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心心念的大邑白瓷长啥样?
从古窑址看雅趣成都的生活细节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平5月8日,位于成都市一环路的隋唐窑址博物馆在翻新后又重新对外开放,以展示青羊宫窑为主的展陈《锦江侧畔话陶瓷》为人们展开描绘隋唐时期成都城市生活细节的画卷。
好土不可求 窑址文物不同于墓葬文物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但制瓷最好的原料高岭土却不是处处都有,从东汉时期成熟瓷器烧成并推广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制瓷使用的都是“瓷土”,成都平原亦是如此。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长期从事陶瓷考古研究的研究员黄晓枫介绍,各地瓷土各有不同,成都平原的瓷土大多铁元素含量高,烧出来的瓷器多为灰色、灰黑色、紫红色等偏深色胎。不过,“品质不高”的瓷土也有它的好处:就地取材,减少了原材料的运输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这样,瓷器制品才能进入寻常百姓家。
隋唐时期,成都平原的陶器生产已很少,老百姓大多使用瓷器。瓷器的制作不仅需要瓷土、釉料、燃料等专门的原材料,还需要练泥、拉坯成型、修整、装饰、施釉、入窑烧造等专门的技艺,更需要轮盘、窑炉等专门设备和场所,难以自给自足,因此,我国古代各地的窑场众多。由此,考察民窑的技术和所产器物类型,可一窥当时的科技人文、经济制度等各方面的发展水平。
其次,窑址的出土文物和窖藏文物、墓葬文物是不同的。窑址出土的多是废弃的残次品,质量合格的都已流通走了,相对于官窑,民窑则更是如此。窖藏品则多是质量上乘,市场上颇受欢迎的成熟产品。而墓葬,尤其是王公贵族的墓葬则多有珍品。窑址文物虽少被收藏,但透过它可以看到生产技术是如何迭代、当时的匠人所权衡和思虑的是什么,并为公众打开了一扇窥见成都古代城市生活的窗口。
瓷业技术吸纳区 荟萃多种功法技艺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杜甫客居成都草堂时,他心心念的大邑白瓷可能是当时利用先进工艺“化妆土”技术烧制出来的成都平原本土白瓷。
据考察,成都青羊宫窑、琉璃厂窑、邛崃瓦窑山窑、崇州天福窑等均有白瓷生产,而彭州磁峰窑更是以烧造白瓷为主,其马蹄形的窑炉以及印花、刻花的风格均与北方定窑相似。
《锦江侧畔话陶瓷》展出的一件深盅白瓷内侧,露出原本的土黄色胎体,其上覆盖的一层细白层,则是“化妆土”,用以掩盖原坯的粗糙,使瓷器表面更白净、光滑。
考察古代窑场,黄晓枫认为,只有四川地区和日本列岛的陶瓷生产呈现出瓷业技术吸纳区的特征,各地的瓷器生产技术和典型器型几乎都能在两地找到借鉴和传承。除了“化妆土”,双彩、三彩、釉下彩等都在瓷器中有所体现,邛窑独特的高温釉下复合彩和邛三彩也足以在中国古陶瓷史上留下明丽的一笔。
反映生活细节 瓷器里有雅趣成都
出土于青羊宫窑址,有一件造型独特的文房用具:多足瓷砚。其砚身为辟雍砚的造型,砚身周围密布像马蹄一样的砚足,这种多足砚在同时期成都平原的其它窑场并不多见,可以说是青羊宫窑的特色产品。其他砚台在该窑址发掘出不少,成都当时文风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喝茶习惯的流变也在茶具中反映出来。宋代盛行“斗茶”,要看谁打出的茶花更白、更不易散,谁家的茶就更好。为了看出茶花效果,黑瓷越来越受欢迎,广口茶杯则更容易用筅,于是黑瓷“茶盏”颇为流行。位于都江堰市金凤乡的金凤窑,在最为繁盛的南宋中晚期,便以生产黑釉瓷器为主。其瓷器因窑变和施釉厚薄的原因呈现黑色、黑褐色、酱褐色、酱绿色、酱红色等丰富的变化,能在一些器物上看到釉面的窑变纹。
茶道、花道、香道是古代士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单插花的瓷器就分了多种类型,明代的《瓶花谱》写道,“瓷器以各式古壶、胆瓶、尊觚、一枝瓶为书室中妙品。”而香炉则在用于祭祀、供奉的基础上,分化出了熏衣香炉等,这些都见证了古代雅趣成都的生活细节。
新闻推荐
在海外疫情持续不确定的当下,医药企业又成市场焦点,尤其时值定期报告披露季,相关上市公司业绩被重点聚焦。4月27日晚间,...
邛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邛崃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