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榜样:一声“孙妈妈”,寄托近四十载脐带血情缘
做完检查的轩轩被推进层流仓
中国科大附一院血液科学术主任孙自敏 (右一)
今年4月中旬,四川脐带血库一份冻存了两年多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搭上成都双流机场的班机,飞越1500公里外的安徽合肥,交到中国科大附一院血液科孙自敏的手中。这份生命的种子即将完成拯救一位28岁白血病患者的使命。
孙自敏是谁,她与脐带血又有什么样的不解之缘?
在白血病患儿心里,她是给予新生的“孙妈妈”;在同事眼中,她是“领头雁”,带领团队步入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全球领先行列;在同行眼中,她二十年持之以恒将脐带血移植做出中国特色,造福众多白血病患者,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地位……年过花甲,中国科大附一院血液科学术主任孙自敏仍有着医者不变的初心和韧劲,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造福更多白血病患者,让即将凋零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医者心
不辜负血液病患者家庭的重托
1982年,从安医大毕业分配到安徽省立医院工作后,孙自敏一开始心仪的科室并不是血液科,因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血液病犹如洪水猛兽,极少有治愈先例,孙自敏感觉“很压抑,很难有做医生的成就感”。但在科室前辈的引领下,倔强的她逐渐领悟到,越有困难,就越要迎头赶上,因为这背后,是无数血液病患者家庭的重托。
定科不久,孙自敏翻阅了1975年到1990年间所有急性白血病病例的病史档案。通过统计分析,孙自敏发现,整整十五年间,医院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生存率只有8.8%,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几乎没有长期存活的病例。省医的治疗水平代表的就是全安徽的医疗现状,还有多少病人和家庭在苦苦等待?这个不认输的姑娘心里埋下了种子,一定要改变现状。
1995年,36岁的孙自敏成为医院血液科行政副主任,从此,她带领血液科团队走上不断探索创新的医学征程。那时,没有发达的互联网,获取医学前沿资讯和诊疗新技术,大多只能靠“跑”。孙自敏不得不北上南下,去山东,到广东,跑遍全国许多城市,了解当时中国脐带血移植开展的情况和经验。在她的带领下,结合安徽实际情况,1999年医院血液科成立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团队,大力开展脐带血移植临床和科研攻关,孙自敏也将血液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尤其是脐带血干细胞移植临床方案的优化和干细胞植入机制的研究作为自己毕生的奋斗方向。
脐带血是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并离断后残留在胎盘和脐带中的血液,通常是废弃不用的。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脐带血中含有可以重建人体造血和免疫系统的造血干细胞,是造血干细胞三大来源之一。
由于脐带血来源丰富、采集方便、能长期冻存、不易受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等感染、HLA配型要求低、查询方便快捷、免疫原性弱等优点,正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儿童及成人恶性及非恶性血液病的治疗。世界范围内,目前脐带血已经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神经母细胞瘤、粘多糖病、地中海贫血、骨髓发育不良症候群、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慢性肉芽肿病等80多种疾病。
孙自敏带领团队在相关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上不断发力,先后申报安徽省“九五”科技攻关课题《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主持并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卫生部行业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20余项科研基金课题的资助。
仁心仁术,医者大爱,医生是崇高的职业,托举着生命的重量。孙自敏深知医生终身学习的重要性,2000年、2006年和2010年,孙自敏先后三次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骨髓移植中心学习。2009年,已经50岁的孙自敏选择去日本东京大学医学科学研究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学习,为的是把脐带血移植这项治病救人的技术研究得更深更透,让更多的生命之花得以绽放。
