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邛崃人胡安 是司马相如的老师
陈胡公罗乐绘图
胡母敬《博学篇》。
先秦时期,胡姓人主要在黄河以南、淮河和汉水流域活动。到汉朝时,胡姓人开始迁入四川、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湖北等地。其中,迁到甘肃的一族,在后汉时成为一大望族,逐渐形成安定郡望,成为后世各地胡姓的主要来源。
早在黄帝时期,就有一个叫胡曹的人被记在史册。胡曹是黄帝的重臣之一,《吕氏春秋·勿躬》中记载:“胡曹作衣。”把胡曹与祝融、伯益、夷羿、高元等列为辅佐圣人治天下的上古名臣之一。胡曹不仅发明了制作衣服,还发明了帽子。关于胡曹的后裔是否以胡为姓,史料没有更多记载,也无法考证。
壹
西汉胡母生
《春秋》公羊学派宗师
我们在讲胡姓的来源时,说到复姓胡毋(wú)、胡非、胡掖简化为胡姓的情况。
胡毋(母)姓的来源,出自齐国,源自陈国首任国君妫满,即陈胡公。
周惠王5年(公元前672),陈国公子陈完携家带眷投奔齐国避祸,改姓为当时同音的田姓。
周安王16年(公元前386),田氏家族的田和自立为齐国国君,周安王册命他为齐侯,是为田氏代齐。
周慎靓王元年(公元前320),齐宣王田辟疆即位,封他的弟弟田婴于毋仰(今山东东平县)。
田婴后来成为齐国相国,根据“远本胡公,近取母邑”的原则,立姓胡毋,他的后裔子孙中有的以胡毋为姓,后因毋与母字写法太相近,又讹写为胡母。
胡母姓早期主要居住在发源地山东一带,后来逐渐向西扩展,唐朝以前在宁夏形成望族,以怀远郡(郡治怀远县,即今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掌政乡洼路村一带)为郡望,明清后在甘肃、宁夏、河北、山东等地有稀少分布。
胡母姓也出了一些名人,如胡母敬、胡母生、胡母班、胡母辅之等。
胡母敬是秦朝人,著名书法家,最初是栎阳县(今陕西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境内)的狱吏,后来担任太史令。
胡母敬“博识古今文字”,在秦始皇统一规范文字的过程中,李斯将小篆形体的开体与写法制定后,为推广到全国,李斯、赵高、胡母敬等人以小篆编写书籍。
胡母敬写了七章《博学篇》,采用《史籀篇》(大篆作品,启蒙读物)中文字,结构略有不同,后世称为秦篆,即小篆,对创造小篆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胡母生,字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人,西汉著名儒家学者,经学家、《春秋》公羊学派代表人物、宗师。
公羊学派始自战国时的齐人公羊高,公羊学派对《春秋》的研究,最初只是口说流传,胡母生和老师公羊寿用隶书“著于竹帛”,才使《公羊春秋》成书。
汉景帝时,胡母生和董仲舒被招为博士,二人一起发扬《公羊春秋》学说,董仲舒曾经著书称赞他的品德。
以董仲舒、胡母生为代表的学者,将儒学理论改造成符合大一统需要的新儒学,得到汉武帝的欣赏,获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术统治地位。
胡毋生年老时,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弟子众多,出了一大批有名的学者,汉武帝时的大丞相公孙弘就是他的弟子。
《公羊春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鸦片战争前后重新复兴,风靡一时,成为近代维新运动的思想武器,是19世纪、20世纪之交时中国思想界接受西方进化论的思想基础。
贰
东汉胡母班
