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342个新闻主角和他们的城市

成都商报 2019-01-14 04:00 大字

他们就像一缕缕微光 照亮和丰满着这座城市

从“救人医生”到“赤脚交警”

从“拉车门英雄”到“划拳哥”

从“地铁女孩”到“银杏画师”……

过去一年,红星新闻记录下了342个平凡而特殊的人物。

说他们平凡,是因为他们和绝大多数市民一样,都是普通的医生、警察、保安、学生,退休老太……

说他们特殊,是因为他们这一年不平凡的举动,成了新闻主角,故事在这座城市流传,甚至上了热搜榜……

红星新闻记者以真实笔触,描述这座城市跟随时代变化的肌理,记录下342个平凡人,在成都生活的样本——他们是成都千万平凡人中的一个,却在2018年唤醒这座城市的感官。他们书写工作中的勤、演绎生活中的美、表达价值中的善,唤醒城市的光。

过去几天,我们又和其中的一些新闻主角见了面。有人收藏荣誉回归平静,有人迎娶佳偶开启新的旅程,有人走出低潮重拾自信……

对很多市民来说,二环高架不过是一条便捷的通勤之路。对李玮来说,2018年11月17日之前也是这样,但之后,她却多了一些感慨:那天下午,在二环高架上,她履行着医生的使命,拉着网约车熊师傅的手,展开了一场生命的赛跑……上个月,熊师傅还是离开了,没能一睹窗外这座城市难得一见的雪花飞舞。

那天,刚刚从重庆学习结束,李玮坐动车返回成都,在站台外,她叫了一辆滴滴网约车。天下着小雨,司机熊师傅到达预约地点后,寒暄了几句,载着她上了二环高架。到万达广场附近时,车速降下来,熊师傅的肩膀持续抖动,车子缓缓停到了路边。多年从医的经历,李玮判断熊师傅可能是突发疾病了。她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握着熊师傅的手,告诉他,自己是医生,一切都会好起来。

足足半小时,把脉、询问病人情况,李玮守在旁边没有离开,还帮忙联系了熊师傅的家人。送往医院后,医生诊断熊师傅脑干出血,转院、治疗,遗憾的是,熊师傅最终还是没能撑过去……

事后,熊师傅的妻子带着家人给李玮送去了锦旗,感谢这位萍水相逢的医生,在熊师傅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了他温暖。

————

别离,难免错过余下风景。这一年,伍大爷也没能赶上年末这场大雪。西体路5号33栋垃圾站点,他把最后一点热量留给了工作。生命的最后,他还清理着地上的垃圾,准备搬上清运车——2018年1月7日这天,他猝死在工作岗位上,离开前,还有三桶垃圾没运完。每天上下班打过照面的人,叫不出他名字,但都知道这个工作仔细、待人友善的环卫工人。我们报道了大爷的故事,引得曾见过他的人赞叹:“凌晨5点不是科比在打篮球,而是环卫工人摸黑在扫街”。

20年前,伍大爷离开乐至老家来成都打工,靠着环卫工作谋生。新二村片区的垃圾都由他负责,一共有14个垃圾清运点位。每天清晨出门,一直到到深夜10点,他才会回家,每天至少要搬走2吨垃圾。他总是会如期将整洁的街道“交付”到人们手中,近乎一个老环卫的执念。

————

很多人就是靠着一种执念,把不起眼而又不可或缺的工作做到了极致。2018年的1月9日,天府三街的简伟也曾像伍大爷一般倒在工作岗位上,因为年轻,他很快站起来了,没顾得上渗着鲜血的手臂,愣是拎着快递盒,朝着公司大楼小跑而去。

2018已成过往,简伟的名字也被很多人遗忘,不过,提及那个被机动车挂倒后翻身起来送快递的外卖小哥,很多人还是会“哦”一声,想起这个不错的小伙子:那天下午1点40分左右,益州大道银泰城外,一辆吉利轿车正在跨越双实线准备左转,简伟骑着电瓶车从旁边经过,被挂倒在地,车也摔倒在一旁。从地上爬起来,简伟叮嘱司机帮忙把车扶到一旁,自己拿着外卖朝着大楼走去。他坦言,当时腿还能走,爬起来看到外卖完好无损,也没有其他想法,只是一心想着把餐送到顾客手中。

