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艺双馨的“戏圣”康子林

四川农村日报 2020-05-15 06:12 大字

□高仁斌

近日,成都悦来茶馆拆除重建,将和锦江剧场、成都川剧艺术博物馆一起打造成都川剧艺术中心一事,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悦来茶馆是川剧重地,而川剧产生于四川,流行于川、黔、滇、藏等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戏曲艺术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创造和加工,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广阔面貌,创造出各具风格的舞台艺术形象,为群众喜闻乐见,其影响遍及全国。

在四川近代川剧发展史上,康子林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是清末民初以来著名的川剧表演艺术家,一生塑造了100多个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他在艺术上造诣精深,在品德上令人敬仰,享有“戏圣”的美称。

早在殷周时期,四川地区的巴人即以歌舞著名。秦汉之交,四川賨人又以“巴渝舞”大显身手。从汉魏到隋唐,又出现各种歌舞说唱,川剧于是渐具雏形。到了宋元时期,川剧便开始兴盛发展起来。

川剧包括昆、高、胡、弹、灯五个部分,各个部分产生形成的时间前后不一,因此,很难简单划定川剧产生的确切时间。五个部分,就如五条河流,最后汇聚成川剧这条“戏剧之河”。川剧艺术趋于成熟的时期,正是清王朝统治江河日下的咸丰、同治、光绪年间。

康子林(又作芷林、紫麟),原名康学清,清同治九年(1870年)农历二月二十二日,出生于四川邛崃固驿镇康石桥。康子林排行老二,又称“康二蛮”。其父康登照,开栈房为生,后因生意萧条移居成都四圣祠街。子林8岁丧父,随兄大蛮入“老庆华班”学艺,初拜名旦彭元子为师,后从何心田、傅莱生学文武小生。

康子林12岁登台演出,17岁便蜚声剧坛,成为川西坝的名角。长乐、春林、晏乐、翠华诸戏班,竞相约请。

康子林一身是艺。他的嗓音清脆,行腔自如,刚柔相济,娓娓动听。至于表演上的基本功和武功,更是人人称好。以他的尖子功为例,无论是踢“正尖子”,还是“偏尖子”,都能意到功到。甚至,在民间流传有“曹黑蛮的天旋子地旋子,当不得康二蛮的一尖子”之说。此外,他的翎子功和把子功(又叫“出手”)也是众口称绝,每一个动作都能做到丝丝入扣,令观众流连忘返。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川剧变脸相传也是康子林首创的。“变化身”这个动作原来只有《归正楼》才有,是由剧中的武生遮掩容貌,带上事先准备好的纸脸壳,然后一亮相,扯去壳子开唱,这是“化身”的雏形。康子林对这些技巧进行认真研究,把纸剪成脸谱,画上色彩,在脸上贴了三层,用绳结好头绪。演出时,利用舞台动作,用扇子一遮,不用“粉火”,一个动作一张脸,生动别致。脸谱一般为 3 张,故称“三变化身”。后来康子林又加以发展,由三变化至五变化、九变化,甚至几十变化,这对于丰富舞台人物形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四川劝业道周孝怀在川开新政,提倡实业,改良戏曲,对伶工在技艺、文化和品德等方面进行考核。他邀请行政长官和名人学者到悦来茶馆看戏,茶桌上有剧本供核对,两旁巡警执勤维持秩序,若演员字句全无遗漏,词义全无讹误,表演全无淫秽,动作全无恶习,无凶杀恐怖者可评为优,反之为劣。获优者除在戏院张榜公布外,头名还颁发银质奖章。评议为劣者,令巡警当场打手板以示惩戒。康子林与太洪班台柱李甲生一起,并列头名,获大银质奖章。一时间,包银陡涨。当时,大米一元一斗(折合15公斤),猪肉两角一斤。而康子林每次挂牌,票价高达一元五角,观众仍然趋之若鹜。

1911年(辛亥年)秋,四川人民掀起的保路风潮日益高涨。川督赵尔丰在成都制造大屠杀惨案,造成百业凋零,文化娱乐事业也被迫停止,各戏班演员生活陷入困境。为了挽救川剧,由康子林同杨素兰、李甲生、唐广体、唐德彝等人发起,汇集了涌入城市的“长乐”、“燕乐”(一作晏乐)、“怡乐”、“翠华”、“彩华”、“桂春”等七家班社和已解体的原昆曲“舒怡班”的部分演员,联合组成了第一个由艺人当家作主的著名川剧班社“三庆会”。康子林在会中被推为副会长,并在会长杨素兰病故后升任会长。这个艺术团体在康子林等人的主持下,从制度和艺术上采取了一系列改良措施,成为当时影响全国的著名戏曲团体,对于推动四川近代川剧发展具有划时代的作用。

在制度上,三庆会废除了名角的包银制,首创固定的分账制。凡加入三庆会的师生,实行有戏大家唱、有饭大家吃的宗旨,不论名演员、龙套或场面音 乐 人 员 ,一 律 按 成 分账。每逢演出淡季,名演员自动减薪,保证“下四角”(龙套、马衣、彩女、朝臣)的最低生活。据记载,康子林“自俸亦甚薄,清末每日仅支 500 文,民国以后,经多人婉劝,乃加至1200文。然彼一生顾及团体,必大家有钱,彼乃有钱,大家无钱,彼亦不用”。

在艺术上,三庆会初步建立了剧场的排练制度,反对“台上会”(事先不排练,上台临时凑合)的做法,并要求在剧目选择、音乐等方面都有所改进和创新。同时,建立了平堂科社和研精社作为附设机构,前者招收会内子弟授艺,专事培养青年演员,后者致力于唱腔表演艺术的研究与革新,以老艺人为骨干,也包括一些热爱川剧的社会人士。此外,更加注重艺人与文人的密切配合。比如著名川剧作家黄吉安所写的剧本,几乎全部赠送给了三庆会,有的剧目如《柴市节》等,一直是该社的“窝子戏”。

此外,康子林还在三庆会倡导“三德”,以革除旧戏班的积习。即:口德,不讲污言秽语;品德,尊师爱徒、主角与配角一律平等、不私自接受外界重金诱聘;戏德,演出严肃认真,不耍噱头。从三庆会的创立、制度建设、人才培养到演出实绩,康子林“功盖三庆会”。陈独秀曾这样评价过戏曲:“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康子林之所以被尊为“戏圣”,其原因“尚不在艺,而尤在其操行”。

1929 年冬,国民革命军二十三军的军需处长冯石竹在重庆大玩班社,欲以500元大洋的包银将康子林“挖”到重庆献艺。康不为私利所惑,拒不同意个人前往,最终达成三庆会全班人马赴渝演出的协议。谁知到渝演出合同期满后,冯老板见三庆会十分叫座,有利可图,竟不顾台柱子康子林年老体弱,早已染病在身,坚持要康继续演出《八阵图》《三变化身》等武功繁重的戏,迫使康子林勉力为之。下台后,康子林一病不起。

1930 年 6 月 24 日,一代名伶康子林命陨山城。时任省参议长蒲殿俊送的挽联“功盖三庆会,名成八阵图”,概括了康子林的一生。当时,最有影响的《蜀伶》杂志发表评论说:“子林艺术无限矣。以其操守言,求之士林,亦不多见,而竟见诸梨园。称之剧圣殆非过誉。子林之死,非独伶界一大损失,亦抑人类一大损失也!”

新闻推荐

推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邛崃市“竹上·花楸”项目7月试营业

前日,记者从邛崃市获悉,作为平乐—夹关—天台山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片区重点建设项目,“竹上·花楸”项目主体建筑已经竣工,正在...

邛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邛崃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