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赞歌献祖国 本报记者对话音乐人陈彼得、马薇
陈彼得、马薇在排练现场
新春快闪之后再次合作
对陈彼得而言,故乡深植于血脉之中
今年春节的快闪场面,《我和我的祖国》感动了千万中国人央视截图
今年春节的快闪场面,《我和我的祖国》感动了千万中国人央视截图
本报记者 吴亦铮 文/图
提要
今年的春节期间,著名音乐人陈彼得和四川歌唱家马薇在成都宽窄巷子快闪《我和我的祖国》,视频在央视和社交媒体迅速走红,让这首老歌在之后持续被传唱,优美的旋律一直萦绕在人们心中。
在世警会开幕式上,两人再次合作演唱《我和我的祖国》,记者为此专访了陈彼得和马薇。陈彼得坦言,能够再次在故乡为祖国献上一曲赞歌,是一件幸福的事;马薇则说,能代表成都的音乐工作者,向世界各地的朋友发出成都的声音,很光荣。
嘉宾
陈彼得,本名陈晓因,流行乐男歌手、作词人、作曲人。1944年生于四川成都,读书时代自学吉他,大学毕业后曾到歌厅驻唱,1981年7月推出首张个人专辑《也是情歌》。1983年4月为歌曲《一剪梅》作曲。1988年1月推出个人专辑《归雁》。1989年1月推出个人专辑《祝福您中国》。2018年3月,参加央视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
马薇,曾用名马渲子,四川交响乐团国家一级演员,东方茉莉女子国乐团团长、东方茉莉艺术培训学校校长,首届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获得者,201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音乐教育扶贫大使,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青联委员、文代会代表,四川省三八红旗手、文化创新带头人、青联常委、音协理事,成都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四川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成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成都市残疾人艺术团名誉团长。曾任绵阳市歌舞团团长。
手记
今年春节,一位身穿灰色羽绒服、戴着红色围巾、弹着吉他、含着热泪,在成都宽窄巷子倾情演唱《我和我的祖国》的老人感动了无数人,也迅速走红于社交媒体。他,就是陈彼得,一位离开家乡70余年的音乐人。与他一同领唱的还有四川本土歌唱家、首届“金钟奖”得主马薇,两人在演唱时的配合无间与情感共鸣,让《我和我的祖国》这首老歌传唱一时,直到现在依然余音绕梁。
8月6日,记者对陈彼得和马薇做了专访。
陈彼得老先生须发皆白,腰身始终挺得笔直,目光炯炯,里面藏着千沟万壑、沧海桑田。他说话声音不大,儒雅中透着自信与坚定,谈到祖国和家乡成都,眼神中流露出的难舍与热爱极具感染力。当我问他是否有计划回成都常住,他深情地说,“我们中国人讲究叶落归根,对我来说自然也希望如此。回成都常住,我正在积极努力着。”虽然3岁就离蓉,但他的四川话说得颇为地道。
马薇女士则是一位性格爽朗、极为健谈的人,能够与陈彼得一同演绎《我和我的祖国》,在她看来是很幸福的一件事。而作为新当选的成都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对成都打造国际音乐之都,她有着独到的见解,“成都拥有绝佳的音乐环境和深厚的音乐底蕴,成都的音乐工作者赶上了好时代,成都市音协今后将以传播天府文化为己任,深入开展音乐交流、对外文化交流,推动天府文化走向世界。音乐作为世界通用的语言,是传播天府文化的最佳载体之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通过整合协会内外的资源,以‘感知成都’活动为总揽,运用音乐的方式讲好成都故事,展示新时代新天府新形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争取举办具有‘国际范、成都味’的国际级、国家级音乐交流活动,传播城市别样的人文风采。”
对话陈彼得
我的故乡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很小就离开了成都,童年时的成都,今天还有印象吗?
陈彼得(以下简称陈):离开的时候才3岁,那时的记忆很难寻得了,但母亲会时不时地给我说一些成都的事情,经常念叨说成都的小吃非常多、非常好吃,记得最清楚的有凉粉、凉面、抄手……故乡对一个人来说,总会在血脉、基因里留下不一样的情感,所以即便我没在成都生活成长,但对这里依然有着许多期待与想象。
记:1988年您探亲演出时第一次回成都,那时您对成都印象如何?