在路上,他担心错过送餐时间,还给点餐顾客打了电话,说自己遇到车祸可能会稍微慢一点,挂掉电话后,他出现在顾客公司的门口,没有超时。

2018年的夏天,暴雨比起年末这场雪更加猛烈,成为辅警刚两年的谭杰,守在成都双流南昌路的路口上,早上7点30分,暴雨致路面积水,车子开始缓慢、拥堵,谭杰站在路面执勤,鞋子里灌满了水,每挪动一步都很艰难,他索性脱下鞋子,赤脚行走在积水路面,指挥着交通。大雨中,雨水沿着帽檐流下来,他顾不得擦拭,使劲儿眨两下眼,又接着指挥,路人的行车记录仪,拍下了这个雨中的“赤脚交警”——他身穿黄色雨衣,光着脚,指挥往来车辆、镇定自若。参加工作前,他已经在军营里淬炼了两年。他说,雨中执勤,不仅能够找回训练的感觉,还是军队荣耀的一种延续,延续到余生平凡的工作岗位上。

————

每一份工作,都是一种选择;每一个岗位,只要做到极致,就能有所收获。一开始,李玮选择从医,是受父母和兄弟的影响;30年后,已年过半百的她在这个岗位上找到了归属感,以悬壶济世探寻存在的价值。无论在医院内,还是医院外,医生的身份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责任。

三年前,她换了一家新医院,医院患者少,她借此机会沉淀下来,希望和病人有更多交流时间,她建了一个“优生群”,里面加了300多人,哪怕有人凌晨1点@了她,她也要把信息回了再睡。

而伍大爷,如果不是因为这场意外,仍会穿着工作服在街头清扫。悲伤过后,妻子陈女士收起了丈夫的工作服,洗干净、折叠好,依旧奋斗在环卫战线上。2006年起,陈女士跟着丈夫一起做环卫工作,她主要负责西体路、通锦桥一带街面的工作。有时候,伍大爷干完活,也会跑过来帮妻子,脏活累活抢着干。两个人把家也安在了工作场所附近。两人也规划着退休后的生活,回到老家,把房屋再修缮一下,一起享儿孙福。如今,丈夫走了,这个规划,只有靠她一人来实现了。

相比之下,从地上爬起来的简伟更加幸运。这个32岁的小伙,家里有个6岁的孩子,在两个月的外卖工作后辞了职,回到了大邑老家,找了一份厨师的工作——这也是他此前从事的职业,如今终于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领域。

2018年的暴雨早已远去,谭杰也在中途换了中队,执勤点位换到了双温路口。暴雨中脱下的那双鞋已经扔了,干了这一行,皮鞋就坏得特别频繁,每天运动步数大概在15000步左右,不熟悉他的人还以为这是一位健身达人。

有人关注自己在微信上的步数及排名,还有一些数字,是靠一群人的付出实现的:比如成都日产生活垃圾1.65万吨;成都的汽车拥有量达到470万;一家医院的日门诊量突破4000人次……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环卫工、交警、医生,他们夜以继日的付出,让这座城市得以正常运转。

这座城市不只有花茶、阳光与安逸,也有风雪、酷寒与勤劳。也许,那一身身大汗淋漓,才化作了那一口口茶汤甘洌……

成都人最标准的跨年方式,莫过于约一场火锅……得意,吃火锅;失恋,吃火锅;互诉衷肠,还是吃火锅。一锅麻辣,去消解人生百味,这当然很成都,如同扶霞·邓洛普在《鱼翅与花椒》中所述,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甜,就像悠闲的四川人,总是带着甜甜的体贴。

2018年,对于“划拳哥”谭盛田来说,没有什么事是一次划拳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来一顿火锅。

去年8月29日下午,谭盛田驾驶的私家车与司机刘浩驾驶的出租车,在科华中路和长荣路路口发生意外擦挂,责任很明确,但赔偿金额还得再协商。谭盛田自知擦挂责任在自己,提出赔500元,老刘要求赔700元,两人没达成一致。谭盛田给出“干脆猜拳定胜负!”这个建议,刘浩还真接招了。三局两胜后,输了的谭先生爽快甩手:给你700。 交通事故时常在路边上演,如此幽默的解决方式却不多见,在网上迅速走红,被网友称赞为“最和谐的事故处理方式”。

更有意思的还在后面,笑称要“复仇”的谭盛田向刘浩下了“火锅战帖”,为了不吃辣、不喝酒的老刘,他还特意点了鸳鸯火锅和北冰洋汽水,2018年8月31日,刘浩“应战”。划拳当然是必不可少的。而谭盛田在这次火锅宴上扳回一局。

