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起来 乡村振兴的九寨样板
郭元乡抹地河村荷叶坡,易地搬迁项目郭元乡青龙村旅游示范村项目,柴门关毛文涛进行入户走访
开/栏/语
2012年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先后将对口支援阿坝州、甘孜州19个深度贫困县的任务赋予成都。八年来,成都市深入贯彻中央治藏方略和省委战略决策部署,紧紧围绕藏区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发挥“主干”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把援藏责任扛在肩上,把援藏任务抓在手上,精准聚焦2020年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全面拓宽与省内藏区的多边合作和区域联动,走出了一条要素跨区域流动、资源跨区域优化的协同发展新路子,在助推四川藏区科学发展、脱贫攻坚、长治久安等方面发挥了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作用,为服务四川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贡献“成都力量”。
为了援助藏区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为了藏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5895人次援藏干部和专业人才离开家人和熟悉的工作环境,满怀真情帮扶藏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2019年9月,成都各媒体记者兵分两路,走进九寨沟、松潘、黑水、理塘、康定、丹巴6县,深入藏区村寨,记录援藏工作的点滴,倾听成都援藏人在藏区无私奉献的故事。
即日起,本报推出“践行走转改 援藏一线特别报道”,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记录成都援藏带给雪域高原的改变。
说起九寨沟,绝大部分的人都会想起五彩的海子、雪山和彩林。不到9万常住人口的九寨沟县,在“8·8”地震前,每年要涌入近700万游客。但你可能想不到,九寨沟县还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
2018年10月,邛崃市第五批援藏工作队接过接力棒,开展新一轮的援藏工作,助力脱贫攻坚。立足邛、九两地富集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在聚焦抗震救灾、深化支援合作的基础上,助力产业发展,增添内生动力。今年4月,九寨沟县顺利高质量脱贫摘帽。
■灾后重建
易地搬迁留足发展旅游余地
站在九寨沟县郭元乡抹地河村荷叶坡,130多套在建房屋正顺势而起,今年年底前,所有随迁村民也将搬进新家。而贫困户,已经在2017年年底全部住进了新房。这是双河镇团结村、松柏村二组“异镇”安置地点,整合了邛崃市对口帮扶资金800万,将两个村157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4户,从冷水山、黄土岭的半高山上,搬到了紧邻省道的荷叶坡。
“以前想坐车回家,包车80元,现在,5块钱就能进城了。”今年50岁的色秀塔一家6口人,2017年年底就住进了97平方米的平房,买了新沙发、新音箱,安装了无线网。告别土木结构的老房子,孩子们不用踩着泥巴走上三四个小时去上学,老人生病不再需要年轻人打火把用滑竿往下抬,重要的是,夏天不担心塌方泥石流,冬天不怕下雪结冰。“(在山下)消息灵通,哪里有活儿干,我们去做一天,就能挣200元。”色秀塔说。
值得注意的是,和色秀塔家一样的贫困户安置建房,虽然现在都只有一层,但都留有往上加盖的基础,以后也能和其他随迁户一样,开起农家乐、民宿。“贫困户现在只有经济实力盖一层,解决了居住的问题,下一步,这里还将打造白马藏寨,发展乡村旅游,全面实现稳定脱贫。”邛崃市第五批援藏干部人才工作队副领队贺金林介绍说。
■结对帮扶
挖掘本地资源打造旅游项目
九寨沟县往北的郭元乡青龙村,与甘肃相邻,一块雍正年间的“秦蜀交界”石刻下的古柴门关栈道,曾是四川通过松潘卫到陕甘地区的最后一道关隘,因此郭元乡青龙村,又有秦川蜀道第一村之名。
