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成都日报 2021-03-22 02:46 大字

上接05版

第二节协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聚焦提高区域创新策源能力,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高水平建设成渝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按照“一城多园”模式共建西部科学城,串联成渝地区主要科创载体;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集聚优势创新资源,共同争取和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创新平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协同,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围绕区域创新资源和科技服务共享,联合搭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协同组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联盟,共同设立成渝创投基金,共建成渝地区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建立健全科创政策协同共用机制。围绕共同提升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水平,共同打造“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承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协同建立成渝地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盟。

第三节共同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聚焦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提升先进要素集成能力,强化空港陆港水港功能联动,协同搭建运营组织平台,强化与通道沿线城市协作,提升南向开放水平。围绕共创中欧班列(成渝)优质品牌,推动集结点、代理、运输、仓储、信息等共享共用,强化多式联运衔接。围绕共同提升制度集成创新力,共同争取国家支持创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共建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协同争取扩大包括第五航权在内的国际航权开放,扩大铁路、港口、机场口岸对外开放。搭建多边交流平台,共促对外合作交流。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协作。

第四节携手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深入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方案,推动实施交通通信、户口迁移、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及住房保障六大便捷行动,推进公共服务政策协同,有效促进人口流动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携手建设包容和谐、美丽宜居、充满魅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推动生态环境标准统一、一张负面清单管两地,建设沱江、岷江流域生态带,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巴蜀特色消费集聚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第三篇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门户枢纽

积极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坚持对外开放和扩大内需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对畅通国民经济内循环和链接全球经济外循环的引领支撑作用,着力增强国际资源要素集聚与辐射能力、规则制度集成创新能力、信息资源汇聚运用能力,在更高层次上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筑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

第一章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

突出“四向拓展、全域开放”,以建强泛欧泛亚空港陆港“双枢纽”为依托,以构建空中丝绸之路和国际陆海联运“双走廊”为重点,加快形成“欧盟—成渝—日韩”“成渝—东盟”开放通道体系和“四向多廊”全球物流网络,构筑面向“一带一路”供应链核心节点和资源配置中心,做强门户的运筹、控制功能和枢纽的集疏、辐射功能,塑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第一节打造多向度战略大通道体系

构建通达全球、中转高效、功能完善的国际航线网络。加快推进“48+14+30”国际航空客货运战略大通道布局,形成通达48个全球重要航空枢纽城市及经济中心城市的国际精品商务航线,连接14个全球重要物流节点城市的国际全货机航线,辐射30个重要世界旅游目的地及入境游来源地的国际优质文旅航线,提高到全球商务城市、新兴市场和旅游目的地的航班密度,到2025年,国际(地区)航线达140条以上,实现至全球门户机场“天天有航班”。积极争取扩大国际航权开放,大力发展国际通程中转联运航线,重点培育欧洲与东亚、南亚、东盟、澳新间经成都中转的洲际航线,打造欧洲、非洲、中东到南亚、太平洋、大洋洲的中转首选地。

构建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陆海大通道格局。深化“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全面增强国际铁路港承载集疏功能和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西部陆海新通道主枢纽功能。突出南向,多径拓展东中西三大泛亚陆海贸易通道,串联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链接东南亚、南亚地区。强化西向,拓展泛欧泛亚陆上贸易通道,串联西北经济腹地,对接新亚欧大陆桥,链接欧洲及中亚、西亚地区。优化东向,全面提能东向经济循环通道,串联长三角、长江中游等地区,链接日本及美洲地区。畅通北向,串联关中平原城市群,对接京津冀及东北亚地区,衔接中蒙俄经济走廊。持续优化中欧班列“四向拓展”网络布局,常态化开行国际铁路班列和跨境公路班车,进一步拓展国际陆海通道覆盖范围。

