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里的“战疫”往事
新冠肺炎疫情,让大家对传染性疾病更为重视。生活在当下的四川人,在新世纪短短的20年里,就经历了新冠和非典两次较大疫情,心里难免有些忐忑,难道最近这些年,病毒盯上我们了?
其实并非如此,仅以四川为例,根据学者沈卫志的研究,四川有记载的疫情最早见于晋代,相关文献上记录:晋武帝太康初年,旌(德)阳大疫,死者十七八。也就是公元280年左右,在德阳爆发的一次疫情,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七八十!从晋代到清代,四川各地方志上关于瘟疫的记载不断。如今,我们已经消灭了霍乱、天花等在历史上多次造成四川人口损失的疫病,但对于新的疫情,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
四川盆地有平原、河谷、丘陵、山区和高寒山区,温度、湿度差异极大,容易滋生多种致病微生物。疫病在四川流行,绵亘古今。
今天德阳这个名字的来历,传说就跟古代的疫情阻击有关。德阳旧县志记载,西晋任旌阳县令的许逊,因救济贫困,画符水祛除瘟疫,因其有德于民,朝廷诏改旌阳为德阳。这个故事,没有史书记载而被当做传说流传,但可见古代四川人对阻击疫情英雄的期盼。
古代的人口流动不强,若非有大的战乱导致人口流动,一般瘟疫影响范围都在一县或几县以内,因此,一般官方的史书都不记载。但到了明清,尤其是清代,一次疫情影响的县府猛然变多。以记载较详细的清末四川为例,1892年的春夏,四川发生霍乱疫情,流行于成都、崇庆、大邑、邛崃、蒲江、双流、温江等20多个府、县。
当时,在5月到9月期间,成都城内因霍乱而死者上万人,邛崃、蒲江、大邑也死亡惨重,用那时的记载来说,就是“致路断行人”。
当时在成都行医的苟觉卿曾有回忆,清末四川人把霍乱称为“麻脚瘟”,他怀疑这次疫情爆发与当时的“打李子”习俗有关。
这个习俗可以说是当时一个城市的狂欢节了,大家在一个地方互相以李子对掷,传说吃到这种打来的李子,能生男娃娃,所以参加者往往上万。在1892年的这次“打李子”后,开始有人上吐下泻,突然昏倒,很快死亡。
清末成都市区的人口最多也就30万人的样子,一次疫情造成的人口损失上万,对这个城市而言可谓损失惨重。这也是因为在清代,四川各地对疫病没有像水旱或其他自然灾害那样,在救助上有严密的制度规定,很少对疫病救疗提供法律依据和实际指导;对传染病救助和治疗也仅限临时性举措,很少有日常措施。一些地方政府在面对疫情时,束手无策,无所作为,甚至盲目做出对疫情防控徒劳无功的迷信活动。1892年霍乱流行期间,官府竟然张贴告示,命令群众焚烧纸船,“送瘟神”;大邑县还设坛作祭,希望以此“阻止”瘟疫传播。
到了民国时期,灾害战乱不断,人口的流动猛增,但城市卫生条件极差,加上市民现代卫生常识的缺乏,霍乱、鼠疫、天花、伤寒等传染病种都曾在成都爆发和流行。
根据档案记载,霍乱在民国期间每年都有发生,比较严重的就有三次。1920年的霍乱,死亡1751人;1939年的霍乱,死亡2337人。而1945年的霍乱最为严重,当时的新闻报道说:“四川省卫生处长陈志潜语记者:成都市每年均发生霍乱,惟今年最为猖獗。”仅官方公布的数据,6月1日到7月20日,全市就死亡了663人。 而到了当年8月,大雨导致水漫街道,仅8月14日,“病倒者五百余人”。官方统计这次疫情导致2000余人死亡,但据当时的市卫所第二任所长王季槐回忆,“当时收治霍乱病人的医院很少,由于经费无着,急救药品及器械供不应求,消毒工作跟不上……市立医院内遍地睡的都是霍乱病人,医务人员极少,病人死了,医护人员都无法知道。”
著名作家流沙河的外祖父就死于这场霍乱,他在作品中这样写道:“他染霍乱,发病不到七十二小时就谢世了。已经上吐下泻,才抬他到平安桥法国医院去,院里不但病床住满,过道都躺满了,大门外都躺着,皆是霍乱。”
与清代相比,民国时期,四川各级政府对传染病的防治虽不甚得力,但也开始制定了一些防治措施和方法:比如成立专门的防治机构,如省传染病院、边区防疫医疗队;发放并强迫注射疫苗(如种牛痘),隔离治疗;改进公共卫生设施,如建公厕;对饮用水源进行消毒,如井水、河水、塘水等等。
从科学防疫的角度来看,这些方向都是正确的,但为何疫情并没有防控住呢?归根到底,还是做不做得到的问题。比如1920年的疫情,政府拨银数千元,动员警察、医院和慈善机构等积极参与救治,成立了防疫研究会,建立了防疫队,在疫情防控方面产生了一定效果。但随后又因为财政困难,防疫费从数千减到数百,最后连数百元也拿不出来,不得不停办了事。还有1939年的霍乱疫情,波及四川50余县,当时的四川省卫生实验处在成都租赁民房,成立所谓“隔离医院”,从8月3日到9月17日结束,历时40余天,总共才收容了89人,就匆匆宣布全部工作已告完成。而向各市、县发放的疫苗仅4865瓶,对疫情防控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建立起卫生防疫机构,对传染病采取了可行的防治措施,并重视疫情的统计,建立了各地的疫情报告制度。
在四川省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仅花了三年的时间,鼠疫、霍乱就在省内绝迹。而历史上在四川多次流行的天花,由于加强了宣传教育,普遍开展了种痘工作,1960年也在四川被完全消灭。
文/肖飞
四川省档案馆 何波 米晓燕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曾昌文)昨(18)日,记者从邛崃市检察院获悉,防疫期间,该院依托远程会议、远程提讯、远程庭审信息化建设优势,为公安...
邛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邛崃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