2018年的最后几个月,步步都是转折点。谭盛田已开始迎接人生新的阶段。成为微博热搜后虽然对自己的生活有点影响,但总体都是正向的,身边的朋友都学会了这种“灵光一闪”;随后,他又因工作变动,迈入了新的工作岗位,开始尝试和学习新的工作;年底,一件人生大事为他的2018年做了完美结尾,爱情长跑七年,他与女友订婚了,准备在2019年正式成为一个好老公。

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划拳哥”这个称号也一直跟着他。“前两天见一个新客户,他还跟朋友介绍我就是那个划拳解决事故的主角。我就觉得,这事儿确实给别人带来了正向的能量。”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2019年一开始,谭盛田又不小心追尾了。这次他没能遇见可以划拳解决的刘师傅,但他的处理方式仍然非常和谐。“天太冷了,我就跟他说该赔多少是多少,咱们给了钱赶紧上车吧,车里暖和。”

不到五分钟,一场纠纷又被他化解了。

————

谭盛田用火锅哲学“化敌为友”,绿化养护工人们则在满地金黄上,用银杏叶画出了自己对火锅与生活的热爱。雪落之前,满蕴金黄的银杏叶,曾经是这个城市的头条。

在银杏纷飞的时节,郫都区置信逸都小区的绿化养护工何前德与搭档化身成为城市“画家”,用吸满阳光,饱含灿烂的满地金黄为画材,记录初冬的气息。早在2017年,他们创作的多幅“银杏画”就曾在网络热传,获赞无数。

打点,比尺寸,画线,铺叶,每一个环节都不如想象中那般简单,初具雏形后,老何还会登上12楼俯瞰端详,发现有不协调的地方,还要再次修改。2018年12月3日上午,他们花费约4小时,在小区中庭的大草地上“画”出一幅银杏新作——腊梅花开枝头,画眉回眸而栖。

老何谦虚地推辞了“心灵手巧有创意”的帽子,耿直作出“工作”总结,“现在大家过得都很好,说银杏画能把生活改变是不现实的,只能说提升自己的素质,把绿化工作做好,提高小区绿化品观就行。”2018年,老何创作了七八幅银杏画, “运动健身”“低碳出行”“绿色骑游”等健康向上的内容都是他的创作主题。

从2018迈入2019,冬天走了便是春天,很快,老何就会回归绿化养护的本职工作,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但一如既往的,他仍会在下一个寒冷的初冬,为小区居民带来阳光和灿烂,用美丽的“天府黄”给城市添彩,生活添色。

————

环卫工朱光文总是会等到落叶褪去金黄,再去打扫它们,和那些拍照的市民一样,他也醉心于这些生活的美好瞬间。除了这些落叶,他还领略过清晨公园的静谧,看见过藏在林间的飞鸟,这都是因为每天早上5点半到6点50分,他都会在人民公园吹上一阵萨克斯。

2018年9月初,朱光文报名参加了成都市老年大学,正式开始学习萨克斯。现在,即使已到寒冬,61岁的他拿着萨克斯的身影,依然准点出现在人民公园。

练习时间与工作时段隔得太近,朱光文来不及换掉身上的环卫工作服,戴上白手套就开始吹奏,看起来有些“滑稽”。几轮音调“哆瑞咪发梭”奏毕,他大大地呼出一口气,萨克斯太考验肺活量了,气不够发不出声响。

戴上手套,他是接触萨克斯的初学者;脱下手套,他要负责8条街的环卫清洁工作。

每周二和周四是朱光文的上课时间,从9月份到年底,他已经学会了基本的指法和音阶,五线谱和简谱都能识得一些,已经慢慢摸索着练习了五六首萨克斯曲,《友谊地久天长》成为他的最爱。在购买了第一把3200元的入门级萨克斯之后,他又花6800元添置了一把更好更贵的,乐器店老板知道他的故事后痛快给他打了个八折。

也许是为了弥补儿时的遗憾,朱光文在萨克斯之外还报上了电子琴班,在崭新的2019年,还准备报名参加舞蹈班学习现代舞和民族舞,一圆艺术之梦。

现在又到了一年总结欢庆时,朱光文最近都在忙着参加老年大学乐器班的同学聚会。他给自己的新年礼物是一个谱架,笑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学习结果 ,他倒不太看重:“学习萨克斯至少需要六年才能达到一个较为流利的水平,可能我并不一定能坚持到那个时候,但至少我会达到一个让自己认可的程度。”