医患情
一声“孙妈妈”叫了二十年
从1987年在完成内科住院总医师工作到进入血液科病房,发生在孙自敏身上的故事数不胜数。这其中,有几天几夜不眠不休、随时关注患者病情变化的苦苦坚守,有干细胞的“种子”终于在患者体内扎下根、患者顺利出仓时的激动与兴奋,更有患者10年甚至20年来院随访时的感动与欣慰。
孙自敏至今仍记得她主导的第一例脐带血移植成功的案例。2000年,5岁的女孩小荣(化名)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找到孙自敏时,孩子的情况已经非常不好。在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且得到孩子家人的理解支持后,孙自敏和团队决定为小荣进行脐带血移植。
这是一段辛苦并煎熬的过程。
孙自敏回忆,由于这是医院做的首例脐带血移植手术,当时国内可参考的案例并不多。移植手术后,小荣出现了发热皮疹等反应,各项指标状况也不佳,大家都觉得手术可能要失败了。
孙自敏并没有放弃,她像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般地翻阅各类文献,终于找到了世界首例脐带血移植成功医生——法国女士Glukeman的邮箱地址,她将小荣的各种资料发给Glukeman,寻求帮助。没想到Glukeman回复了孙自敏。“她告诉我再等等,等到术后第50天再考虑其他后备方案。”孙自敏又燃起了希望。
令所有人欣喜的是,最终捐献者脐带血里的干细胞“种子”在小荣的身体内扎根,发芽,移植获得成功。移植仓内,孙自敏和同事们陪着小荣一起度过了五周岁生日。自此,小荣就将孙自敏喊作“孙妈妈”。如今,小荣已长成了一个大姑娘,身体非常健康,并成为一名光荣的白衣天使,正用自己的双手守护更多人的健康。工作再忙,也时常来看望自己的救命恩人“孙妈妈”。
在孙自敏的努力和带动下,医院把所有的移植病友组织起来,定期举办造血干细胞移植病友联谊会,移植后5周年和10周年的病友们一起庆生,展望新的未来。从医以来,孙自敏用行动诠释着医者的仁爱之心。在孙自敏心中,患儿一声“孙妈妈”是对她最大的肯定和鼓励;患者5年、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随访和相聚,更是她一辈子的骄傲。
根据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造血干细胞应用学组CBMTR的统计,2018年上半年中科大附一院干细胞移植中心完成各种类型造血干细胞移植例数国内排名前五,2018年脐带血移植200例。截至目前,中国科大附一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已完成脐带血移植近千例,每年完成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例数占全国总例数的2/3以上,吸引了全国各地病友来安徽进行移植。
医者缘
四川的脐带血飞越1500公里救家乡人
“轩轩,你喝一口橙汁嘛,你都几天没怎么吃东西了。”妈妈默默地流泪,用近乎哀求的声音对着监控视频里的孩子说。
视频中躺在床上,头发已经脱落,毫无血色的男孩叫轩轩,四川成都人,今年上小学5年级。“他性格外向,喜欢跳舞,我们还给他报了舞蹈班。”轩轩的爸爸告诉记者。
2017年5月初,妈妈发现平时活泼好动的轩轩突然脸色苍白,浑身无力,就带他到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检查,结果被确诊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医生推荐他们到安徽省立医院进行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一家人赶紧飞赴安徽,找到了孙自敏。
为了给轩轩找到合适的脐带血,孙自敏向全国七家脐带血库发出配型申请,后来有了两家脐带血库的反馈信息,经过利弊权衡,孙自敏选择了四川脐带血库的脐带血。
孙自敏介绍,过去总认为这么少的量只能用于儿童,就是30公斤以下的儿童移植,但随着移植技术的不断改进,现在单份脐带血移植已可用于80公斤的成人,移植后照样可以重建造血和免疫系统。
轩轩是该院第五例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用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例,基于前几例移植的成功经验以及该院脐带血治疗白血病植活率94%的高比率,虽然轩轩存在“铁过载”的复杂状况,但孙自敏对这次移植仍充满了信心。
2017年10月20日,清除了异常免疫功能的轩轩躺在移植舱内,顺利接受了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植活后,脐带血的‘种子’将在体内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孩子今后的生活质量会很好,他将正常地学习和生活,就像从未患过这种病一样。”孙自敏说。
(中安在线)
新闻推荐
作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最根本的底色,“成都蓝”如何才能常驻大家的朋友圈?今年成都给自己定下了“小目标”:PM2.5年均浓度控...
双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双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