被妹夫王匡杀死在狱中
胡母班,字季皮(一作季友),今山东泰安市人,东汉末年大臣。
胡母班年轻时与度尚、张邈、王考、刘儒、秦周、蕃响、王章被称为“八厨”,“厨”的意思是用财物救济他人,即乐善好施、仗义疏财。
汉灵帝熹平末年,胡母班出任侍御史;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胡母班升任执金吾(率禁兵保卫京城和宫城的官职,位同九卿,类似于现在的中央卫戍部队司令)。
胡母班是当时的地方军阀、河内郡太守王匡的妹夫。
关东军联合讨董卓时,董卓派胡母班与大鸿胪韩融、少府阴循、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瑰等,一起去劝说解散关东联盟军。
袁绍叫王匡把胡母班抓起来,准备杀掉胡母班以振军威。
胡母班给王匡写了一封信,痛斥王匡的行径比董卓还要残暴,并告诫王匡说,两个女儿在他死后,不要为他收尸。
王匡看后,抱着胡母班的两个女儿痛哭,但最终还是把胡母班杀死在狱中。
胡母辅之,字彦国,胡母班的玄孙,从小有名气,生性嗜好饮酒,任情放纵不拘小节,与当时的名士王澄、王敦、庾敳(ái)号称“四友”。
王澄曾经夸奖他说,胡母辅之这个人啊,口才好得很,是当之无愧的青年领袖。朝廷征召胡母辅之去做官,他不去。魏晋时的名士,大都是这个脾气。不过,胡母辅之最终还是被贫穷打败,向朝廷申请代理今安徽繁昌县的县令,节制饮酒,自加勉励,很能干。后来,胡母辅之迁任尚书郎,因参与讨伐齐王司马冏有功,赐爵阴平男。
在建武将军、乐安郡太守任上,他又开始好酒,昼夜酣饮,不理事务。
东海王司马越听到他的高名,召引他为从事中郎,又补为振威将军、陈留郡太守。
叛军王弥经过陈留郡时,胡母辅之因没有讨伐,坐罪免官。
司马越死后,胡母辅之避乱渡过长江,被晋元帝司马睿任命为安东将军谘议祭酒,迁任扬武将军、湘州刺史、假节。
东晋政权偏安江东,古时称东吴地区为江东或江左,一时名士汇集,胡母辅之与谢鲲、毕卓、王尼、阮放、羊曼、桓彝、阮孚等人常在一起,轮流坐庄,饮酒放诞,高谈阔论,张扬个性,时人称为“江左八达”。
胡母辅之到湘州上任后不久就去世了,终年49岁。
胡母辅之的儿子胡毋谦之,字子光,虽然才学不如父亲,但个性张扬放纵超过了老爹。
胡毋谦之也好酒,喝得酣醉时,常常直接呼叫父亲的名字,胡毋辅之也不介意。
狂放的胡毋谦之,不到30岁就死了。
叁
胡非子论“勇”
彰显墨家思想和主张
胡非姓也是源自陈胡公妫满。
在妫满的后裔中,出了一个公子非,他以妫满的谥号“胡公”和自己的名“非”,创立了胡非姓。
战国时,墨子有个弟子叫胡非子,有作品《胡非子》存世,以记述形式写成,估计是胡非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所著。
关于胡非子,还有一个故事,彰显了墨家的思想和主张。
胡非子设课收徒,批评当时社会上那种无原则的打斗行为。
楚国有个喜欢争强好胜的人,叫屈将子,听说胡非子的主张后,劫持了胡非子。屈将子对胡非子说:“听说你不喜欢打斗,但我又喜欢‘勇’。现在,你给我说说,说得有理,就放了你,说得不好,你就得死。”
胡非子不慌不忙地说:“勇,有五等,你好哪一种?”
胡非子侃侃而谈,先说了4种匹夫之勇,诸如去深山与虎豹搏斗,下深渊与蛟龙拼杀,登高山立危峰吹风等。
然后,胡非子说到了君子之勇,并讲了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想吞并邻居鲁国,鲁庄公派爱将曹沫(一说为曹刿)带兵抵抗,结果曹沫三战三败。
齐桓公叫鲁庄公坐下来好好谈谈,他们在齐国境内一个叫柯的地方相见了。
会谈中,曹沫突然冲上前去劫持齐桓公,要求齐桓公把占领的鲁国土地还给鲁国,齐桓公只好答应。
胡非子说,曹沫的行为,才是君子的大智大勇,才是最高贵的勇。但是你的“勇”是这种勇吗?