第二节建设高效率枢纽体系

提升亚蓉欧航空枢纽。高标准建成天府国际机场,推动天府国际机场、双流国际机场“两场一体”协同运营和航线网络结构优化,大幅提升航空枢纽客货量级和货运能力。实施西部城市航线拓展专项行动,围绕市场需求,加快拓展西部腹地市场空白航点,加快构建干支衔接的航线网络,提升与西部地区地级城市的通达性,实现11个西部腹地市场空白航点拓展、5条新空中快线打造、7个省内机场航班频次加密,不断强化航空枢纽的区域覆盖与辐射能力。加快推进天府国际机场“动货、普货双铁进港”工程和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新面向全球的“中欧班列+国际客货机”陆空联运模式,开展航空中转集拼业务通关、空铁联程联运试点和空铁公运输体系一体化建设试点,打造全球一流的空铁公多式联运物流港,全面增强航空枢纽衔接转换和集疏运能力。推动双流机场协同鄂州机场打造西部航空货运枢纽,建设成渝世界级公务机FBO基地。大力吸引国际国内知名全货运基地航空和航空快递企业在蓉设立基地航空公司,积极培育货运基地航空公司,搭建航空综合服务平台,打造洲际航空中转枢纽和货运组织中心,全面提升航空枢纽组织运筹能力。

强化泛欧泛亚陆港枢纽。加快构建以成都国际铁路港为主、铁路货运场站为补充的铁路货运体系,增强铁路货运枢纽设施承载能力和运转效率,完善国际多式联运集疏系统,提升铁路货运场站及装卸、仓储、配载等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完善成都国际铁路港货运场站功能布局,持续增强国际铁路港枢纽集疏功能,推动城厢站新增国际集装箱功能区、集装箱中心站扩能改造、多式联运转换中心等功能性设施加快建设,完善国际班列境内外服务节点,增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主枢纽功能。推动国际铁路直达班列及铁海联运班列扩容增效,优化“铁海”“铁水”“铁公”联运模式,探索推动新津、邛崃、蒲江共建国际铁路物流集散枢纽,打造面向东盟、服务泛亚区域的国际贸易新通道。

完善国家高速公路枢纽。聚焦提升空港陆港“双枢纽”集疏运能力,加快建设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天邛高速,加快推进成渝、成绵、成南、成乐等既有高速扩容改造;协同推进成汶、天眉乐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强化空港陆港与周边区域的快速直连。到2025年,基本建成国家级高速公路枢纽和全国一流的公路联运港,形成覆盖全域、畅接全省、辐射中西部、通达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全市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500公里,全面融入国家“71118”高速公路网。

建设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升级扩容成都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网络,积极争取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系统布局一批区域性、行业性、科学性数据中心,打造“一带一路”重要信息通信节点、数据中心和国际信息港。加快下一代互联网、第五代移动通信网大规模部署和商用,推进公众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增强信息要素交互力。

第三节建强高能级开放平台体系

推进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对接和引领全球高标准规则,持续深化改革探索,突出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将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区域建设成为国家纵深开放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聚焦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推动产业“补链强链扩链”,着力打造具有成都特色的自贸试验区。围绕数字贸易、医药健康、航空经济等领域,争取更多国家事权下放,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自主权。积极参与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争取以成都东部新区为核心建设自贸试验区新片区。

增强国家级平台开放引擎功能。做强天府新区开放主引擎,着力打造新增长极和内陆经济开放高地。增强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主阵地功能,打造链接汇聚全球优质创新创业资源要素的国际化平台。强化临空临港经济区开放主枢纽功能,高标准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争取成都东部新区设立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增强成都经开区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建设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持续提能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夯实口岸平台开放支撑。完善口岸开放体系,推动天府国际机场口岸开放设立,建成天府国际机场口岸设施及综合性进境指定监管场地,提升双流机场冰鲜水产品、肉类等进境商品集散中心能级,优化提升口岸布局和功能、查验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和服务保障能力。积极申报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推动设立天府国际空港综合保税区,持续提升综合保税区发展水平。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机遇,坚持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重,优化泛欧泛亚市场布局,打造“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

增强国际合作园区窗口示范功能。着力提升中德、中法、中意、中韩、新川等国际合作园区共建层次,打造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样板。推动中国—欧洲中心能级提升,持续优化对欧交往中心建设,打造中国与欧洲开展投资贸易和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加快川桂国际产能合作产业园建设,增强国际资源要素链接能力。建立有利于要素流动和分工协作的专业化管理服务机制,全面提升产业承载力和国际影响力。