陈:仔细想想,都30多年了!记得当时你们报社也采访过我。那时成都没有今天这么多的高楼大厦,也没有这么多的汽车和交通方式,城市规模也没有这么大,但干净整洁,春熙路、人民南路等街边林荫夹道,美观漂亮。我住在锦江宾馆,早上起来,出去走一圈,整个人神清气爽。今天让我再回当时住的地方,可能路都找不到了(笑)。
记:今年您在成都又待了不短的时间,对今天的成都印象又怎样呢?
陈:成都的发展真是迅速,每次来我都能发现很大的不同。可能因为这次待的时间久一些,感受更加深刻。今天成都已经成了一座有着国际范的现代化大都市,汇聚了无数独具成都气质的元素。外地人最先感受到的往往是成都的美食,我也吃了很多,特别是儿时母亲老是念叨的那些小吃,味道好,价格也不高,一份粉蒸牛肉才十几块,一两面才6块。除了美食,我还接触到了成都品位、成都创意、成都时尚,都让我非常受触动。
另外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成都的绿化,真的非常好,比以前更好,可以说在我走过的世界那么多城市中,成都的绿化是数一数二的。我给成都的气候取了个名字,叫“温带雨林”,最显著的特征是昼晴夜雨,那种雨,滋润,又不会给生活带来太大的影响,就是杜甫《春夜喜雨》中的那种好雨。可以看出成都的气候和1000年前是一样的。
记:成都最让你喜欢的是什么?
陈:这个问题让人为难,因为成都好的地方太多,很难找到一个不喜欢的地方,无论老城区、新城区,各有各的特点。
我的祖国
记:今年春节是什么机缘,来成都唱《我和我的祖国》?
陈:我觉得是运气好,一回家乡就碰到这些好事。这么多年了,能够回到家乡,与音乐家、歌唱家和普通人一起为祖国唱一首赞歌,这是我一生都难得一遇的机会,而且这首歌这么好听,这么有意义,这么有感染力!再次和马薇合作为大家演唱,再次为祖国献上这首歌,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记:在宽窄巷子唱歌,您为什么将拳头放在胸口说“我的祖国”呢?
陈:离开成都70多年,终于能够在故乡歌唱最亲爱的祖国,还有什么比这个更令人激动的呢?所以当时很感动,感动得唱不出来,周围的人都唱得那么好,无论是年轻歌唱家还是普通市民,都唱得那么好,这些声音汇聚在一起,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和爱国的力量。我感动得实在唱不出来了,就看着天,把拳头放在胸口说:“我的祖国。”这是一种力量,一种来自血脉和基因的力量,它往往会在无意识中推动着你做你应该做的事。
记:大家都看到当时的您眼中含着泪。
陈:家国情怀是一种本能,每个人都有,在那种场合,你不会吝啬你的眼泪和情感,这是一种不自觉的流露。
我的音乐梦工厂
记:不久前,“陈彼得音乐梦工厂”坐落在成都双流,您是怎样考虑的?
陈:成都是我的故乡,能够在故乡工作,为故乡工作,是有意义的事情。我在双流住了两个多月,越来越喜欢这里,音乐梦工厂坐落在五湖四海公园城市附近,环境非常好,非常适合我的生活方式和年龄,无论是散步、运动,还是音乐创作,都很适合。再者,文创产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点位,能够为区域发展带来显著的推动作用,我希望我的音乐梦工厂能够做出一些成绩和贡献。
记:目前进展如何呢?
陈:近两三个月初步创作了二三十首歌,希望国庆节之前,将已有的六七十首歌曲创作完成。
记:如此高产,是成都提供了许多创作灵感?
陈:成都文化沉淀非常深厚,中国几乎半数以上的诗人和文学创作都与成都有交集,成都本身就是充满了创意和惊喜的地方,不光我,所有人在这里都能获得灵感。
记:成都正在打造“国际音乐之都”,您怎么看?
陈:成都的音乐基础非常好,这里不仅有全国闻名的音乐学院,还有很专业的组织,很多有潜力的年轻音乐家、歌唱家,他们都很有才华和创意,这是成都的音乐资源优势。打造“国际音乐之都”,关键还在于对音乐资源的整合和开发,而且一个地方的音乐要发展,不仅要有资源,更需要有好的作品传唱于世,这样才能真正将音乐资源转换为优势。我认为目前成都和“国际音乐之都”只差临门一脚,就是还欠缺一些优秀作品,这,一方面需要时间酝酿;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多优秀人才的智慧,群策群力,当然还需要关注对年轻音乐人的培养。
记:您以后会不会回到故乡常住?
