学校十年的发展,它折射出成都教育近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是成都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典型案例,更是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的鲜活样本。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笔者通过梳理棠实的发展历程,以期从这一典型案例中探索基础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德 / 育 / 篇
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
书写基础教育时代篇章
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意见》文件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
站在学校教育实践的角度,“立德树人”应该如何联系教育教学实际书写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篇章?从这一点上,笔者看到了棠实这所建校仅十年的学校具有前瞻性的一面——建校之初,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内涵,将“蒙以养正,果行育德”作为学校的办学核心理念。
教育说大很大,大到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国策、是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教育说小也很小,它可以是一堂意义深刻的课、可以是一个主题活动,甚至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的某个瞬间。与千千万万的教育工作者一样,棠实校长曾先林对教育有着一种质朴的追求,他深信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本质的解读——“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酷爱古典文学的他在《易经》中找到共鸣,“蒙以养正,果行育德”,是说通过启蒙教育,指引学生修养纯正、追求正义,塑造完美人格。这一理念既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的“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培养目标,也是“立德树人”这一新时代教育使命的具体落实。
从建校开始,棠实将“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和品格”放在首要位置。曾先林说,人这一辈子就做两件事:做人和做事。做人比做事重要,做事比做学问重要。抱着这一质朴的教育理念,建校伊始棠实就将“立德”培养目标放在“做人”两个字上,再加上了“大写”和“中国”四个字。“大写的人”就是负责的、正直的、善良的、有理想、有文化、有素养的人;“中国”就是具有爱国思想、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具有民族气节的人。“大写的中国人”是每个棠实教育人最殷切的教育期盼,要培养有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文化基因,爱党爱国,具有高度的民族认同感的学生。
用良心做教育
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从清晨到校到晚上7点钟回家,到95个班级巡查,陪着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一小时”,到校门口看学生上学放学……这是曾先林一天的工作行程,从踏进棠实那天开始,他日复一日地坚持了十年。十年来他踏遍了学校的每个角落,棠实校园的每个变化他都记在心里。
2009年,39岁的曾先林通过层层公选成为棠实的首任校长。建校以来,他一直按照自己内心的构想,倾尽全力办好这所学校。在他看来,教育是良心的事业,每个师者都必须用良心来做教育,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当学生走入社会,知识或许会被逐渐遗忘,但学校在他们身上镌刻的心灵印记不会消失。
对学生而言,“用良心做教育”是扎扎实实地推行素质教育。棠实将学生身心健康落在实处,学校“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中,除了固定的跑操,还有排球、气排球、跆拳道、柔道等几十项内容;无论是学生饮食、体育锻炼还是睡眠时间,棠实都严格执行到位,守护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课堂上,学校提倡“绿色升学率”,希望学生能够实现全面而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受益终身的良好品质。
对老师而言,“用良心做教育”是学校把教师的要求放在第一位,为老师“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曾先林常说,“只有校长把教师放第一,教师才会把学生放第一。”他从不要求老师坐班,也没有考勤,但老师们却是家长心目中“最负责任的人”。
十年来,“用良心做教育”的棠实让整个校园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教师拥有强烈的职业幸福感,学生们拥有快乐的学习生活。良心是一种回归,是一种教育本真的坚守,这样简单而纯粹的教育理念,棠实坚持了十年。十年来,这一质朴的办学理念已经融入校园的每一个细节里,深深扎根在这所学校的育人土壤之中,扎根在每一位学生老师的心中。
“无声”教育变“有声”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教育是无声的,它藏在每个日常的细微之处。尤其对于一个新学校而言,如何围绕学校办学理念系统化地将这些“无声”的教育植入学生心中,对其潜移默化地产生作用?基于“德育为先”的理念,棠实从德育工作入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创新——
为了让学校德育工作更为系统和深入,学校创新德育模式,探索出“课程化、生活化、序列化”的德育路径。在棠实,学校从“做一个文明人”“干净整洁每一天”“自理自立我能行”三大德育专题出发,形成了三全(全员、全程、全方位)、三性(针对性、渗透性、体验性)、三化(生活化、序列化、校本化)的德育工作格局。学校通过一年一度的“固定节目”——文明礼仪活动月、读书活动月、艺术节、体育节四大主题活动,在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近年来,随着德育工作的不断深入,棠实不断吸收“养分”,探索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学生日益变化需求的、更为规范系统和有效的德育课程与活动。以“书香校园”为例,建校初期,学校通过打造“书香校园”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如今围绕“大写的中国人”的育人目标,学校赋予“书香校园”更多的时代内涵: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效结合,让中华传统文化根植棠实学子心底。
从初步探索到如今的成熟创新,建校十年,棠实已经形成了独有的德育体系与办学特色,并推动学校发展驶上“快车道”。开拓创新的德育课程体系让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不断提高、老师们的职业价值感与成就感也随之提升。有了这一“良性循环”,老师们有十足的动力,积极投身到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中来;学校因“学风好、班风好、校风好”,一跃成为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身边好学校”。
十年来,学校“以德为先”的教育实践,奋笔书写了新时代基础教育的育人篇章。十年来,这所学校不忘初心、以坚守教育本真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么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
课 / 程 / 篇
课堂革命“本土化”
构建“高品质”课堂模式