推进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建设。聚焦老龄化医疗和健康护理、城市建设、食品和农产品等领域合作,以推动中日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跨境资金流动便利、人员进出自由便利、运输来往自由便利、数据安全有序流动为目标,实施更深层次的对日开放试点政策,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对日开放合作制度成果,落地一批对日开放合作项目,积极打造中日地方合作示范。

第四节构建高效现代流通体系

集聚培育高能级流通主体。以提供集成、系统、一体的物流服务为导向,支持资源整合能力强、市场销售网络广、国际运营水平高的知名流通企业和进出口贸易企业在蓉设立总部基地和分拨中心;引育一批全球知名的国际物流综合服务商、全球供应链龙头企业,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世界级产业集群提供国际采购、全球配送、跨境分销等功能集成服务,形成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的现代供应链体系。构建“平台+科技”赋能体系,加强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中的推广应用,提升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依托数字化平台、信息化系统拓展等载体,打造智能仓储、智慧配送、自动化包装等场景应用,进一步提升流通效率。

建设便利化流通服务平台体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快建设跨境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和现代供应链科创中心,构建满足全球采购、全球配送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国际供应链枢纽,为企业提供从国内端至国际端、生产端至销售端的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综合服务;积极搭建高效、柔性、低成本的全球配送网络,做大做强泛亚和国内物流配送网络,为跨国分销企业的配送中心、零售卖场提供基于供应链全环节的定制化流通服务、专业化清关服务、多样化组配服务。加快建设西部“一带一路”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中欧班列(成都)国际供应链枢纽,推动商品货物便捷交易、高效流通。

第五节提升开放发展水平

集聚高能级国际机构和市场主体。积极争取国家批准在蓉增设更多外国领事机构,打造国别合作园区“国际会客厅”。按规定程序积极加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国际组织,吸引国际组织在蓉设立分支机构。建设天府中央法务区,聚力引进与区域产业发展关联性强、匹配度高的银行、保险、会计、法律、管理咨询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企业总部和各级分支机构。着力引进与成都产业发展相契合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新兴行业专业总部,吸引国际“隐形冠军”中小企业来蓉发展。建立投资中介服务“超市”,健全外资服务体系。

推进对外贸易创新提质。聚焦构建“欧洲—成都—RCEP成员国”经济廊道,大力发展以成都为中转枢纽的货物贸易和以成都为承载平台的转口贸易,增强泛欧泛亚国际门户枢纽地位。主动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资源性产品等进口,促进软件开发、动漫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出口,支持企业创立外贸品牌,实现对外贸易“优进优出”。深入推进中国(成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天府新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高新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深化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布局海外仓国际营销服务平台、境外经贸合作区。到2025年,服务贸易占进出口贸易比重达到30%。

推动“走出去”量质齐升。在“一带一路”建设引领下,紧跟国家经济外交战略,把握中欧投资协定、RCEP等战略机遇,推动成都产业加快“走出去”,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依托航空货运网络、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构建全球供应链网络,发展全球营运业务,努力在跨境贸易、产业投资、金融服务、数字平台、产权交易、全球采购等领域培育一批有全球资源运作能力的国际化企业,带动成都企业“走出去”。探索建立“一带一路”风险管理中心和商事互联网仲裁院,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涉外法律、金融、管理咨询等服务。

开展更加广泛务实的国际交流合作。聚焦增强国际对外交往中心功能,积极开展重大国际交流活动,主动承接国家主场外交和重大涉外会议,积极申办举办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层论坛对话、前沿品牌展会、国际赛事活动,打造国家级国际交往承载地。加强同港澳地区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帮助成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支持开展民间友好交流合作,培育民间对外交往组织,发挥华人华侨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各类群团组织开展对外交流活动,汇聚民间力量参与对外交往。

第六节联动重点区域协同开放

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联动开放。深化与泸州港、宜宾港、万州港等港口合作,构建铁水联运体系。强化与武汉、长沙等中游城市在产业协同、园区共建等方面的合作。突出与上海、杭州、南京等长三角城市在高端服务等方面的协作,承接高端产业转移。持续建设成都东向沿江铁路大通道,加密至长三角地区航班班次,形成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便捷交通联系,拓展与东北亚、美洲经贸合作领域。

