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三苏雕像(下)——张绍蓁与眉山的情缘

眉山日报 2017-09-10 22:29 大字

时隔25年,张绍蓁对《三苏纪念像》的创作过程依旧记忆犹新。张绍蓁。张绍蓁对三苏父子充满了敬仰之情。张绍蓁和眉山市青年雕塑家一起谈论雕塑艺术。

实习生 骆卓娅 本报记者 张玉 文/图

核心提示

张绍蓁与眉山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缘。25年前,张绍蓁为眉山创作了大气磅礴,鼓舞人心的“三苏纪念像”(以下简称三苏雕像),从此以后,他心中有了对眉山的牵挂,也对三苏父子有了更深的敬仰。因为这种敬仰,他不断以苏东坡为主题创作多种构图的雕塑作品。8月的最后一天,本栏目记者专程到成都市双流区张绍蓁家中,与他共叙东坡情缘。

为雕塑艺术而生

“雕塑的作用是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性以及文化的自信力。从古至今,有许多能保存下来,并且能够进行考证的文物,有一大部分都是雕塑。”张绍蓁认为,雕塑具有传承历史,净化心灵的作用,值得人们发挥工匠精神,沉下心来。玩味雕塑艺术是他一生的幸福,也希望把这份幸福奉献给大众,这是他殷切的希望。

张绍蓁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为艺术而生、为雕塑而生的人。张绍蓁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祖父张燮堂是光绪年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等职,俸满方保送任凤翔县知府;外祖父沈晓蒼是北大教授;其兄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就职于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队,为传承中华民族音乐奉献了毕生精力;而他对美术的情感来源于舅舅沈孝椿的启蒙。

“小时候舅舅来我家时,会画装了半杯水的素描,画电影《血战大西洋》的回忆画,画《非洲黑森林探险记》的想象画……”一支笔,一张纸演绎的神奇,深深地扎根在了张绍蓁幼小的心里。而打开他狂热美术情结心扉的,是重庆群众艺术展览馆举办的《罗工柳留苏习作展》,其中一幅画上那灰色的夜空,一轮明亮的月,那么纯净倒影在深绿色的水中,波光闪闪地跳跃,这些让他感受到艺术实在太神奇。

从初中到高中,张绍蓁都是重庆十七中学美术组成员。直到高考结束后的一天,中学教务处主任黄大永老师突然走进学生宿舍对张绍蓁说,美术学院有两个老师要看他的画,并要与他谈一谈。他摘下了墙上的习作就到教务处与那两位老师见面,并接受了许多提问。后来他才知道那两位老师都是四川美术学院的教授,一位是雕塑系的杨发渊教授,一位是工艺系的万常沛教授。

不久后,四川美术学院的保送通知书和中央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同时送到了张绍蓁家里,他的父亲将两份通知书送到了两个孩子的手中,一手搂着未来的雕塑家张绍蓁,一手搂着他的哥哥,流下了喜悦的泪水。

20世纪60年代,张绍蓁进入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师从我国著名雕塑家、教育家郭其祥、王官乙、杨发渊、赵树同、伍明万、龙德輝、叶毓山、李己生、唐巨生等教授。学习过程中接受严格基本功教学,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对近现代雕塑理念,主要是前苏联和欧美基础教学系统进行完整的学习,同时也接受大足石刻、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大同石窟、平窟彩塑等中国传统雕塑系统性教学。

这些系统的学习,让张绍蓁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创作风格。他在雕塑创作中把扎实雕塑基本功和中国雕塑风采相结合,坚持创作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创作有感而发,冲击力强,思路开阔,一个项目往往都能给出多个角度的表达方案,在坚持写实风格雕塑为主体外,还在构成形式、抽象美学样式方面的探索有独到之处。

新闻推荐

双流老年大学周素琼 老年教育有你更精彩

周素琼(右)周素琼自2007年担任双流区老年大学校长以来,已在这个岗位上奋斗工作十年了。十年来,在她的带领下,双流区老年大学先后荣获“全国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老年教育宣传工作...

双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双流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