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 修复大熊猫栖息地30万亩
作为全球唯一具有野生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资源的超大城市,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正式设立,对正在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成都来讲有怎样现实意义?在前期的试点过程中,成都又做了哪些探索?未来将如何发力?对此,记者专访了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
问: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对于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对于成都来说,一方面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处于成都最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域,属于岷山—邛崃山—凉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区域,是全市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另一方面,成都具有大熊猫科研保护的技术优势、平台优势,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建有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大熊猫精子库和大熊猫基因资源库,建有从繁育—野化放归—野生大熊猫救助科研体系,平均每年繁殖成活大熊猫幼仔12只,圈养种群达225只。
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有利于统筹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理顺重点生态区域保护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全市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升“五绿润城”大生态格局中生态“绿肺”功能,提升全域生态碳汇能力,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锚固最坚实的生态本底,加快实现“整个城市是一个大公园”的美好愿景,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有利于整合全域大熊猫文化资源,进一步做强四川大熊猫超级IP,塑造靓丽名片,形成“国家公园+公园城市”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问:前期国家公园试点过程中,成都做了哪些努力?
答:体制机制试点以来,成都市围绕建设殿堂级大熊猫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高地、全球顶级的国家公园展示窗口、创新引领的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重要载体目标,推动国家公园平稳起步、创新发展。
在构建支撑体系方面,科学整合范围内原有16个保护地及其管理机构,设立都江堰、彭州、崇州和大邑4个管护总站和28个管护站,构建 “管理分局—管护总站—管护站”三级管理体系。
加大栖息地保护修复力度,目前已完成大熊猫栖息地修复4.36万亩,计划2025年前完成大熊猫栖息地修复30万亩。清理退出小水电,还原国家公园“原真性”。实施生态移民,推进核心区搬迁,减少人为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的“完整性”。
同时,稳步推进入口社区建设。部分入口社区重点项目,如“熊猫健康小镇”“熊猫香山项目一期”等已建成投运;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生态保护,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与国家公园内村(社区)签订集体所有自然资源合作保护协议书;打造以大熊猫为主题的消费场景,举办熊猫课堂、森林盟主等自然教育等活动。
问:做好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工作,接下来成都将如何发力?
答: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将在四个方面持续用力。
一是强化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及时制定完善相关规划,根据自然资源特征和分区管理目标,合理实行差别化保护管理。加强智能监测体系建设,建立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功能完善、智能高效的监测评估预警体系。
二是率先探索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建立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管理制度,建立自然资源所有者参与特许经营收益分配机制。
三是整合大熊猫科研力量和资源,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新增野化放归基地,建立“科研繁育—野化放归—野生大熊猫救助”一体化科研体系。
四是建立社会协调共管共建机制,通过签订合作保护协议、设置生态岗位聘用生态护林员等多种方式,鼓励周边社区共同保护国家公园及其周边自然资源。引导当地居民、专家学者、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参与国家公园建设。本报记者 王琳黎
新闻推荐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袁宇君“一只蜜蜂一生只能酿造一滴水体积的蜜,为此却要飞上约800公里的路程呢!”听到这...
邛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邛崃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