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后,成都双流安康家园将完成历史使命最后的安康妈妈 我们要与安康家园一起“退休”

华西都市报 2018-04-20 02:17 大字

安康妈妈曹玮萍带刘俊回家吃饭。

安康妈妈李书曼表示将和安康家园一起“退休”。

安康妈妈刘玉检查孩子的指甲。

47岁的李书曼,是成都双流安康家园招聘的第一批安康妈妈。

2008年,那一场天崩地裂的地震,震撼了当时身为全职妈妈的李书曼的心,“那么多无家可归的孤儿好需要妈妈的关心与照顾。”次年,双流安康家园公开招聘近百名安康妈妈。李书曼通过考核,成为首批86名安康妈妈之一。

9年间,铁打的安康家园,流水的安康妈妈。李书曼一直坚守在这里,成为最后的6位安康妈妈之一。

再过3年,她就可以退休了。

不过,她心心念念的是,等到5年后,双流安康家园完成历史使命的那一天,她与家园一起退休。

在双流安康家园,所有安康妈妈都有着与李书曼同样的心愿。

成长之路“对孩子宽容,但有底线”

陪女儿长大

第一声“妈”让她不好意思又欣慰

9年间,双流安康家园的孩子们一共经历了上百位安康妈妈。

“我们就像流水妈妈一样。”李书曼说,随时可能新增加一个或几个孩子。有的妈妈带两三个孩子,有的妈妈带六七个孩子。

李书曼算了一下,从2009年到2014年,她带过十几个孩子。随着孩子们长大,逐渐离开,安康家园的孩子越来越少。从2014年起,李书曼也由安康妈妈转型成为办公室人员。

最开始,李书曼带了3个女儿:上小学一年级的文馨、上小学二年级的刘俊和上小学三年级的方媛。其中,文馨最小,也最文弱。李书曼就与她住一个屋,方便照料。气温略变,李书曼第一个给文馨加减衣物。

她记得,最初,孩子们都叫她李阿姨。依恋关系建立起来后,安康家园倡导孩子们把阿姨叫妈妈。

一个周五的夜晚,李书曼召集3个女儿开了一个家庭会,让孩子改口叫她妈妈。同时,她强调说,“这不是硬性规定,改不改口,喊不喊妈妈,完全随你们。”

当晚,她给刘俊辅导作业。

“丫头,今天作业多哇?”李书曼问刘俊。“没得好多,妈!”刘俊答复道。

李书曼的心微微一颤。别人家的孩子叫她妈,她有点不好意思。回过神来,她又很欣慰,感到娃娃从心里接受她了。

当晚,她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翻来覆去睡不好觉。

带女儿打针

像妈妈一样紧紧抱住怕疼的孩子

“小学阶段的娃娃插班,与双流本地的娃娃同一个班。”李书曼说,她最怕安康家园的孩子被歧视。家园运营经费有限,为了打扮好闺女们,她时常自己贴钱。

很多往事,李书曼已经记不得,但孩子心中记挂着。

刘俊回忆,上小学的一天她突然发烧了。从早到晚,李书曼不离身地照管她,陪她看医生、拿药,要她多喝水,用湿毛巾擦拭额头……晚上,李书曼带她去打针,刘俊怕痛,一直哭。李书曼紧紧抱住她,“就像妈妈一样。”

在胡朝庭心中,胡源忠园长有一种威严感。而对于李书曼,他心中更多的是温暖。“李阿姨对我很宽容。”

李书曼承认,她对孩子们很宽容,但她强调:我还是坚守了底线,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她依然严厉。

为什么愿意给孩子们更多宽容?

李书曼说,她有儿子,儿子也是从青春期走过来的。经常,她会拿儿子与这里的孩子比较。“相较而言,安康家园的孩子们独立性更强。”

李书曼难得一见的严厉面孔,刘俊还记得。

她上小学期间,有一次数学只考了70分。需要家长签字时,她自作主张,模仿李书曼的笔迹签了字。这个秘密,被其他安康妈妈看见了。

当晚11点过,李书曼把刘俊从床上拖下来,批评道:“你没考好没关系,可以通过努力下次提高成绩,但绝不能撒谎。”刘俊从没见到妈妈这么严厉过,从此再也不敢了。

帮儿子吵架

你看,我儿子衣裳都被扯破了

有时候,安康妈妈会像老母鸡一样,紧紧护着身后的孩子,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亏。

李书曼还带过一批15岁到18岁的男生,相较于女生,这几个孩子管理难度大多了。打架、抽烟、打游戏……叛逆少年干的事情,都遇上了。

有一次,有个本地家长投诉,说自己孩子的眼睛被安康家园的几个孩子打肿了,要求赔礼道歉并赔钱。老师把安康家园的副园长刘天华,安康妈妈付小凤、李书曼和安康叔叔曾元杰等请到了学校。

在老师办公室里,对方家长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儿子,哪个打的你?你给我指出来,我一定给你打回来!”

