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蓝天撒播“成都名片”

成都日报 2018-08-06 01:28 大字

》》》职业新名片

姓名:查光忆

职业:成都航空总经理、中国民机ARJ21机长

从业感悟:飞行过运-7、空客A320、空客A330等机型,最让我感到亲切和自豪的还是ARJ21飞机。

为成都喝彩:飞行30余年,见证了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的快速崛起,而对于航空公司来说正面临着新一轮发展机遇。

》》》职业新故事

有着30余年飞行经历的查光忆,第一次驾驶中国民机ARJ21时,仍然是百感交集。ARJ21新支线客机是我国按照国际标准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机,驾驶这样的飞机翱翔蓝天,充满了兴奋、自豪。一个多月前,在经过ARJ21转机型培训并顺利通过考核后,这位资深机长又增添了一个职业新身份——中国民机ARJ21机长。

成都航空是中国民机ARJ21全球首家用户,承担着ARJ21飞机示范运营的重任,而ARJ21飞机项目则是国家大飞机战略的重要一环,是C919大型客机的“探索者”。如今,ARJ21飞机在成都已示范运营两年,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在查光忆看来,ARJ21飞机示范运营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也与成都加快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密不可分。最近,成都航空已获取国际航线运营资质,依托“家门口”的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优势,开始向国际航空市场转移。

首飞前一夜无眠 现已成为ARJ21机长

走进查光忆的办公室,里面摆放的中国民机ARJ21、C919空客、A320等飞机模型特别耀眼夺目。从驾驶运-7,到空客A320、A330等机型,查光忆在30余年的飞行生涯中,对各种机型的飞机有着浓厚感情,然而最让他心潮澎湃的还是中国民机ARJ21飞机。

“ARJ21新支线客机是我国按照国际标准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机,驾驶这样的飞机翱翔蓝天,心情是完全不一样的,充满了兴奋、自豪,一般人是难以想象的。”查光忆说,虽然有着30余年的飞行经历,但当第一次驾驶ARJ21飞机时,他兴奋得一夜无眠。

从1993年开始,查光忆就开始飞行民用运输机,最先接触的是运-7,飞行该机型5年,但是运-7是参照国外安-24型飞机研制生产的双发涡轮螺旋桨中短程运输机,并不是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民用飞机。后来,查光忆又相继飞行了空客A320、A330等机型,累计安全飞行14000多小时。

成都航空是中国民机ARJ21飞机的全球首家用户,承担着ARJ21飞机示范运营的重任,而ARJ21飞机项目是国家大飞机战略的重要一环,其示范运营是中国民机走向市场的重要一步,也将为C919大型客机未来的商业运营投石问路,其战略和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今年6月,查光忆在经历ARJ21转机型培训并顺利通过考核后,这位资深机长又增添了职业新身份——中国民机ARJ21机长,成为ARJ21飞行中队的一员。“公司肩负着中国民机示范运营的重要使命,而我是飞行员出身,又担任成都航空的总经理,只有参与ARJ21飞机的运行,才能对ARJ21飞机有更加全面而系统地了解,也有利于对民机运营工作做出更加科学、精准的决策。”查光忆说,同时也希望借此展示对ARJ21飞机及我国民机事业发展的信心,吸引更多飞行员投身到ARJ21飞行队伍。

亲切感油然而生 良好性能已初步展现

作为一名扎根四川飞行多年的资深机长,查光忆对ARJ21飞机的自豪之源,还有其“成都造”的元素。“ARJ21飞机的机头、舱门都是由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生产的,而且C919大型客机的机头也来源于成都制造,驾驶这样的飞机亲切感油然而生。”查光忆称,虽然飞行ARJ21飞机时间不长,但他已明显感受到该机型的安全性、舒适性、适应性等特征。

2016年6月28日,ARJ21飞机成功首航,正式开启以成都为基地的载客商业运营阶段,至今已示范运营两年。查光忆称,两年来,在各级政府、民航管理部门、股东单位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成都航空不断适应中国民机战略的新要求、新目标、新任务,为探索构建ARJ21飞机商业模式做了大量工作,示范运营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功,稳步推进了中国民机战略在成都落地实施。

截至目前,成都航空先后接收运营5架ARJ21飞机,开通运营了8条航线,ARJ21机队累计安全飞行超过4000小时。今年6月,在ARJ21飞机示范运营满两周年之际,成都航空的ARJ21飞机累计载客量突破10万人次。这一系列的数据意味着ARJ21飞机在成都示范运营已取得阶段性成功。

