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巷一阁一码头定格彭镇老街岁月
新街街巷。
□刘贤虎
灰瓦白墙砖木结构的建筑,像是30年前老照相馆的经典黑白作品,定格着永恒的记忆和岁月……这是成都市双流区彭镇一条临河的全木质结构的街巷。这条名为“新街”的老街由三部份组成,“新街”“观音阁”和水码头紧密相连,形成一巷、一阁、一码头的独特风景。
百年“新街”满含民居风情
在彭镇域内,有一条名为“新街”的巷子,84岁的周建根大爷说,曾经这里都是连排建筑的木质建筑,所以经常发生火灾,一烧起来大半条街就没有了。后来,聪明的建筑师傅修建了风火墙,以此挡住火势的继续蔓延。之后,新建的街道再没有发生过一烧半条街的情况,“新街”也因此而得名。
来到“新街”老远就能闻到老建筑的木质气味。只见灰色的瓦,白色的墙,木板与木柱把墙面分隔成排序规矩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案,一眼望去像是黑白相框镶嵌在墙体里。这样的画面总会把人们带进如同回到童年或父辈们生活场景中。
简洁明快的建筑立面、朴素淡雅的格调独树一帜。无论是其古朴的风貌,还是其所蕴涵的深厚文化,都对想要通过古老街道一触历史的人们,有着非同一般的吸引力。全木质结构的穿斗式建筑具有浓郁的川西民居风格。它没有过分的喧嚣,没有流动的炫目,彰显着这里的居民休闲恬静的生活。
冬日暖阳洒在脸上,舒散的气息里,平添了老街的温情和街巷中时光流失的味道。在这里,感受木屋的方式绝对不是马不停蹄,而是收住匆匆的脚步,倾听木屋诉说过往心事。
一街一河尽显沧桑记忆
历史悠久的彭镇,始建于明清时代,素有“水陆要冲”之称,文化底蕴深厚。它曾有“六庙”(关帝庙、文昌庙、燃灯寺、观音寺、万年台、川主宫)、“三会馆”(福广馆、江西馆、广东馆)等多处古建筑。庙堂文化与市井生活融合得自然熨贴,仿若前人遗留的历史碎片已经不是往昔的记忆,而是如今彭镇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新街”依地形而建,高高矮矮,拐弯抹角,宽窄不一,杂乱有序,尺度空间设计合理。穿行其间,古朴的大街小巷如同迷宫,房檐屋角藏于古榕树下,时隐时现,让人在触摸历史沧桑中的残垣断壁之际,仿佛又看到那时“袍哥人家”站在河码头迎来送往。
据老街居民彭大爷介绍,古镇曾经的建筑精华集中在杨柳河的 “新街”和“观音阁”一带,临河半边街,枕河而居的吊脚楼那叫一个有看头。可惜,如今保留下来的,只有断壁残垣。
古树码头见证曾经的繁华
“过去彭镇主产麻,销往全国各地。由于解放前没有公路,当时的‘红帮\’组织就在杨柳河设起码头,并在河道两边分别修建了天一楼、地一楼,把守着一直承载着水路交通运输的杨柳河码头。过往商人不管从乐山来,还是去都江堰等,都必须走下码头给 ‘红帮\’老大拜山送礼。‘红帮\’的势力强大,雅安、乐山、重庆等地都有手下。为此,当地老百姓和过往商人受尽了欺压,一直苦不堪言。直到解放大西南后,‘红帮\’才倒了台。”周大爷说,在过去交通极其不发达,水运一直是最便捷经济的运输手段,水码头承担着商品转换集散的功能,而码头因其承担功能不同便有了鱼码头、挑水码头、洗衣码头、山货码头、过河船码头等。
顺着“观音阁”石梯下河,这里便是几十年前的船运码头,沿河的街道口的石墙上,留下了当年船夫们泊船拴缆绳的石孔,光滑痕迹历历在目。据当地老人讲,这里曾是川西坝子重要的水码头之一,上通都江堰,下至乐山和重庆,常有几百只商船在彭镇河岸停靠。
而今,岁月褪去往昔的铅华,杨柳河大树参天,两岸树林茂密的杨树和榕树相互辉映,与码头半边街上一色吊脚楼、茶坊、店铺混成气象,构成不与都市争繁华的平民逍遥生活场,彷如与世隔绝,安宁祥和。
新闻推荐
新华社成都12月19日消息,19日,成都市公安局天府新区分局通报了该局近期侦破的一起伪造户口买房案,中介公司通过伪造户口簿,先后在天府新区、高新区等地为68人购买住房。微博图2017年8月30日,成都市公...
双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双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