加强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区域合作。加强与重庆在物流交易、跨国供应链、跨境电商等方面全面合作,探索与广西、贵州等省市建立西部陆海新通道自贸区合作机制。加强与钦州、东兴、瑞丽等沿海沿边城市的合作对接,促进通关一体化和便利化发展。以高端贸易、技术、金融为纽带,联动泛珠三角区域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建立中心—腹地关系,加快拓展南向国际市场。

加强与包昆城镇化轴带沿线区域合作。发挥包昆城镇化轴带中心城市作用,加强与西安、银川等城市在交通物流设施共建、产业互补配套、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协同带动包昆轴带北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加强与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等西北沿线主要城市的商贸物流合作,建设商贸物流节点,联动拓展西向国际市场,加快推动包昆城镇化轴带成为贯通南北、支撑西部的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主轴。

第二章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坚持高端化与大众化并重、快节奏与慢生活兼具,围绕居民消费品质化、多样化、服务化升级趋势,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打响“成都创造”“成都服务”“成都消费”“成都休闲”四大品牌,加快建设立足西部、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具有国际时尚魅力和天府文化特色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1000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第一节完善提升国际消费平台功能

建设高能级消费服务平台。深入实施传统消费和重点特色消费品供应链补链强链行动,加快建设覆盖消费供应链全过程和满足全球采购、全球配送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搭建高效、柔性、低成本的国际消费供应链体系。加快布局国际医疗、教育、文创、体育、旅游、会展等功能性中心,围绕艺术品、数字文化产品等领域打造一批高能级交易平台,建设中国国际消费品牌孵化基地。大力培育发展“博览会”“时尚周”“消费展”等国际产品和服务消费新平台,办好中国(四川)天府田园农博会等展会,持续提升西博会、糖酒会等老牌展会辐射力和影响力。

营造高品质消费空间载体。以业态创新、场景营造、品牌集聚、功能完善为重点,持续提升春熙路商圈品质和影响力,推动交子公园商圈、西部国际博览城商圈集聚国际国内高端消费资源,加快建设空港新城临空经济商圈和成都蓉北商圈。实施特色商业街区品质提升行动,大力推进宽窄巷子、文殊坊、望平坊、成都音乐坊、凤凰里水街等特色商业街区改造提升。加快发展城市功能性商业综合体和城市社区消费服务设施。依托锦城公园、锦江公园、一环路市井生活圈,营造多元消费场景,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和特色消费新载体。

第二节全面提升消费供给质量水平

汇聚高端消费供给主体。以构建“买全球、卖全球”网络体系为目标,积极培育与国际接轨的高端商品消费链和商业集群,加快引进具有全球视野和较强品牌运作能力的国际知名商业运营企业,鼓励企业和资本整合国际商业优质要素资源,形成一批国际型文创、商贸、旅游、体育、音乐、餐饮、汽车消费企业。积极引进首店、概念店、体验店、定制店、无人商店、会员制商店等高端新兴消费运营服务主体。支持传统消费企业向渠道平台商、集成服务商、供应链服务商、定制化服务商等转型。创新老字号品牌建设,推动蓉城老字号品牌在转型升级中焕发新活力。

培育优质新型消费产品。协同推进传统消费提档升级和新型消费发展壮大,推动购物、旅游、餐饮等传统消费创新植入特色文化元素,升级打造蓉城休闲、时尚购物、美食体验等世界级消费产品体系,巩固提升医美、口腔、康养等传统优势消费市场。积极发展夜间消费、周末消费、绿色消费、创意消费、“公园+”消费等特色消费,加快培育定制消费、智慧消费、数字消费、无接触式消费等新型消费。积极鼓励引导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健康发展,推动教育、医疗等服务线上线下交互融合,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商务合作示范基地。

