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成都加快打造中国特色消费型城市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70年商贸巨变。在时代车轮滚滚前行中,每一个时代的变迁,都深深留下了“成都注脚”:,大力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成都加快打造中国特色消费型城市。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张股票、第一张当票、第一个商业广告、第一个产权交易市场在成都诞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成都被正式列为全国新一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加速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目标阔步迈进。
2012年,《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正式出台,明确提出成都要建设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成都全面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西部腹地变前沿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成都从内陆腹地站到西向南向开放发展的前沿,加快推进服务业核心城市建设和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推动开放浪潮积厚成势。
逐浪时代步伐,成都在新旧动能持续转换中,服务业已成长为成都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1952-2018年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从0.9亿元扩大到8304亿元,年均增长10.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8上升到54.1。成都产业结构由“一三二”历经“二三一”转化为“三二一”,实现了“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与工业并重”转变。
与时代大潮同频共振,成都商贸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入围“全球最佳新兴商务城市”、“中国零售20城”排名第四、“国际品牌渗透率榜单”居全球第19位、“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居新一线城市首位……一张张成绩单,为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实了基础,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蓄力。
勇立潮头再争先。当前,成都正谋定建设中国特色消费型城市的目标,拟从优化供给、创新政策、完善环境、要素保障等方面推进城市消费升级,构建形成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以供给创新推进经济结构优化的新型动力机制,持续释放内需潜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锦舟 (图片由成都市商务局提供)
A
扩大内需 消费升级
通过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70年来,成都商贸中心建设内涵全面扩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蹄疾步稳。
高端商圈加速崛起 打造商业新地标
一只“爬墙”的熊猫,火遍了整个中国,也开启了成都商贸发展的一扇新大门。
2014年1月,位于春熙路商圈的成都国际金融中心商业正式开业,作为当时成都档次高、规模和影响力大的地标性建筑群,不仅引进了数百个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商家,更引进了一大批国际知名品牌,助力提高成都的消费水平和能级。
但这只是一个开端。在去年初举行的成都市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大会上,成都明确提出:到2022年,生活性服务业产业增加值将达到5000亿元,初步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形成具有辐射全球的消费集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创新引领国际消费潮流。
锁定目标,成都商务以加快建设高端商圈和商业综合体为切入点,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发展浪潮。从IFS、远洋太古里,到银泰in99、伊藤广场,从春熙路—盐市口商圈,到天府中心商圈、国际空港新城商圈,成都提升建设商业综合体和高端商圈的步伐越来越快,消费形态实现了从传统商超到电子商务、从移动支付到共享服务、从新零售到文创的转变,“成都休闲”“成都创造”“成都服务”“成都消费”品牌全面打响。
2018年,仅IFS全年业绩就创下51.9亿元的历史新高,与太古里等周边商业体共同缔造了百亿商圈,年客流量达1亿人次,打造成为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城市商业新地标。
发力“首店+小店+夜间”经济 培育消费新动能
“5年前,50个国际品牌在18座城市的平均店铺数是上海和北京平均数的20%,而在2019年,这一比重上升至26%。尤其是成都,品牌的覆盖度已经与上海和北京相差无几。”前不久,第一太平戴维斯发布《中国零售20城》报告显示,成都再次位居中国零售第四城,仅次于上海、北京和深圳。这也是正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成都,连续六年稳居中国零售第四城。
强大的品牌聚集力和城市消费力背后,正是近年来成都发力首店经济、小店经济、夜间经济等消费新业态,培育新场景和发展新动能的直观体现。
今年清明小长假期间,位于成都远洋太古里的“中国李宁”快闪店,创造了一个奇迹:单日销售额超过60万元,创下30年来新高。对此,品牌商将这次获得的成功,解读为商业模式的创新。作为成都引进的“首店”品牌之一,活动期间,中国李宁把不少在纽约时装周上曝光的重磅新品和大热单品,在成都远洋太古里以“地域限定”的方式进行限量发售,其大胆的创意,为成都带来了全新的经营之道和消费体验。
既要有“国际范儿”,也要有“成都味儿”。除了引进“首店”,成都还同步支持传统特色小店开设和改造提质,引导商业企业以特许、加盟、收购等多种形式整合、打造承载天府工匠精神的实体,让小店承载一座城市记忆的同时,也让这座“千年商都”焕发新的活力。
挖掘消费潜力、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创新动力和品牌吸附力——这是成都大力发展“双店经济”的目标。今年以来,成都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城市首店和特色小店的实施意见》等政策,举办首店经济发展交流大会,发布中国第一份首店经济发展报告,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成都进驻各类首店237家,已超过2018年全年首店数,首店品牌持续发力。
如果说首店、特色小店提振了成都消费活力和消费市场能级,那么夜间经济则突破了消费时限,以繁荣夜间消费市场,创造消费新增长点。
从火爆的夜间超市到新兴的夜间博物馆,从24小时快餐店到24小时书店,再到灯火璀璨的锦江两岸……当下,多种夜间消费场景加速点燃了成都“不眠夜”。今年8月,成都市商务局对外公布35个“夜成都”示范点位,包括锦江夜消费等3个“夜成都”消费商圈、宽窄巷子等17个“夜成都”特色商业街、天府沸腾小镇等15个“夜成都”社区消费场景,共同构成了成都夜间经济的“全息影像图”。
近日,《成都市发展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升级实施意见》重磅发布,提出将打造十个夜间旅游景区、十处夜间视听剧苑等共计100个夜间经济示范点位,在夜间经济“新赛道”上培育出城市消费和经济增长新动力。