陈:回到故乡常住,叶落归根,这是每个人的梦想,我也不例外。我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对话马薇
唱出成都人的声音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春节与陈老师快闪演唱《我和我的祖国》时,预想到影响会如此大吗?
马薇(以下简称马):我是听着陈老师的歌长大的晚辈,能与他一起领唱,很荣幸。成都这次新春快闪,影响力之所以如此大,与陈老师的加盟密不可分。陈老师是流行音乐领域重量级的先行者,又是长在台湾的成都人,有着浓浓的乡愁,他的倾情演出,勾起了许多人,尤其是海外游子的家国情怀。再加上《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中国人都会唱,而且历久弥新,所以快闪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力。
事实上它的影响力远不止快闪那一刻,而是在后来。这首老歌在快闪后火遍了大江南北,连我身上都被贴上了标签——今年我唱得最多的,就是《我和我的祖国》。去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我担任2019“世界舞蹈日”音乐教育扶贫大使,邀请我今年4月前往美国参加开幕式慈善之夜的演出,本来还在考虑唱什么,结果这么一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关注了,春节后就发来邮件,希望我能在美国演唱《我和我的祖国》,他们还会在现场播放成都快闪的MV。我这才真正感受到了这次成都快闪的国际影响力。
当然,我和这首歌也真的很有缘分,2010年我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独唱音乐会就以《我和我的祖国》命名,在音乐会最后的返场时,我就演唱了这首歌。
记:没想到你和陈彼得老师会再次合作演唱这首歌。
马:这是新春快闪的延续,因为快闪的成功,使这首歌在成都人心中深深扎下了根,可以说《我和我的祖国》已成为成都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了。这次我们保留了当初宽窄巷子快闪的质朴风格,由我和陈老师领唱,还有热心群众和全场观众参与,共同完成了这首饱含家国情怀和成都温度的作品,向世界展示成都的开放包容、团结进取。
记:在两个不同的时间演唱同一首歌,心态有变化吗?
马:没什么变化,这首歌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有着满满的自豪感。成都打造“三城三都”,能在世警会开幕式这个舞台上唱出成都人的声音,很光荣。
记:您和陈老师演唱时有一种共鸣,这种共鸣来源何处?
马:很多人都不相信,我和陈老师在快闪之前完全不认识,一直到了节目拍摄,陈老师从他的点位唱行,我从我的点位唱行,交会的那一刻,我们才第一次见面。没有排练过,只有音乐人之间那份无需言语的默契,正是这种默契,形成了你所说的共鸣。这份默契来自于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音乐情愫,和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
让成都处处开出音乐之花
记:您是首届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的得主,今年起“金钟奖”落户成都,这对成都打造“国际音乐之都”,将带来怎样的机遇?
马:“金钟奖”是中国音乐界唯一的国家级专家大奖,能落户成都,一方面体现了成都市委市政府对成都音乐事业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是中国音乐界对成都的认可;第三方面也会对成都音乐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成都有着非常好的音乐根基和资源,永陵的二十四伎乐就是我们的音乐根基。新中国成立至今,成都的音乐名家、音乐人才层出不穷,可能从事严肃音乐,或者说从事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前辈、名家对老百姓来说还不能算家喻户晓,但他们对中国的音乐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也奠定了成都深厚的音乐基础。近年来,通过各种选秀节目脱颖而出的流行音乐人在全国影响力都非常大,也被老百姓所熟知,这些都是成都新生代的音乐资源。成都打造“国际音乐之都”,音乐形态一定是多元的。
我们音乐工作者肩负着将音乐融入这座“世界文化名城”和努力建设“国际音乐之都”的使命,今后不仅要广泛地培养音乐人才,还要想办法留住人才,多出在市场上叫得响的音乐作品和代表性人才,让成都处处开出音乐之花,让音乐真正融入老百姓的生活。
新闻推荐
4年前,“义弟”曹钦去世后,四川男子罗川杰决定把曹钦的父母认下来,从此他多了一对“长沙的爸爸妈妈”。曹钦的父母在长沙,租...
双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双流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