打造多元特色消费场景。依托产业功能区、商业载体、旅游景点、文体场馆、邻里空间、公园绿道等载体,融合熊猫、三国、金沙等天府特色元素,规划建设精品主题公园、主题街区、主题体验购物馆。推动消费场景有机融入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市民生活,加快打造熊猫野趣度假、天府文化品鉴、地标商圈潮购、社区邻里生活、体育健康脉动、公园生态游憩、特色街区雅集、未来时光沉浸等消费场景,鼓励发展智慧门店、自助终端、智能机器人等社区商业消费新场景。

第三节营造绿色健康、开放包容的消费环境

推广运用国际先进管理理念与服务模式,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消费领域标准体系,推动消费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促进国际消费便利化。以审慎包容态度深化消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争取探索放宽消费市场特别是文化、信息等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不断提升消费政策的精准度和可及性,充分激发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活力。规范市场秩序,强化消费环境的源头治理,依法严厉打击消费市场违法行为。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探索建立特色旅游商品线下无理由退货制度、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和赔偿先付制度,构建多元参与的消费者权益保障和社会监督机制,创建放心舒心消费城市。

第三章合理扩大有效投资

充分发挥投资“补短板、调结构”的关键性作用,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眼长远发展和未来需要,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投资政策的精准性,加快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第一节进一步优化调整投资结构

统筹当前与长远、传统与新型、补短板与锻长板关系,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支持建设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围绕“两新一重”重点领域,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及交通、水利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聚焦增强“五中心一枢纽”核心功能,重点强化关系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功能性重大项目投资。聚焦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投资,强化产业功能区、高品质科创空间、创新生态链等重点领域投资,加大先进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推动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投资提速升级。聚焦“两区一城”等重点区域建设,以片区综合开发为重点,加快引进、开工一批高能级、牵引性、支撑性重大项目。

第二节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持续创新完善“项目清单+城市合伙人”机制,常态化公开发布回报机制明确、商业潜力大的优质项目,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两新一重”领域和公共卫生、仓储物流、应急储备等短板领域的建设。优化投资资金保障机制,推进多元化项目投融资模式,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加大融资力度,深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创新,拓宽低成本融资渠道。积极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盘活优质存量资产。充分发挥政府专项债、政府投资基金的带动作用,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和动力。更高质量利用外资,依法在更多领域允许外资控股或独资经营。

第三节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

深入推进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持续实施“项目长服务制”“首席服务制”,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要求加大对重大项目的资源匹配力度,更大力度破除民营企业在蓉投资兴业的显性和隐性壁垒,提升投资审批和落地效率。强化政府投资统筹管理,建立政府投资范围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完善政府投资范围评估调整机制。突出政府投资在补短板、惠民生、促引导方面的作用,加快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加强投资监督检查,建立信息对称、权责对等、运行规范、风险控制有力的投资监督检查体系,强化重点项目质量考评和政府投资项目效益评审,实现政府投资项目全程全面监管。

第四篇深化经济地理重塑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深化经济地理重塑,优化完善新型城镇体系,大力提升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增强基础设施综合承载力,加快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建设有序、城乡共兴共融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第一章深化经济地理重塑

强化底线约束,坚持“中心引领、轴带串联、组团支撑”的空间发展理念,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体制机制障碍,持续优化主体功能分区,建立完善主体功能明确、区块错位协同、要素高效流动的差异化发展体制机制,构建与城市战略、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功能布局和制度体系。

第一节构建“三区三线”国土空间管控体系

以生态安全格局为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优化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布局,强化空间刚性管控,确保各类空间占市域面积比例长期基本稳定。优先保护生态空间,按照国家关于生态控制区的相关要求进行管控,到2025年,生态空间内的镇村建设用地在现状基础上不增加。严格保护农业空间,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保护利用。集约布局城镇空间,确定城镇开发边界,严格管控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实现城镇集约高效发展。

第二节推动形成区域错位发展新格局

高起点建设“东进”区域。坚持“筑城兴业、品质聚人”,聚焦增强产业体系中的高端环节引领功能,加快现代产业和先进要素集聚,提升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围绕航空经济、智能制造、现代物流、未来医学等重点领域,加快打造临空产业、汽车产业、陆港产业、健康产业四大集群。强化空港新城、简州、淮州、简阳城区等重要组团辐射带动作用,激活龙泉山东侧现代产业发展带和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沿线区域发展潜力,推动形成拥江发展新格局,打造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基地,形成成渝相向发展的新兴极核,塑造蓝绿环绕、绿色智慧的未来之城。