以三国文化、边关文化、军事文化为主题,利用自然和文化资源,打造青龙村乡村旅游示范项目,重点是,这是第一次采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形式,降低了村民个体发展风险,实现整村推进传统村落打造的顺利进行,改善青龙村村民生产居住环境,弥补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足。
郭元乡副乡长杨洋介绍说,2019年1月至9月,旧貌换新颜的“柴门关”正式开门营业,累计旅游收入30万元,乡村游、近郊游,成为九寨沟县城居民的新热词,也成为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旅游发展可持续。除了土地流转收入,贫困户还有了农产品销售、集体经济分红、务工收入等多种增收渠道,稳定、可靠。
邛崃、九寨沟都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两地在旅游文化打造上积累着优秀经验。位于九寨沟县勿角乡境内的甲勿海景区海拔2100-2588米,湖面面积近400亩,天蓝水清、彩林秀美,是“九寨沟外的九寨”。为更好地推动甲勿海景区打造,天台山镇与勿角乡结对帮扶,加大合作交流。9月27日,“藏在深山”的甲勿海景区与九寨沟景区同步开放。
人物故事
她瞒着父母到藏区去
“去看看,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9月,毛文涛在九寨沟县陵江乡羌活村驻村10个月了。援藏以来,她只回家过3次。和她刚来时带了满满当当3口袋行李一样,面对驻村工作,毛文涛做足了准备。哪怕看到宿舍里只有一张办公桌、单人床,没有厕所、没有水,就着折了折的衣服当枕头,就睡了第一晚,毛文涛的心里,也从来没有过退缩二字。
“秀英姐,‘胖子’手术顺利,过两天就回来了。”9月18日,毛文涛熟门熟路地走进王秀英的家,因为先天残疾,王秀英只能依靠轮椅行动,而“胖子”,是她有轻微智力障碍的弟弟,前段时间,弟弟双眼检查出白内障,已经影响到视力和生活。见到毛文涛来了,秀英姐脸上出现了笑容,把毛文涛请到火塘边。“你吃饭了没,天冷了哦。”
一个独生女,连朋友都没耍,离开家去那么远的地方干啥?瞒着父母报名的毛文涛直到临出发前3天才“通知”父母,气得他们一晚上没和毛文涛说话。援藏前,四川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毕业的毛文涛在邛崃市党校办公室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和文字资料打交道。“去看看,能为他们做点什么。”毛文涛说。
羌活,是一种中药材,以药材为名的羌活村,村民正是靠着采摘村前村后的大山里的野生中药材为生。陵江乡羌活村有2个村组,面积约51平方公里,72户共238人,是真正的“地广人稀”。就拿走访来说,如果要把2个组走遍需要多久?毛文涛说,这说不准,如果一户村民反映的问题比较多,或者村民有情绪要倾诉,说几个小时都有可能。“走过最久的一次,是从早上一直走到了晚上10点。”
驻村工作琐碎,进村入户宣讲政策、了解群众困难和诉求,发展集体经济,基本是每天的必修课,制度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扶贫资料 ,用村民的话说,忙得上厕所都是跑着去的。性格直爽的毛文涛很快就和村民们打成了一片,特别是老年人,总能被她逗得乐呵呵的。
记者手记
玉瓦乡中心卫生院,来自邛崃市中医院的乔文波、赵明东和曹立虎,一人带了三个“徒弟”,这个在海拔2500米左右、曾经连基础中药材都不齐备的医院有了完整的中医科,几位年轻的医生护士也学会了中医理疗基本手法。正在做治疗的村民告诉记者,有了中医医生,自己终于不用再忍受风湿关节疼痛。
“患者出去不方便,我们就走进来。”在落实就医、就学、养老等惠民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上,出实招谋实效,体现民生热度。这是采访中,记者看到的邛崃援藏工作方方面面的一个缩影,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是每个援藏工作队队员心里的标尺,解决就医难、求学难、行路难,切切实实地让群众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援藏工作成效看得见。
成都传媒集团特别报道组记者 于遵素 胡科 摄影记者 陶轲
新闻推荐
田里劳作的村民转头就能看见摄影作品。本文图片由天府红谷摄影节组委会提供挂上墙的照片引来围观。扫描二维码看精彩...
邛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邛崃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