屈将子听后,大为折服,立即放下剑,请求胡非子收他为徒。
至于胡掖姓,目前史料可寻的是《晋书·秃发乌孤载记》,其中记载说,晋朝时,鲜卑族人秃发匹孤娶了一个叫胡掖氏的女子,他的后人秃发乌孤占据了河西,建立了南凉王朝。
胡毋、胡非、胡掖姓,在后来的岁月中,大都逐渐简化为单姓胡。
肆
卫国义士胡衍
大义化解蒲城危机
据一些胡氏家谱记载,以妫满为始祖的胡姓人,在陈国灭亡后,四散逃离,其中有的后裔还在秦国、齐国为官。
《史记·樗里子传》中,记载了战国时卫国义士胡衍以大义化解蒲城危机的故事。
周慎靓王9年(公元前306),秦国右丞相樗里子率兵攻打卫国的蒲城。
蒲城的守官很是惊慌,强大的秦军一旦开始攻打,蒲城绝对守不住,就跑去找口才极好的胡衍。
胡衍答应了,出城去见樗里子,问道:“您攻打蒲城,是为了秦国还是为了魏国?”
然后,胡衍侃侃而谈说,如果是为了魏国,那就很好;如果是为了秦国,那就大大不妙了。蒲城是卫国的大城市,秦军攻打的话,卫国就会倒向魏国,让魏国强大起来,魏国就会把秦国占领的城邑夺回来,到时追究责任,您脱不了干系。
樗里子想了想,是这么回事啊,就问:“那怎么办才好呢?”
胡衍说,您如果放弃进攻蒲城,我就去劝说卫国国君,让卫国国君不忘您给予他的恩德。
樗里子觉得这样挺好的,就说:“好吧。”
胡衍回到蒲城,对守官说:“樗里子说一定要拿下蒲城。不过,我能让他放弃进攻。”
蒲城守官高兴得很,立即送给胡衍300斤黄金,请求胡衍再去劝说樗里子,并承诺说,如果秦军撤退了,一定把胡衍的功劳报告给国君,给予大大的奖赏。
就这样,樗里子撤军转而攻打魏国,胡衍得到重金,成为卫国的大救星。
伍
西汉教育家胡安
是司马相如的老师
西汉初期,蜀郡临邛县(今四川邛崃市)出了一个著名的教育家胡安(友)。胡安之所以被记在史册,是因为他有一个更为著名的学生——司马相如。
根据有的胡氏族谱记载,陈国灭国后,末代国君陈湣公的大儿子陈衍逃奔到阳武县(今河南原阳县)户牖乡。
陈衍的大儿子以陈为姓,为陈琏;二儿子以胡为姓,为胡玙。
这一支胡姓在当地繁衍生息,形成胡姓的阳武世系,堂号为阳武堂。
胡玙的儿子胡澄,迁居到临邛县,胡安就是胡澄的后裔。
对于胡澄,各地胡姓族谱对其迁徙情况的记载不一,有的说他迁徙到了安定郡,有的说他是陈湣公的第六子,落籍在安定郡。
不管说法如何,胡安这个人在历史上的确有,而且是四川人,被称作布衣教育家。
胡安博览诸子百家,通晓天文历象、阴阳变化,多才多艺,又有深厚的品德修养,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朝廷听闻他的大名后,多次征召他入朝为官,胡安都拒绝了,隐居在城外的西山上。
很多追求上进的年轻人,跑到西山去拜胡安为师,其中就有司马相如。
西晋史学家陈寿在《益部耆旧传》中说:“胡安,临邛人,聚徒白鹤山,相如从之受经。”
胡安在西山山顶找到一个山洞,住在里面,平时讲学也在这里,被称为点易洞。
民国初,点易洞外曾建有胡安祠,祠堂有一副对联:“心在河图洛书上,托迹山林泉石间”。
关于胡安,邛崃当地还有一个神化了的故事。
据说,胡安居住的西山,有仙灵之气,经常有白鹤出现,白鹤在古代是仙家的象征。
胡安岁数大了,仍独自一人住在洞中,他的一个学生于心不忍,遂带着一些点心上山去看望恩师。
学生到了点易洞,发现胡安不在。他以为胡安到附近溜达去了,就在洞中等候。