“示范运营顺利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功,这也与成都加快建设国际航空枢纽,以及航空产业基础、科研实力、市场机遇等密不可分。”查光忆表示,2010年中国商飞、川航集团、成都交投集团共同出资,重组成立成都航空,从诞生之日起成都航空就肩负着中国民机示范运营的使命,而成都航空产业、科研实力和市场优势叠加,推动了中国民机ARJ21飞机示范运营使命落地成都,而成都也成为了中国民机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查光忆称,日前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围绕全方位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成都是“四向拓展”的起点,也是“全域开放”的支点,对于总部在成都的成都航空来说,面临着新一轮发展机遇,成都航空将紧紧抓住新一轮发展契机,结合国家民机战略,积极融入四川省成都市关于航空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深入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获国际航线资质 把中国民机飞出国门

今年7月,成都航空向中国民航局申请扩大经营范围正式获批,取得至周边国家的国际航空客货运输业务资质。

早在几年前,成都航空就开始筹备进军国际航空市场,如今获得国际航空客货运输业务资质,加快了成都航空开展国际航空市场运营的步伐。查光忆表示,ARJ21新支线客机是世界上第一款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飞机,在西部航线和西部机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待飞机进入运营成熟期后,成都航空将围绕飞机的设计初衷和品牌目标来安排支线、高原、旅游航线,从航线上体现ARJ21飞机的良好性能,还将适时采用ARJ21飞机执飞国际及地区航线。

作为成都本地快速发展起来的航空公司,成都航空已明确要打造“最成都”航空公司,成为成都飞行名片的新目标,查光忆称,公司将继续坚持以成都元素为核心亮点,以“成都航空最成都”为品牌口号,大力推广成都航空的“成都”本土文化,让成都航空与成都形成有效的品牌连接。同时,公司将继续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深度融入四川省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成都市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的战略部署,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航空运输企业,助力成都市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为成都建设“五中心一枢纽”贡献成都航空力量。

》》》记者手记

示范运营顺利推进彰显成都开放优势

一架飞机落地成都进行示范运营,正是一个产业腾飞、一个开放大门敞开的时候。作为C919大型客机的“探索者”,ARJ21新支线客机在成都的示范运营取得阶段性成功,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成都加快国际门户枢纽建设,打造内陆开放经济高地的良好基础与实力优势。

近年来,成都航空枢纽建设快速发展,已跃居中国内地第四大航空枢纽。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全国民用运输机场布局规划、全国民航“十三五”规划,已将成都机场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十大国际航空枢纽之一,成都民航发展面临的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中国民机ARJ21以成都为商业运营基地顺利推进示范运营,稳步推进国产民机战略在四川的落地实施。去年,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研发总部项目在成都开建,项目投用后将建成国家级航空发动机研发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联动发展,打造集研发、制造、维保等全产业链的航空发动机产业生态圈。

与此同时,去年由国家发改委、中国民航局批复的临空经济示范区落户成都,着力打造具有全国示范效应、引领带动中西部地区开放发展的临空经济创新高地、临空高端产业集聚区、内陆开放先行区和新型生态智慧空港城。

在推进临空高端产业集聚的同时,成都的航空通道建设日新月异,推动对外开放大门不断敞开。成都日前出台的新一轮对外开放政策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国际门户枢纽,聚焦“四向拓展”战略通道优势,大幅增强国际通达、洲际中转和国内连通能力,全面贯通“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和长江经济带,构建全方位立体口岸。通过打造“通达全球、中转高效、功能完善”的国际航线网络,全面形成覆盖欧美澳亚非的国际航空干线网络,提高到G20国家等商务城市、新兴市场和全球旅游目的地的航班密度,将成都打造成为我国中西部面向全球的航空枢纽门户、洲际航空中转枢纽和航空货物转运中心。

》》》专家新观察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规划与区县经济研究所副所长、GIS规划应用工程师王明杰:

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正在改变世界眼中的成都

成都加快建设国际航空枢纽,改变了传统区位观,拉近了与世界的时空距离,突破了成都作为内陆城市的开放壁垒;改变了传统要素配置观,从全球区域统筹五大要素流,强化辐射带动,服务西部、服务世界;改变了传统发展空间观,全球视野谋划无限发展空间;改变了传统产业观,集聚创新要素,孵化新经济新产业。