国际美食之都吸引力强 产业生态日益完善
2010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授予成都“美食之都”称号,标志着成都成为亚洲第一个世界“美食之都”。在一些国际知名人士看来,成都拥有中国最早的酿酒工厂、中国第一个菜系产业基地等数十项中国和世界“第一”,获得“美食之都”称号,正是成都坚持创意创新、大力发展美食产业的结果。
这样的坚持,在过去近十年间毫不松懈。在传承与创新、融合与开放中,国际美食之都焕发了新活力。截至目前,成都拥有规模以上餐饮企业2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快餐简餐门店数量超过6.7万家,火锅店超过3.2万家,川菜店超过2万家。仅去年,成都的餐饮收入为900亿元,增速达到13.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从产品走向产业,成都建设国际美食之都的力度也越来越大。今年2月,成都发布三年行动计划,将通过培育名师、名菜、名店推动川菜产业知名品牌建设;通过壮大龙头企业、扩大川菜工业化生产等推进川菜产业体系建设,打造完整川菜产业链和川菜产业生态圈;通过举办美食旅游节、火锅文化月等系列活动,吸引全球游客来蓉体验四川文化魅力。作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配套活动,成都熊猫亚洲美食节今年5月举行,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切身感受到了“美食之都”的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
为全面提升产业能级,按计划到2020年,成都将力争建成国际美食传播中心、国家美食文化交流创新中心、川菜标准制定和发布中心、特色美食人才培养和输出中心,实现餐饮零售额突破1100亿元。
B
破除瓶颈 加速开放
成都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破解开放平台不足、开放型经济水平不高等制约,对标国际化营商环境,积极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对外贸易转型升级“质”与“量”齐头并进
今年7月,成都海关发布的一则数据引人关注:今年上半年,成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66.6%,其中6月当月进出口总值创下近41个月以来新高。数据背后,呈现出的是成都进出口“质”与“量”的齐头并进。
对此,有专家分析认为,近年来成都大力实施双向开放战略,以开放姿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协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不断提升“成都造”国际竞争力,从而加速释放了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发展红利。
就在几天前,成都-德里等3条国际定期直飞客运航线在同一天开通,至此,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国际及地区航线数增至121条。而作为连通欧亚的中欧班列(成都),也发展成为连通境外25个城市、国内14个城市的铁海联运大通道。随着口岸通道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贸易、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外优质资源要素不断集聚,成都对外贸易呈现积极变化。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成都对欧洲进出口增长52.4%,对东盟进出口增长22.8%,全市进出口市场不断优化,多元化发展进一步显现。此外,包括服务贸易、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二手汽车出口等在内的外贸新业态加速发展,有力推动了外贸转型升级。
成都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依托双机场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构建全球供应链,为促进城市消费升级、深化外贸转型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深化自贸区改革试验 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
开办一家企业,最快实现“3小时拿照、8小时营业”;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仅需 60个工作日;成都铁路口岸通关时效提升275%……在青白江,高效便捷的办事环境,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分享到了改革的红利。而这只是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区域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成都以自贸区建设发展为重要契机,奋力推进各项改革试验,全面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仅2018年,成都通过自主创新与复制推广双轮驱动,探索形成300多个改革实践案例,其中“‘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获中央改革办肯定并采纳,“中欧班列‘集拼集运’”和“公证最多跑一次”2项试点经验被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采纳拟在全国复制推广。随着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步伐的加快,有力促进了全市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改革,还在不断驶向深水区:深化“放管服”改革——对品牌首店入驻和特色小店提升所涉及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会商,开启“绿色通道”。探索实行新产品“预归类”、预裁定、预先检测试点和进口商品检验结果采信制度,提升新品通关速度。
实施“审慎包容”监管——支持属地政府在重点商业街区开展扩大店招设置、品牌展示发布等活动管理权限,根据商圈发展制定户外广告设置分区规划,适度放宽“外摆位”“跨门经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性。
推进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诚信文明经营示范单位(诚信门店)”评选,发布商圈诚信指数,加大企业信用信息的运用。对重点领域和重点商品开展打击侵权假冒整治;出台国内首个餐饮业明码标价行业规范。
风吹春水逐浪起。一幅春潮涌动、风生水起的改革画卷,在成都跃然呈现。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成都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的成都,将进一步发挥在服务业改革创新中的先行示范作用,提升成都在四川乃至西部地区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引领力,以自贸区建设为战略平台,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挥首位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大西向南向开放,形成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扩大现代服务业国内外市场影响力。
新闻推荐
9月18日,本报记者现场提问。本报记者郝飞摄四川已建成15个民用运输机场□本报记者寇敏芳9月16日,甘孜格萨尔机场建...
双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双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