高水平发展“南拓”区域。坚持“创新赋能、生态表达”,聚焦增强科技网络中的原始创新策源功能,充分发挥四川天府新区内陆开放门户和成都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突出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可持续发展样板打造,联动双流、新津、邛崃形成协同发展新格局。围绕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公园城市先行区,加快构建以成都新经济活力区为新经济发展动力源,以成都科学城、天府国际生物城为创新核心引擎,以数字经济带、开放经济带、总部经济带、绿色经济带为创新功能拓展区和创新技术转化区的“一源双核四带”生产力布局,加快建设全市综合性副中心,塑造疏密有致、智慧高效的创新之城。

高标准提升“西控”区域。坚持“提质增效、绿色成长”,聚焦增强生态系统中的涵养与价值实现功能,以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引领,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和生物经济创新发展。强化生物经济创新动力中心引领功能,联动成都医学城、天府中药城等重点区域,建设具备高端绿色成长基因的生物经济示范带。以农旅融合为重点,串联都江堰精华灌区、大邑安仁古镇、崇州“古镇金三角”(街子、元通、怀远古镇)、郫都战旗村等优质文旅资源,打造“大美田园”走廊;以农商融合为重点,串联龙门山湔江河谷、青城山、西岭雪山、鸡冠山等优质山水资源,打造“蜀山乡韵”走廊;以农工融合为重点,串联中国天府农博园、天府农创园、天府现代种业园、温江都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等优质农科资源,打造“天府农耕”走廊。统筹推动“大美田园”走廊、“蜀山乡韵”走廊、“天府农耕”走廊,形成多元特色的西部城乡融合示范大走廊,塑造充分彰显川西风貌的生态之城。

高质量改造“北改”区域。坚持“四向融通、立体链接”,聚焦增强开放格局中的核心枢纽支撑功能,以金青新大港区为龙头牵引,充分发挥国际铁路港、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作用,整体形成“一港多区”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围绕青白江欧洲产业城、龙泉驿汽车产业功能区、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等重点产业功能区,打造“1+8”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围绕成都国际商贸城功能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彭州濛阳、赵镇南部片区等重点商贸平台,构建“一区多点”国际现代商贸体系。着力建设成都都市圈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链接欧亚的陆港门户枢纽、产贸结合的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塑造生态廊道环绕、轨道交通赋能的开放之城。

高品质优化“中优”区域。坚持“业态迭代、利益平衡”,聚焦增强流量网络中的战略资源配置功能,以场景营造和片区开发为牵引,以优化城市形态、提高产业层次、提升城市品质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打造高能级高品质生活城区。以天府锦城“八街九坊十景”重点街区街坊、“两环八线十三片”街巷游线体系、一环路市井生活圈等示范工程为依托,系统打造具有蜀都味、国际范的城市生活新场景。推动凤凰山、华西坝、金融城、金沙光华、龙潭寺等城市南北纵轴和东西横轴线重点片区集聚高端产业和优质要素,全面提高经济承载力和生活宜居性,着力建设国家文创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与展示中心,塑造天府文化魅力充分彰显、历史与现代相得益彰的人文之城。

第三节完善功能区差异化发展体制机制

健全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协同发展长效机制,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供制度保障。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全面建立“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按照主体功能定位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调整结构,盘活存量,实现国土空间健康有序发展。构建“差异化用途管制—全域全要素监管”管理监督体制,制定针对性强、协调性好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管理、环境保护等政策配套体系。实行主体功能分区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制度,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绩效评价指标及政绩考评标准,逐步形成差异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组织协调,完善市级层面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实施机制,形成推进“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建设整体合力。下转07版

新闻推荐

锦江区司法局组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近日,锦江区司法局组织干部职工赴邛崃红军长征纪念馆,开展了“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活动。在红军长征纪念馆,大家...

邛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邛崃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