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双流“水环境治理”擦亮城市名片

四川经济日报 2017-12-12 08:05 大字

在绿色发展大背景下,每一位市民都能感受到明显变化。

今年夏天刚过,双流黄甲街道的居民王乔终于敢打开窗户了,距离他家100米的养殖场,在粗放管理下,曾经让周边蚊蝇成群,臭气熏天。如今,养殖场被拆除,曾经环绕村头的一汪清泉重新回归。“开心呀,等不热了就去河边坐坐。”王乔感慨。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

对双流而言,生态文明是发展之魂,保护生态环境是双流一贯的发展理念。

早在2016年,《成都市双流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双流区“水十条”》就正式出台,该方案确定了今后一段时间该区水污染防治总体目标及阶段目标,公布了包括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严格环境执法监管等在内的8项重点任务,并细化为51项具体任务,被称为双流区最强力水污染防治方案。

近年来,双流环保部门大力提升水系生态建设水平,促进水生态环境改善,推进以清淤、绿化为重点的生态河道建设,打造处处生态水利风景区,处处呈现水清、岸绿、景美的绝好风光。一幅天蓝、水清的画卷正在双流展开。

全面落实“河长制”

科学监测体系初步形成

为了更好地保护河流,双流区实现河长制管理全覆盖。双流区环保局牵头锦江流域河长制管理工作,由区委副书记熊艳任锦江流域河长,副区长刘伟任大坝沟、青兰沟、红兰沟区级河长,40名镇街级河长、105名村社级河长和284名沟渠长,形成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河长制管理体系。全面指导流域水环境治理,督促镇(街道)落实水环境治理工作任务,流域内相关镇(街道)印发了《关于实行河长制管理工作的意见》《2017年度河长制管理工作要点》《全面实行河长制管理工作方案》《“清水、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等镇级河长制纲领性文件,确保“河长制”工作落到实处。截至目前,锦江流域区级河长巡河17次并专题研究,制定了“一河一策”工作方案,签发河长令3个;其余各级河长开展巡河7879次,专题研究80次,开展镇级督导检查191次。

为确保水环境治理成效,双流区屡出“新招”,强化监测,建立科学监测体系。

在对锦江的治理中,双流区环保局强化域内水污染监控监测,在锦江流域设置水质考核断面13个,安装在线监测系统4套。目前,该区设置水质考核断面51个,在符合条件断面安装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站26个,全省率先实现镇(街)主要河流、支流水质断面监测全覆盖。

有了监测全覆盖,污染源无所遁形。今年以来,双流区各部门、镇(街道)的河长们纷纷上岗,用普查、专项核查等方式摸清家底。完成河渠沿线排口、污染源排查,查出锦江流域排口260个,污染源251个(其中工业污染45个、生活污染127个、养殖污染源49个,餐饮(农家乐)污染源22个,其他污染8个)。

针对这些污染源,结合河渠水环境现状,双流区提出“2017年截污、2018年提升、2019年美化”目标,确保到2019年底该区主要河流主要指标达地表水IV类标准。按照因地制宜、远近结合,一源一策、分类治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目前已完成9个流域水环境治理方案和黑臭水体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等治水项目方案计划,逐个落实责任、制定措施,明确时限。

全力推进下河排污口整治工作。锦江流域共有下河排污口260个,其中主河道的34个已完成21个,大坝沟81个已完成58个,青兰沟25个已完成22个,红兰沟7个已完成4个,其余支流113个已完成59个。

加强三级联动机制

有效织密环保监管网

为了更好地进行监测,双流环保局积极织密环保监管网。

11月初的一天,双流区环境监察执法大队郭爱孺和往常一样走进在线监察指挥平台的机房,当他注意到西航港某企业污水处理设施过滤池出现白色的不明漂浮物时,立刻打开电脑拉近画面仔细查看,并将情况通报给负责该企业的环境网格监管员。

接到环境在线监察指挥平台的情况通报,负责该网格的具体责任人以及街道、社区的环保监督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发现不明漂浮物系过滤池底管子破损造成的渗漏,现场要求企业立刻整改,确保工业废水达标处理后排放。

这是双流区环保管理体系的一次日常演练,全区范围出现任何环保污染异常情况,相应的人员都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立即处置。

为了创新环境监管方式和手段,准确掌控区内环境污染现状和动态变化趋势,从2015年底,双流区结合该区实际,在全区12个镇(街道)、西航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设立了环保机构,134个村设立了环保监督员,在全市二圈层率先建成了“区-镇-村”三级环保管理体系。

“目前,我区已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完备的环境监管体系、高效的环境应急防范体系和全面的污染源综合信息支撑体系,形成区、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实现对环境监管区域和内容的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管理。”双流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双流区将网格化环境监管开展情况纳入该区环境保护工作目标,有效落实了环境保护属地责任管理,提升了环境监管效能,进一步夯实了网格化监管工作基础。

