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上与萤火虫打交道的人

四川农村日报 2021-05-12 02:03 大字

高叔先拍摄的萤火虫。 受访者供图

高叔先制作的萤火虫标本。 杜铠兵 摄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铠兵 实习生 钟欣然

在邛崃天台山,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虫王”——高叔先。此人常年昼伏夜出,行走于深山与黑夜之间。而之所以被人叫做“虫王”,是因他常年与这山上的一群小精灵——萤火虫打交道,于是,也有不少人称他为天台山的“牧萤人”。

近日,记者在邛崃市天台山景区见到了高叔先。

“现在来得不是时候,第一波观萤高峰期已经过了,加上今天是月圆之夜,月光太强,萤火虫不会活跃。”刚一见面,高叔先就向记者“泼了一盆冷水”。如何才能见到萤火虫?记者与高叔先一同走进天台山。

静默的夜行人

“我是常年上夜班的人。”高叔先自我调侃道,“和萤火虫一样,昼伏夜出也是我的习性。”

记者注意到,高叔先总是随身背着一个磨损严重的黑色腰包,并且总是鼓鼓的。打开一看,里面是头灯、手电、充电宝、小刀等户外用品,以及诸多个被他当做标本瓶的大大小小的药瓶,装满了收集到的不同品种的萤火虫标本。

“这是黄缘萤,边缘是黄色的;这个大一些的是扁萤,雌虫很大,性格比较凶残;这只是神木萤,是冬季萤火虫,数量很少;这是多点萤,发光的部位很多……”高叔先掏出这些珍藏的“宝贝”一一介绍起来。

天台山景区位于邛崃市西南端,丹霞地貌变化丰富,溪流瀑布散布其中。良好的自然条件让萤火虫在这里繁衍生息,并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现在,这里共生存有20余种萤火虫,被称为“亚洲最大的生态萤火虫观赏基地”。

“这里有一只!”当晚8点左右,记者很快发现一只发着冷绿色光芒的萤火虫。“这里还有一片!”在黑暗中,无数个晶莹的光点闪烁,在夜空中划出轻盈的轨迹。

记者注意到,高叔先进入萤火虫的“地盘”后沉默起来,头上的头灯也只是必要时才打开,然后马上关掉。“萤火虫是很敏感的,尤其对于光,我们尽量不要打扰它。”

像这样行走于夜里的山路,高叔先已经走了十余年。从2007年起,高叔先就一心投入了萤火虫的保护之中。对于起因,高叔先给记者的解释是:“一不小心就爱上了萤火虫。”

起初,天台山原本的萤火虫种群有限,高叔先就跑到各地去寻找新的萤火虫种类,小心地带回来培育。“那时我总是深夜骑着摩托车,到周边的区县去找萤火虫,一头扎进山沟沟里,等回家的时候,常常已是后半夜了。”为了跟踪一种新发现的不知名的萤火虫,有时候一跟就是一夜。

执着的“追光者”

“我认为光就是萤火虫的语言,不同的萤火虫发出的光有不同的光谱,也有不同的闪烁频率,就像我们人的声音一样。”高叔先说。

记者注意到,高叔先用来装“宝贝”的标本瓶,几乎都是大大小小的透明药瓶。而这些药瓶的来源,与他的父亲母亲分不开。

高叔先开一辆七座车,车上堆放着不少生活用品。不管去哪儿,副驾位长年被父亲占据,母亲也总是随行。高叔先的父亲瘫痪30年了,脑溢血发作多次,大部分时间处于失智状态。母亲身体好时还能独自照看父亲,如今她也是冠心病、骨质增生、颈腰椎病缠身,走路都困难。一切重担全都落在了高叔先的肩上。黑夜里,当高叔先一头扎进山沟里,父母就常在黑夜里看流萤飞舞,寂寞地等待。

“最开心的,就是能发现之前从未见过的萤火虫。”十余年过去了,高叔先对这片美丽的森林依然充满了热情和期待。从最初找来周边的萤火虫到现在,高叔先还自己摸索出种群杂交的技术。“准备十多个塑料盆和纱布网,把孵化出的幼虫喂养一个星期左右,确保没有什么问题了再放回到大自然中。”通过杂交培育、投放饵料等一系列人工干预,天台山的萤火虫数量和种群得到了显著提升。

“天台山的萤火虫一年有5次高峰期,4月中旬是第一波,‘五一’期间刚好是第二波。”高叔先告诉记者,“很多人以为萤火虫只有夏天才有,其实不是,比如最近一两年发现的神木萤,就可以在冬天发光。”说起萤火虫方面的新发现,高叔先十分自豪。

如今,在景区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萤火虫已经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无数观萤爱好者和游客前来欣赏这种美丽的“小精灵”。

“萤火虫的一生是光明而自由的一生,哪怕只能发光短短一两个星期。”手捧一只娇小的萤火虫,高叔先小心翼翼。

新闻推荐

我们的红色记忆川渝红色故事征集活动自古成都是重镇

我们的红色记忆——川渝红色故事征集活动□蒋蓝川藏公路是古代川藏线的现代升级,是川康公路和康藏公路的统称。川...

邛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邛崃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