针对新时代基础教育的课堂改革,《意见》明确指出,“要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围绕学生“核心素养”,打破原有教学模式,打造学生学为中心的高效课堂,成为新时代基础教育课堂革命的主旋律。本着最为朴实的教育信念,棠实自建校起就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着力构建“自主探究、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力图打造“以学生学为中心”的高品质课堂。
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在于,这场课堂革命的开启是从一场场自发组织的教学研讨、一堂堂自由发挥的校内展示课、一次次自主开展的推门听课开始的。这种自下而上的课堂改革是棠实老师们从“教育本真”出发,自发地构建更适合新时代学生学情的课堂模式。
“课改不是推倒原有的东西重来,而是要经过每个老师的反复实践及验证,这样的课改才是自发的、自主的,是每位老师真心接纳的”。建校以来,棠实坚持课堂要“以学生学为中心”,提倡通过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
这样的课改路径,是棠实“自主探究、多元互动”高品质课堂模式的雏形。为了让“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扎根校园,老师们开始了一次次自主磨课、赛课。在棠实,常常会有这样的场景出现:老师们以学科组或年级组为单位,针对各自的课堂模式进行反复的碰撞与探讨。这种“百花齐放”的课改状态让学校课程改革的探索路径呈现出不一样的活力:每个教师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赛课及展示课活动;每位教师都可根据“学情”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师还可根据自己课堂实际自主规划学期内的外出培训计划。
这种“自下而上”课改研究模式赋予每个教师课改的权利与责任,每位教师都积极投身这场课改的浪潮中。为了更好地促进课堂改革“本土化”,学校还广泛开展调查访谈,收集师生意见,将其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不定期邀请课程改革专家进校,对课堂模式进行理论指导与专业引领;通过教师教学实践的反复打磨,并在实践的过程进行逐一检验。
由此,棠实构建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自主探究、多元互动”高品质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多元互动”的课堂中激发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全面而个性的发展。近年来,该校每年的初中毕业生都有一半左右升入省一级示范高中学习。建校十年来,在清华、北大等前十所双一流大学,都有棠实学生活跃的身影。
课程体系的“棠实探索”
德育课程与实践活动有机融合
去年开始,学校将校园空地开辟成“种植园”,号召学生以班级、社团或年级为单位进行“承包”。如今这块空地已经大变样,种上了郁郁葱葱的瓜果蔬菜,成为学生开展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场地。
在“种植园”,每块责任田都有专门的划分,并且有指定的“承包单位”负责对其进行相应的规划。从前期学习植物种植的有关知识,到后期“翻土、整地、施肥、播种”等栽种过程,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其中,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植物种植的记录、测量等探究性学习。
通过这一探究性课程,学生的学科知识不仅“活”了起来,也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路径更加多元。棠实在“种植”课程基础上开发的《二十四节气》等校本课程就是该校德育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结合,学生在进行探究性种植活动的同时,还能“身临其境”地学习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这种课程体系的融会贯通是该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途径。
立足学情与校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学校围绕“蒙以养正、果行德育”的核心办学理念,学校逐步构建起“一核两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体系,分“养正课程”和“果行课程”两大基本内容,“养正课程”是序列化的德育活动的再次“升级”,旨在培养学生人文底蕴、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与综合素质。“果行课程”基于探究性学习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包括3D、视频编程等科学探究课程,果蔬栽种、陶艺制作等制作性课程,以及学科融合系列课程、科学与生活的校本课程等。
先实践后理论。建校以来,棠实一直坚持这样的课程体系的探索路径,“先按照自己的构想开展各项德育活动,在逐渐深入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延伸”。这种“接地气”的探索模式让棠实构建的课程体系贴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因此,学校构建的德育课程竟大多与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的152个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相吻合。
打造研学旅行“棠实版本”
书写“时代新人”的育人篇章
去年伊始,棠实开展了形式各样的研学旅行活动,内容涵盖传统文化教育、环境教育、科艺教育等内容。这是该校围绕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结合学校实际进行的一系列实践与探索。
今年9月,成都市教育局印发《成都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方案》指出,成都市初中学生将通过“成都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记录管理系统”进行客观写实记录。研学旅行具有综合实践活动的显著特点,它不仅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还非常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研学活动”通过对学生参与过程的记录分析,让学校能够全面掌握学生的“个体发展”,并让学生获得自身学习过程的反馈情况。从另一个角度说,这种评价体系的构建让教育过程更加“量化”,让学校对学生个体了解更为深入,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更加科学客观。
研学旅行不仅仅让学生走出校门去经历去体验,更需要以“活动育人”的方式,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设计与规划,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结合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棠实将课堂“搬进”每个活动之中,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调研考察、设计制作、实验探究等整个活动过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所具有的全面综合素养。
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
“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诵读经典、水墨长卷、书法临帖、布艺扎染……在棠实,“弘扬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教育实践相互交织,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建校以来,学校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序列化德育活动的开展、社团活动的有效实施等途径,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效结合,让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根植棠实学子心底的“力量源泉”。