改变传统区位观——压缩时空,拉近与世界的距离。成都是典型的内陆城市,按照传统区位论观点,处于内陆区域的城市,区位是阻碍其对外开放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航空等先进交通工具的出现,缩短了内陆城市与沿海沿边城市的时空距离,打开了内陆城市对外开放的门户。伴随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成都的区域地位正在发生转变,正从内陆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到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再到世界城市的转变。传统区位观,已无法审视和阻挡插上翅膀的成都飞向世界。截至目前,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已开通国际及地区航线109条,航空网络已覆盖北美、欧洲、大洋洲、非洲、中东及亚洲重要枢纽城市,对于成都,世界近在咫尺。

改变传统要素配置观——统筹全球五大要素流,服务西部服务世界。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改变过去只关注和利用自身资源要素的狭隘资源要素配置观,打通了本地与外界的便捷运输通道,依托航空枢纽的集散功能,吸引全球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和信息流“五大要素流”在本地区交汇,拓宽了资源的地域范畴。成都在集聚全球“五大要素流”,推动自身经济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正在发挥自身西部首位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带动西部开放开发,主动贡献成都要素流,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服务世界。2017年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4980.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4.3万吨,分别居全国的第四位和第五位,均居内陆城市首位。其中,国际(地区)旅客量512.1万人次,国际货邮量11.7万吨。随着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建设完成、投入运营,成都统筹全球五大要素流的配置能力还将大大提高。

改变传统发展空间观——全球视野谋划无限发展空间。通过航空枢纽、航线网络,搭建不同枢纽城市之间的合作桥梁与纽带,改变传统只关注“自家盘子”的狭隘空间观,突破自身空间发展的局限性,全球视野谋划更大的发展空间。成都可以依托国际航空枢纽地位与条件,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拓展国际经济发展空间,支持有实力的知名川企走出去,建设跨境产业园区,主动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扩大国内经济发展腾挪空间,将成都由全国开放战略后方引向开放战略前沿,极大拓展成都经济发展空间,以有限空间谋无限发展。

改变传统产业观——集聚创新要素,孵化新经济新产业。依托航空枢纽,吸引要素流在本地交汇,而衍生了临空经济产业,这将为本地区现代产业体系重构和创新注入新的内涵,而这种新的内涵,不单是新产业新企业的出现,更多是现代化交通、现代化技术对生产、生活各个关键环节内涵范畴的再丰富、再重塑,这种趋势下,势必改变传统产业观,孵化创新新经济、新产业。成都临空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引导“五大要素流”融入成都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创新孵化新产业、新业态、新品牌、新服务功能,衍生成都经济新模式、丰富成都经济新内涵,培育具有成都基因的产业核心竞争力,参与国际产能协作分工。

》》》成都路径和目标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了“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战略部署,明确支持成都做强“主干”支撑,充分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在四川区域发展历史上首次将成都定位为“主干”,前所未有地突出了成都在四川发展全局中的龙头地位和关键作用,前所未有地赋予了成都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参与合作竞争的责任和使命,为成都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全川共同发展创造了机遇、指明了方向。

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指出,高质量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必须坚持“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持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要用好以成都为四向开放起点的机遇,着力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整体势能;用好构建立体开放战略通道的机遇,加强开放能力建设,助力“全域开放”;用好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机遇,全力推进城市国际化进程。要面向全球构建高质量开放型经济体系,聚焦高质高端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聚焦集成引领构建开放型平台体系,聚焦高效便利构建开放型市场体系,着力提升全球化资源要素配置能力。要对标一流全力推动营商环境国际化,强化遵循国际惯例的法律服务供给、体现国际水准的政策服务供给、链接国际网络的通道服务供给,加快建设国际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指出,抢抓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时代机遇,充分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南方丝绸之路起点优势,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落实省委“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决策部署,构建“空中丝绸之路”和“国际陆海联运”双走廊,推动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高水平打造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加快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加快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和双流国际机场扩能改造,统筹推进“两场一体”运营,布局“48+14+30”的国际航空客货运战略大通道,加快打造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建设高能级战略开放平台,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建设“蓉欧+”战略示范区,全面增强自贸试验区、天府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功能,不断提升中德、中法、中意等国别合作园区共建层次,加快中国—欧洲中心、“一带一路”产业合作园等建设,以淮州新城为中心建设第四个国家级开发区。

本报记者 杨富 摄影 张青青

新闻推荐

成都2018年征兵开始体检 应征青年近视可提前做手术

成都今年征兵人数约为5000人(含女兵)。8月5日前为报名和初检、初审阶段,8月15日前为体检阶段,8月25日前为政治考核阶段。7月3...

双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双流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