持续清退污染源

水环境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监测出了污染源,出台了治理方案,双流开始严格清退污染源,还城区一片碧水蓝天。

日前,记者在双流区黄甲街道八角社区五组看见,曾经的梁皇养殖场已是一片空地,杂草丛中的几块砖依稀能看出这里曾经是猪圈。半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占地50亩的养猪场,圈舍面积8710平方米,设计存栏量达到5000头以上。然而,泔水饲喂的粗放管理下,这里曾经臭气熏天,蚊蝇成片。

“当时家里都不敢开窗户。”王乔的家离养猪场大约100米,多年来备受困扰,“臭!一开窗就是苍蝇成群飞进来。”在王乔的记忆中,2004年建设投产时,养猪场的规模还没这么大,排污也跟得上,“我们当时还挺高兴的,自己可以把猪粪拿去种田。”

随着养猪场的规模越来越大,猪场业主分租出去,最高峰时养猪场内有养殖户8家。当地环保部门在接到群众举报后,曾严格要求养猪场安装了3000立方米储粪池和2200立方米沼气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污染,但是随着养殖规模扩大,还是不能满足需求。”王乔说。

因为治污设备跟不上,养猪场开始将污水直接排到附近的青兰沟。因违反《水污染防治法》等环境保护、畜牧生产等相关法律法规,养殖场在今年2月10日前拆除了加热灶,并于2月26日完全关闭,4月11日前拆除养殖场设施和养殖圈舍。

针对这些污染源,双流区定任务、确时限,启动实施河渠水环境治理。一是推动非工程措施治理。截至目前,整治“小散乱污”企业1701家、农家乐82家、养殖场457家、砂石厂(商混站)75家、农贸市场31家、餐饮店46家、洗车场83家、屠宰场3家。开展全区45条河渠清淤专项行动,共清除淤泥68.5万余立方米。二是推进工程措施治理,完成一体化设施安装项目和农村院落小型污水处理人工湿地试点。

为防止问题反弹,双流不断加大环保行政执法监管力度。加大“双随机”抽查和夜查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今年以来,环保立案查处181起,处罚金额672万元。向公安机关移送刑事拘留案件5件,行政拘留案件5件,拘留19人。

“面对未来,双流环保将进一步压实责任,建全网格化监管体系,加强长效监管,加大各级河长巡查督导力度,进一步强化牵头部门及镇街主体责任,杜绝整改到位的发生反弹、关闭的发生复养的现象。”双流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携手共创优质水源

联防联控机制逐步建立

改善水环境,饮用水保护是重中之重,而饮用水保护不仅是双流一家之责。如何进行联防联控,也是双流环保工作的重点。

岷江水厂作为双流主力水厂,水质保护工作一直是水环境保护重点。不久前,岷江水厂一级水源保护区已经完成成都岷江水厂饮用水源保护区50米范围双流境内的拆迁工作,另有沙石厂已经全部拆除完毕……

这体现了双流加大饮用水源保护的力度。

近年来,作为饮用水源水质监管部门和饮用水源保护区的行政主管部门,双流环保局严格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四川省饮用水源保护条例》要求,严格管控饮用水源保护区,严格巡查等制度。同时,通过手工监测和水质自动站监测的方式,实时监控原水水质,把好岷江水厂进口关。

目前,已完成双流区境内标识标牌、隔离围网的重新设置;制定并实施了《双流区环境保护局饮用水源保护区巡查制度》,由岷江水厂对保护区每日进行巡查,双流区环保开展定期、不定期巡查。同时,制定保护区内居民、企业退出方案。已在取水口设置了饮用水原水监测站,目前可监测指标13项,每4小时监测一次,对取水口原水进行实时监控。

双流区水源与温江区跨界,如何更好地进行跨区域水源保护?双流环保局不仅会同温江区,加快开展水环境保护资金支付等工作,制定保护区联防联控机制。还通过水质监测和境外污染源调查,致函成都市环保局、武候区环保局,协调推进江安河、府河等流域上下游水环境联防联控工作。

如今,一幅水清、天蓝的美好画卷正在双流徐徐展开。这画卷既是辖区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又展示出双流区环保人对环保事业的责任与担当。(常炳文 闫新宇/文张凌娟/图)

新闻推荐

国家改革试验田作用不断发挥 对标国际“走出去” 成都自贸区魅力凸显

今年4月1日,随着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成立,成都自贸试验区作为四川自贸试验区的主体和核心,开启了深耕国家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历史使命。运行近3个季度以来,成都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开放倒逼效应,...

双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双流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