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 汉大赋的开创者 也是拓边功臣
人物名片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18年), 字长卿,汉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客游于梁。梁孝王死后,相如归蜀,得临邛(今成都邛崃市)富商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汉武帝读到其居梁时所作《子虚赋》,大为赞赏,因得召见,任为郎。曾拜中郎将奉使西南,后转任孝文园令,晚年免官闲居而卒。
司马相如是汉大赋的奠基者和蜀学的开创者, 被誉为“辞赋之宗”。其《子虚赋》《上林赋》《难蜀父老》等皆为传世名篇。 司马相如还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他奉使西南,解决社会治理和经济贸易等问题。
他写下了难以超越的《子虚赋》《上林赋》他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怀柔拓边,打通商贸大通道在最近公布的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中, 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毫无争议入选。
对于司马相如, 大多数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与卓文君“凤求凰”的浪漫爱情故事。但在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会长、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李大明看来,司马相如在文学和政治上的成就才真正令人仰望。“他是汉大赋的开创者,堪称‘辞赋之宗’;他还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是拓边功臣。”
他是辞赋之宗 被历代推崇
很多人都知道, 司马相如是写赋高手。《子虚赋》《上林赋》两篇大赋,笼括天地巨丽壮观,彰显大汉恢宏气象。洋洋数千字,蔚为壮观,难以超越。
李大明说, 司马相如曾家境殷实。汉景帝时,他花钱捐了一个武骑常侍的小官。 之后梁孝王刘武到京城, 身边形成了一个梁园文学群体, 吸引了司马相如前往投奔。 身为梁孝王宾客的这段时间, 司马相如创作了著名的《子虚赋》。遗憾的是,梁孝王死后,司马相如不得不回到成都。但因家道衰微,他的生活多有不堪。在这段时间,司马相如认识了临邛 (今成都邛崃市) 富商卓王孙之女卓文君, 上演了一出为爱私奔的千古爱情故事。
司马相如在辞赋上的杰出成就,也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司马相如创作《子虚赋》十年后,汉武帝读到了这篇文章, 大为赞赏。此时在宫中当“狗监”的蜀人杨得意向汉武帝举荐了司马相如。来到宫中,司马相如又专门创作《上林赋》一篇。到此,《子虚赋》《上林赋》两篇大赋,奠定了司马相如在汉赋史上的绝对地位。
李大明说, 大赋一般都在千言以上,手法铺张,词藻富丽。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上林赋》中,一边宣扬大汉的声威气魄, 一边又对帝王的过失和奢侈之风进行讽刺劝谏。
两赋既出,历代推崇。同为汉代大儒的扬雄只要作赋便想模仿司马相如, 并赞,“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也!” 司马迁著 《史记》写《司马相如列传》时,全文收录了他的三篇赋和四篇散文。 班固在《汉书》中称他为“辞宗”,鲁迅先生也感叹相如之赋“卓绝汉代”。
他是拓边功臣 和平略定西南夷
司马相如在汉赋上的卓绝成就, 一度掩盖了他在政治上的成就。李大明说,司马相如官职不高, 一度只是汉武帝身边的文人宾客。 但汉武帝要开发西南夷时,想到他是蜀郡人,便任他为中郎将出使西南夷。
西汉时期的西南夷, 主要指巴蜀以西、 以南的少数民族地区。 在纳入中央王朝统一管理以前, 这块地区有许多大小不等的部落和王国。 他们或耕或牧, 但文明进程较中原地区要滞后得多。
西汉早中期,因北方有匈奴的困扰,很长时间无力顾及西南边疆。汉武帝时期,帝国开拓经营西南夷,率先派出的中郎将唐蒙政策强硬,导致“巴蜀民大惊恐”。 司马相如主张采取怀柔政策,不致国家南北两边皆陷入战争拖累,深得汉武帝认可。
在此背景下, 司马相如临危受命, 以朝廷特使身份回到蜀地。他用口辞、礼物、货品、商贸及赋文(《喻巴蜀檄》《难蜀父老》)作“武器”,就让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邛、笮、冉、陇和斯榆的君长成为汉朝臣子。 他们拆除了关隘,使边关扩大,开通零关道,“桥孙水 (在今安宁河架桥),直通邛、笮(今西昌一带)”,打通了一条通往西南夷的交通大动脉。
李大明说,零关道是所谓“南方丝绸之路”的西线,大致由成都经今邛崃、雅安、芦山、汉源、西昌至大理,与“南方丝绸之路”东线(即古称的“五尺道”)交会,成为可通达缅甸、印度、阿富汗等国甚至欧洲的商贸文化交流通道。曾经,古蜀的“蜀布”“邛杖”便是通过这条道路通往南亚的。
司马相如用了什么智谋略定西南夷,如今已不得而知。但汉武帝对司马相如的表现相当满意。《史记》记载,“还报天子,天子大说(悦)。”
在李大明看来,司马相如成就不止这两点。“他还是历史学家,最早的《蜀王本纪》就出自他的手笔。 此外, 司马相如还兼通儒、 道学说, 是汉代蜀学的开创者。正如他在《难蜀父老》一文中所言, 他的一生也是 ‘有非常之功’,乃‘非常之人’。”
寻迹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是成都人还是蓬安人?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 然而《周地图记》及《太平御览》等史书又记载,今蓬安之地曾有“相如县”。司马相如究竟是哪里人?
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会长、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李大明表示, 司马相如应当是生于蓬安或籍贯蓬安, 而成长之地在蜀郡成都。
李大明说, 司马相如是成都人的说法, 源自司马相如的《自叙》之作,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援用了这种说法。司马相如将自己的成长地作为籍贯,这在汉代法律上是可行的,也为历代史家所接受。
但司马相如的出生地,却可能在蓬安。
李大明说, 南朝梁武帝在与北方政权对峙的局面下,为彰显其维护华夏文化正统地位的意图,于天监六年(公元507年) 在今四川省蓬安县境设置了相如县。其后,相如县的建制被隋、唐、五代、宋、元等朝代沿用。到明初洪武四年(1371年),相如县才被并入新设立的蓬州。
在《隋书》、新旧《唐书》以及《宋史》《元史》等中不仅有关于相如县的记载, 还记载了该地与司马相如有关的遗迹,如长卿祠、相如故宅、琴台、练剑台、洗墨池等。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推测, 司马相如说自己是成都人,皆因“但记自少及长,立身行事而已”,故自言“蜀郡成都人”,而“祖先所出,则蔑尔无闻”了。
不管司马相如出生在哪里, 成都和蓬安都只有司马相如的纪念地, 没有和他相关的任何遗存。李大明说,相传司马相如的老家在今成都市琴台路; 相传司马相如赴长安求取功名时,在今成都驷马桥立誓,“大丈夫不乘驷马车,不复过此桥”。在蓬安,长卿祠、相如故宅、 洗墨池等也皆为后世为纪念司马相如而修建。
(本版文字据6月15日《四川日报》,记者吴晓铃。本版图片由蓬安记者站刘永红摄)
新闻推荐
季先(邛崃市)远离故土,突然一天发现中学同学在微信上发视频,五月的川西,在栽秧子呢。是我熟悉的川西坝子的样子,四面青山,坝子上...
邛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邛崃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