学校从课程构建上,对国家课程进行“本土化”,开发出《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每周一课》《二十四节气》等校本课程;在一年一度的读书节、艺术月的序列化德育活动的基础上,开展“诵经典”“写经典”“绘经典”“演经典”等实践活动;开设二胡、古筝等民乐社团,让“传统文化”成为学生陶冶文化性情的主要途径;让经典文化成为学生的精神养分。
在棠实构建的课程体系中,“弘扬传统文化”是学校实施“文化育人”教育实践的主要内容。通过德育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与人文底蕴。近年来,学校“传统文化”育人特色获得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认可。今年6月,在首届“全国传统文化教学研讨会”暨全国传统文化基地授牌仪式上,棠实被授予首批“全国传统文化基地学校”的称号。
教 / 师 / 发 / 展 / 篇
实行人文管理
让教师做学校的主人
自建校之初,学校就确立了“通过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学校发展”的发展思路。棠实一直将教师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认为“教师才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核心”。这一点,与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提倡的“成才自尊师始”不谋而合。
在棠实,尊师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切切实实地让教师掌握话语权。自建校以来,大到学校办学理念的确立、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的拟订,小到校歌歌词、曲调的确定,学校都充分尊重每位教师的意见,绝不加以任何行政干预,让每位教师对学校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
对人的管理,重在人心。学校秉承“人文管理”的思想,让教师做学校的主人,自主管理,实行教师不坐班、不考勤、不扣钱的“三不”管理,给予他们最大的信任,以此感染、浸润教师,无为而治。让教师有抬起头做人的自信,有埋下头做事的认真,以主人翁的意识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教育质量是尊敬出来的。自2012年学校有第一届初中毕业班开始,在遵循七年级入口按划片招生的政策下,棠实九年级出口达到省一级示范高中线学生比为45.1%,稳居区公办学校第一。近几年,学校学生多数首选继续就读本校,参与摇号升入其他初中的学生少之又少;同时,根据划片招生政策分配到校的学生几乎无流失情况;学校教职工子女读书也首选本校。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好的“领路人”,更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校之初,棠实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无法适应新时代课堂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如今,学校教师已经成为学校课堂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十年时间,这所学校是如何实现这一巨大转变的?
作为一所新学校,棠实非常注重青年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的培养。对新进教师,学校为其搭建各种教研平台,促进新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青年教师,棠实多元化地构建交流研讨平台,借助课改这一有利契机,开展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研讨培训及赛课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同时,积极发挥校内名优教师的引领示范,通过制定名师管理制度、打造名师工作室等方式,帮助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快速成长。
为了实现教师的快速成长,棠实开展了特色打造工程,为每位教师建立管理档案,为教师的发展方向“精准把脉”,包括为其量身订制发展规划,打造教师的特色发展之路等。依托学校的课程改革,学校各种教研活动层出不穷,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参与,而这些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为教师的快速成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以校本教研内化教师的专业能力,以专家引领外铄教师的综合素养,学校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迅速建立了一支专业素质深厚、团结创新、奋发向上的师资队伍。值得一提的是,各学科骨干教师组建成立的课堂模式构建团队是学校课改的重要的力量。这些团队教师以学科小组为单位,分工明细、各司其职地推动学校发展的有效实施。
近年来,棠实培养了占教师总人数32%的校级、区级骨干教师59名,校本培训场次80余次,辐射双流区教师达7000余人。近三年,全国各地慕名到校参观交流的校长多达17批次,共计700余人;组队到校观摩学习的教师29批次,共计1000余人。棠实的管理方式和教育教学策略得到各交流团高度认可,多个区、县以及学校主动与其建立长期交流学习机制。
如今,随着高品质课堂扎根棠实校园,学校形成了课程、课堂、课研“三课”联动策略,教师集体备课、共同研课成为常态,这种开放的课堂改革氛围为棠实教师的专业提升提供滋养的土壤,实现师资队伍的快速提升。学校先后被评为“成都市新优质学校”“成都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四川省阳光体育示范校”“四川省对口帮扶民族地区先进单位”“四川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成为成都教育界一颗璀璨夺目的新星。
后 / 记
建校以来,棠实坚持“用良心做教育”的教育良知和社会道德,坚定地践行“立德树人”的新时代教育理念,围绕这一理念构建的办学体系是带动学校向前推进的“齿轮”,它为基础教育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奋力担当。
在棠实十年的办学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它所探索的育人路径与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方向高度吻合,它的有益探索不仅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么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更是坚守了新时代教育要求,坚守了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的要求,为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书写出“奋进之笔”。
十年来,棠实回归教育本真,用教育实践为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用良心做教育”,这是对教育真谛的一种追寻,是对教育本质回归的一种坚守。十年磨一剑,这所学校探索素质教育的育人路径,为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谢函颖/文
新闻推荐
敬业奉献 书写基础教育的“奋进之歌” 记四川好人、双中实验校校长高志文
今年9月,四川省发布“四川好人榜”,双流中学实验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高志文成为四川省30位获评9月“四川好人”中唯一一位教...
双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双流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