付小凤马上“凶”了回去:“不要这么激动,你看,我儿子还不是受了伤,衣裳都被扯破了!”

老师见状,赶紧把那位家长拉到一边,悄悄告诉她:这一群孩子是从地震灾区过来的孤困孩子,请求家长多多包容。

那位家长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开始批评起自己的儿子。见状,李书曼他们也把姿态降低,主动表示赔偿医药费。最后,双方握手言和。

大爱无言

用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守护孩子们的世界

“宋志瑞快把衣服穿起,别感冒了。”“少喝点碳酸饮料,多喝白开水。”“明天体考东西准备好没?”4月13日,踏着暮色,从九江中学校门口到安康家园旧址食堂,安康妈妈刘玉对5个孩子的“唠叨”就一直没停。孩子们嬉笑着回应妈妈,还手舞足蹈讲起学校里遇到的“奇葩事”。

身边这活蹦乱跳的5个初中生,是刘玉在安康家园接管的第三批娃。每天下午6点后,她的主要任务,就是接他们放学并督促他们吃饭做作业。待孩子们晚9点入睡后,刘玉才能松口气。

9年前,一直在家中照看孩子的刘玉看到了安康家园的招聘信息。“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她一直记着招聘里最核心的要求。入园后,梳头洗脸,洗衣打扫……刘玉一把揽过了孩子们的生活教育问题。她的心愿,就是让安康家园走出去的孩子们也照样体体面面。

“王阿姨,你看宋志瑞干的‘好事\’。”4月13日晚,刘玉一手晃着白壳的平板电脑,走进休息室。另一个安康妈妈王晨瞅见她手上的东西,大笑:“你儿太厉害了,多半是早上开着门,趁我上楼的时候拿走的。”

妈妈们正说着话,突然响起敲门声,“吱嘎”一声后,门缝中露出男孩的半张脸。男孩旋即缩回去,楼道里随即响起咚咚的跑步声。

“看来是来道歉的。”刘玉难掩笑意。“怕他一直耍耽搁学习,平时由我们保管着平板电脑。没想到他缩了个空就拿走了。”刘玉估摸着,娃娃也意识到自己做错了,“那就等着他来承认错误吧。”

除了“绞尽脑汁”应对孩子们的调皮捣蛋,和天下父母一样,安康妈妈也敏感地嗅到他们的细微成长和变化。“上初二初三的孩子,都开始注重衣服和外型了。”刘玉笑称,以前得催着他们洗头洗澡,现在他们每天早上主动洗,“还拿吹风机吹得有模有样。”

但这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心思,往往是绝不与大人启齿的秘密,而妈妈们也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他们的单纯。

投桃报李

翻山越岭为妈妈摘一口袋野生猕猴桃

妈妈们的爱,孩子们记在心头。

每次放寒暑假,孩子们都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回来时,孩子携带的行李里,都会装着一份回馈妈妈们的心意。

2014年暑假结束时,14岁的王明给李书曼带来了近3斤重的野生猕猴桃。

王明递给她时,她看见了王明布满伤痕的手。王明告诉她:“李阿姨,这是我翻山越岭摘来的,山上的那些刺把我‘居\’安逸了!”

李书曼心疼不已,更珍视那一袋子礼物。用苹果把生涩的野生猕猴桃捂熟后,请众妈妈们一起分享。那红红的心,那甜甜的味儿,像极了孩子的心意……

很快,就将迎来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5月9日,这里将举行一场盛大的纪念活动。

“我们这些老面孔在,孩子们家的感觉才会更加强烈。”李书曼说,最后的6位安康妈妈已经暗下决心:站好最后一班岗,在安康家园完成历史使命的那一年,才会真正退休。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席秦岭杨晨雷远东任吉军实习生刘念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成都一季度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好转 5月启动“蓝天碧水”执法攻坚百日会战

环保执法“风暴”专项行动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达标排放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行为等六结合检查方式明查与暗查相结合、日常巡查...

双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双流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