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与我们有关的记忆 走进藏在社区里的博物馆

四川工人日报 2019-03-15 10:19 大字

市民参观相机博物馆

乡愁博物馆展示的自行车与老照片

市民捐赠的家中“老”物品

博物馆里的“老”物件

充满着故事、承载着历史、积淀着文化的一处处社区、一座座村落,随着建设、迁移、改造大潮,从百姓身边、家屋街坊加速消逝、泯灭。

能不能给这些生活器物、家族传承、文化印记保有一块净土?

留住乡愁、拉近情感,让人们通过这些实物、影像得以寻乡愁、寻记忆、寻根脉——正在成都兴起的社区博物馆便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乡愁博物馆保留回忆传承文化

说起知名度,相较于四川几大省、市博物馆而言,这些社区博物馆目前还名不见经传,但是,社区博物馆却用一件件充满年代感的物件,瞬间使人“穿越”回过去。

记者了解到,社区博物馆就是把老百姓身边有文化、文物价值的东西集中展示出来,把老百姓身边的传统文化保护下来、传承下去。近些年,社区博物馆已经逐步成为弥补省、市、县、乡镇、社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后一公里”重要力量,成为留住当地群众乡愁的有效文化载体。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五星社区的这座乡愁博物馆,600平方米的社区博物馆里,展示着从社区居民家里收集和居民自发捐赠的物品600余件,大小立柜、秤杆、背篓、石对窝,从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末的代表性物品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墙上还贴着一些老照片,记录着热闹的集市、婚宴、茶馆,繁忙的农耕,八一饭店、大面供销社等实景再现,把人的记忆拉回到了过去。

记者现场看到,几位老人正围成一桌,时不时指着旁边的农具聊着自己年轻的时候。居民李先生表示,每次看到这些老物件,往昔的记忆历历在目,回想自己童年时候的快乐,脸上不由得泛起喜悦。“现在我们来看到这个回想起的那个年代,小孩的时候推汤圆粉、打糍粑,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高兴。现在这些确实成为过去了,没有多大用处了,捐献到这里来就是让年轻人、老年人看到这个有所回忆。”

“五星社区的大多数居民都是拆迁安置户,习惯了老街生活的他们住进高层公寓后很怀念以前,所以收集大家意见后社区就筹办了这样一个乡愁博物馆,就是想在回忆的同时拉近居民之间的距离。”大面街道五星社区党总支书记廖新燕告诉记者。“乡愁博物馆不仅仅是为了为大家保留回忆,还要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老一辈人的生活场景,让老街文化和农耕文化传承下去。”

相机博物馆见证社区“进化史”

不仅是乡愁博物馆,成都市也修建有其他类型的社区博物馆。在青羊区石人南路社区,就有一家以相机收藏为主题的博物馆,这家博物馆不仅是成都唯一的综合性相机博物馆,更值得一提的是,它不是政府修建的,也不是完全私人性质的,而是由社区和社会组织联合筹备成立的。博物馆开馆至今,吸引了众多社区居民,在居民们看来,社区相机博物馆的成立不仅大大开阔了眼界,更让他们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社区变得越来越有文化氛围了。

在这个相机博物馆里,记者看到,不大的陈列展区里,陈列着数百件相机藏品,从人们所熟悉的单反相机、微单相机,到记忆里的傻瓜相机和各种胶片相机,以及只在电影电视上看到过的最古老的箱式相机,在这里都能看到。此外,还能看到众多颇具历史意义的相机种类:世界第一台自动相机、世界第一台单反相机、白求恩在中国时所用过的同款相机、周总理喜欢的相机……

博物馆里,还有一大亮点,就是专门设置了中国相机展区,海鸥、友谊、峨嵋、牡丹……众多如今市面上很难找到的国产相机这里都有,“提起相机,多数人都只知道日本和德国相机,其实,以前我们国产相机的水平也是很高的。”该博物馆工作人员说道,开设中国相机展区,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相机的发展历史和水平,让大家重新燃起对国产相机的信心。

石人南路相机博物馆是一家纯正的社区博物馆,由社区和社会组织成都市摄影师协会共同筹备成立。该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成立社区相机博物馆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想让辖区居民能就近享受到文化艺术的福利,让更多居民养成逛博物馆的习惯和爱好,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

这一博物馆的成立还使得该社区对摄影艺术感兴趣的居民变得越来越多,不少居民都踊跃报名来社区参加摄影培训班。“我们社区现在还组建了摄影队,不少中老年居民远离了麻将桌,拿起了相机或手机,穿行在社区的大街小巷,捕捉最动人的画面。”该社区居民何先生说道,不久前,社区进行老旧院落改造,社区摄影队就全程参与跟踪记录,从院落改造前期坝坝会,到改造过程、居民自治的经过,都被摄影队成员用相机逐一纪录了下来。

用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参与院落改造和自治,见证和记录社区的发展和变化,社区摄影队的成员们都感到非常高兴,“我们希望今后能举办摄影展,让更多人的通过照片了解我们社区,感受到我们社区的喜人变化。”

“川西乡愁馆”留住记忆贴近生活

与传统博物馆“建筑+收藏+专家+观众”模式不同,社区博物馆是“地域+传统+记忆+居民”取胜。

“社区博物馆的建设尚处试点、示范阶段,不求每个社区都有、但求有特点,社区博物馆建设应忌讳同质化,千万不能只是个简单的历史馆、图书馆、文化活动室,社区博物馆还要有固定的场所、稳定的讲解词,最好还有文物或物件征集、陈列设计、宣教人员等。”成都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区博物馆应该寻求一种亲切感,不可以过度商业化,这样社区博物馆才能可持续发展壮大。”

双流区便根据各社区的特色打造不同社区博物馆。通过建立“川西乡愁馆”的文化改革创新,并结合全区社区发展治理大局,以农耕文化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最后实现以文化人的社区自治机制,实现其可持续性发展。目前,参观学习“川西乡愁馆”模式的学生、社区居民以及外地考察学习的社区高达20余万人。

“以西航港街道的白家场社区建立的‘百家岁月馆’为例,该馆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理念,结合白家场社区名字的谐音与老物件的来源,以党建为引领,结合社区发展治理,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立足于社区居民生活杂事、小事、烦心事,立足于居民需求导向,把养老、托小、居家生活便利、便捷、便益性等纳入服务范畴。

为了促进社区博物馆的发展,双流区文旅广新局还将通过整合“两项试点”基层文化体系建设,并结合全区社区发展治理大局,创造性地探索出公共文化服务“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三问”补充机制,进一步丰富社区博物馆的承载功能,推动博物馆在构建和谐双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报记者杨侃昕文/图

新闻推荐

当掌声响起来

成都市双流区实验小学六年级6班周虹谷舞台,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它让那些愿意展现自己的人有了一次机会,让别人看到了...

双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双流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