在2018年12月少城街道商业街社区第六届“最美邻居”的评选中,他荣获了“最美蓉漂”的称号。身为达州人的他,看上去已完全融入了成都,“成都感觉很好的,人很热情,邻居间很和谐,社会很安宁,各方面都很好。”纪念照中,朱光文把荣誉证书和奖品抱在胸前,脸上有三分腼腆,七分快乐。

————

朱光文在音乐中得到一寸清静之地,李曌靖却在奔跑中寻找一份宁静。2018年10月15日,为了参加马拉松比赛,笑眯眯的烧烤店老板李曌靖在朋友圈贴出了一连关门三周的通知,“任性”地给员工们放了带薪假,也给食客们的胃口和钱包放了假。

“亲爱的客人:通个知,世界那么大,钱又挣不完。老板要去跑马拉松去了。没看错就是连到关三个周末,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简单的三句话昭告广大吃客,阆中、成都、西昌马拉松,一个都不能少,自己统统要参加。

关门通知着实火了一把,很多人好奇,怎么跑马拉松比赚钱还重要了?曾经体重200斤,通过马拉松锻炼如今稳定在145斤的小李点头,生机勃勃的身体最重要。

大家提到成都,可能就会想到茶馆、麻将、火锅,去年跑了十几个马拉松的李曌靖则展示了成都人的另一面,比如生机勃勃的身体、到处走走看看的爱好。

去年在参加成都马拉松之前,李曌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跑进四小时之内,最后,还差了那么一丁点就能完成。不过,他说,“差不多,差不多”。跑步成绩差不多,赚钱差不多,生活差不多,信奉无为而治的他回忆2018年,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遗憾,“非常圆满。”

在2019年,他也有了一个小小的新目标。从2015年开始经营的烧烤店,三年之内搬了三次家,从又破又挤的小屋,搬到了现在还算热闹敞亮的门面。今年,李曌靖和妻子晓盼想换个更大点的门面,“因为生意实在是太好了。”

送走最后一桌客人,深夜11点半,李曌靖和妻子就要打烊回家。成都的冬夜静谧悠远,凌晨1点多,他们就会陷入深沉的梦乡……

2018年的成都,有人用“划拳”化解了一场路边争吵,以“宽境”犒赏人生;有人用一堆落叶填满生活每个缝隙,以“闲情”善待光阴; 有人在扫完街道之余,开始一段音乐之旅,以“热爱”书写余光……

人们送走满城庆贺的秋叶与霜雪,见证生活的日落与日升,欣欣然迎接2019的到来。

你我生活的成都,每天有10856台公交车穿城而过,156座地铁车站开放匝机通道,380万人乘坐公交车从A点去往B点,411万人乘坐地铁穿过城市心脏……公共交通,是亲近这座城市的一个窗口,也是认识这座城市的起点。

如果将2018幻化作一辆公共交通工具,玻璃窗内外,你将会看到盐市口“拉门哥”拦下那辆疯跑的越野车,一位白发老人提着五盒月饼从琉璃场上车,一名刚刚上车的小学生侧着身子打扫车厢地板的豆浆,换乘到地铁1号线,还能看到“蓉漂”在这里收到一张让她留下来奋斗的呼喊……

————

2018年5月的成都,阳光有些刺眼,经过盐市口的公交车,停在了路口,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众人。一辆白色越野车横冲直撞,冲散了行人、撞上了交警、压住了路人。碰撞与尖叫,打破了周末的祥和,也打断了郭仕华载着家人看望母亲的计划。

他将车停靠在路边,告诉妻子和孩子,躲在车里不要下来,随后径直走向路口中央。天桥上的路人用镜头拍下了这个陌生人,他曾两次上前,靠近车门拉动把手,猛然前进的越野车,险些将他甩飞,在第三次拉门时,他和现场交警一起抓住里面的司机直接往外拽,车子这才停在了路口。

“车底下卷了个人!”10多个市民立即围上来,烈日下大家一起抬车,救下被卷在车底的人……救人、抬车,在突发状况面前,没有人袖手旁观,无论是用车去截停越野车的私家车主、还是肉搏拉车门的郭仕华,乃至后来参与抬车救人的市民。2018年5月的一个周末,一个偶然事件,把这些素昧平生的过客,绣成了一个群像。

————

从盐市口到海椒市,差不多有6个站,夜晚的91路公交车,车灯同样照见心底的善。

中秋节前夕,80岁的柴婆婆提着5盒月饼,再次出现了海椒市的站台前,月饼盒里是一封感谢信,落款上写着“莲花新区一位太婆”,后面画着一个眼镜的图案。张景成和91路的其他司机都熟悉她:过去三年来,每天晚上10点到11点这个时间段,柴婆婆都会搭乘91路从琉璃场回到海椒市。

司机的一次等待、一个刹车,柴婆婆都能觉察到,每天等她上车坐稳后,车子才会启动开走;司机从后视镜看到她下车了,人安全上了站台,才会开车去往下一站。张景成很沉稳、王清明很风趣、曾国太性子急,说起话来声音很大……柴婆婆能够讲述出91路公交每个司机的性格。

在2018这一年,91路,陪伴着柴婆婆送完老伴最后一程。公交车司机们也是后来才知道,婆婆的老伴住进了养老院,已经认不出妻子,更不能和她交流,但柴婆婆依然信守承诺,每天去养老院看他。2018年5月,老伴离开了,老人完成了承诺,她也不会再每晚等待91路了。但这条线路上的5名司机,却成了她的牵挂,“我的任务完成了,谢谢你们每天送我。以后可能不会再每天晚上坐这路车。愿你们在运行中时刻牢记安全第一。”老人的话,是道别,也是感谢。

————

每条公交线路,都有着2018的许多过往;每一辆公交车,都承载了成长的记忆。551路公交车,将陪伴杨浩杰走过她的小学生涯,2018年,公交车记录下了她擦拭地板的10分钟。

2018年3月的成都,551路公交车经过华阳大道的十字路口附近时,公交车急刹停了下来,杨浩杰还没来得及喝的豆浆,在车厢中洒了一地。短暂停留之后,车辆重新起步,杨浩杰起身,把豆浆杯捡起来,扔进垃圾桶,转身回座位拿出纸巾,走到洒豆浆的地方,一点点擦拭。

一包纸用完了,她又开了一包。在约10分钟时间里,小女孩不停地蹲下、擦地、起身,反复进行了大约12次,直到到达目的地下车。下车时,公交车的地面恢复如初。

————

同样是公共交通,地铁不知为什么显得比公交更“文艺”。

2018的年末,回到成都的小潘上了一列空荡荡的地铁。时近中午,向来人头攒动的1号线居然空空荡荡,前后扫视一圈,几节车厢只有她一人。面试失意的她,一阵低落涌上心头。她掏出手机,用抖音拍下冷清的车厢,并配文“投简历、被拒绝、再投、面试、放弃、等通知……成都,留下我吧。”

7秒视频,短短几天收获网友上万条留言和点赞。“你好,我也是蓉漂,祝你幸运。”“成都人民欢迎你留下,加油”“别气馁,我曾经和你一样,现在已经找到了工作和爱情”,这当中也包括来自成都地铁的“官方表白”:“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不要着急慢慢来,加油啊!送你一张成都地铁信步金沙纪念票卡,留下来吧!”

当我们再次联系到小潘时,她已找到了工作,开启了一段新的生活。

……

正是这些善良的人儿,聚集到了一起,“蓉漂”女孩小潘收到的那句“留下来吧”才显得如此震撼,那其中充满了包容、也充满了善意。

从“拉车门英雄”到“抖音地铁女孩”,从“月饼婆婆”到“豆浆学生”,勇敢、坚持、感恩、修养,每一份善意,看似如此不值一提,但却又如此弥足珍贵。它们像一缕缕微光,汇聚在一起,照亮和丰满着这座城市。

作为记者,有时候我们就像从另外一个世界注视着这座城市。

笔和镜头是我们感触的工具:城际线一点点向外延展开;一幢幢地标建筑拔地而起;一条条彩色的步道伸向远方……

还有一些东西,是隐藏这些变化之中的,不仔细看,就会被遗漏——就像这342个新闻主角,放在上千万的成都市民中,他们并不起眼——他们不过是有着妻儿老小,喜怒哀乐的寻常人家,他们不是聚光灯下的明星。

2018,致敬这平凡中的伟大。

年轮并非面无表情,一座城市的源起与变迁、构筑与发展都在它的裹挟下演进。时间车轮下的人们生产、生活、交流,描绘出人与城市的温度连接。

这种温度连接,有时是无惧凶险挺身向前的决然,有时是大智若愚不计得失的豁达,有时是笃行致远不负芳华的姿态。

红星新闻记者 宦小淮 陈柳行 赵瑜

新闻推荐

双流机场出境大厅4条人工检查通道打围施工 12条出境自助通道有望春节前投用

本报讯(张晟达记者杜文婷)记者从成都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了解到,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出境大厅正在新建、改造12条出境自助通道,施工...

双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双流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