结果等到半夜,都没等到胡安回来,只得下山回家。
第二天,学生上山上课,看到胡安已坐在洞中,精神饱满,精力充沛。
下课后,学生好奇地问胡安去哪里了,胡安笑而不答。
学生更好奇,觉得恩师举止神秘,决定一探究竟。
放学后,学生没有回家,偷偷留在了山上,躲在点易洞附近的树林里。
到了傍晚,学生看到一只丹顶鹤从天而降,落在点易洞前。胡安跨上鹤背,乘鹤而去。快到凌晨,胡安又驾鹤而归。
学生认为胡安已经得道成仙了,忍不住给师兄弟们讲了这事。
大家都不相信,约定放学后都留下来看看是否属实。
傍晚时分,丹顶鹤飞来,大家都忍不住叫了起来。胡安听闻后,知道尘缘已尽,乘鹤而去,再也没有回来。
为怀念胡安,当地人把西山改名为白鹤山,修建了一座寺庙纪念胡安,叫做白鹤寺,后来改名叫鹤林寺。
宋朝诗人陆游曾经到白鹤山游玩,写了一首叫《次韵宇文使君山行》的诗,最后两句是:“安能学胡公,危苦寄鹤翅。”
陆游还在这首诗写了注语:“仙人胡安学道西岩,跨鹤升仙,山以此得名。”
陆
东汉名臣胡广
“五作卿士七蹈相位”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记载了一个“万世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的故事,这里的“伯始”,是东汉名臣、学者胡广。
胡广,字伯始,南郡华容县(今湖北监利县)人,辅佐过6个皇帝,位至三公九卿,“五作卿士,七蹈相位”,被史学家誉为“兴汉以来的绝代奇才”。
胡广两岁那年,母亲去世,他的幼年在孤苦贫困中度过。但他才华横溢,学富五车,文章写得特别好。
长大成人后,胡广在南郡府里做小吏员。
南郡太守法雄的儿子法真有识人的本领,他从老家来南郡看望父亲。当时正是年末考核官员时节,法雄召集手下官员逐一考核,法真在窗后观察,发现胡广这人气度不凡。
法雄相信儿子没看走眼,就举荐胡广为孝廉,胡广参加由汉安帝主持的考试,得了第一名。
一个月后,胡广出任尚书郎。他为人处事很有一套,对皇帝能迎合,对同僚能谦虚友好,所以仕途顺利,5次升迁后当上了尚书仆射。汉安元年(142)十一月,胡广升任司徒。
胡广在数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历经了3次政治大“地震”。
第一次是在外戚梁冀把持朝政期间。梁冀在汉冲帝死后,立了年仅8岁的汉质帝,后又觉得汉质帝太聪明,不好掌控,把汉质帝毒死了。在立帝问题上,太尉李固与胡广、司空赵戒劝谏梁冀,想拥立稳重有度的清河王刘蒜。但梁冀不干,在朝会上胁迫朝臣们拥立跟梁家有姻亲关系的蠡吾侯刘志,胡广、赵戒感到害怕,不敢多说话。李固等人仍然坚持,被罢免官职,胡广接替李固任太尉、录尚书事。
第二次是10年后的汉桓帝延熹2年(159)。梁冀被汉桓帝诛杀,胡广被罢免,但几个月后,又官复原职了。
第三次是汉灵帝即位那年(168)。想要消灭宦官集团的窦武、陈蕃被宦官势力所杀,陈蕃牵连了数千人。陈蕃是胡广的旧属,陈蕃被诛杀时,胡广对昔日部属丝毫未予维护,眼睁睁地看着陈蕃和学生们一个又一个遇害。
在3次政治大“地震”期间,胡广在太尉、司空、司徒、太常、太傅等职位上来回任职,基本上处于权力的高端。
熹平元年(172),胡广逝世,享年82岁。
汉灵帝下诏,命五官中郎将持节奉册,赠以胡广太傅、安乐乡侯印绶,赐东园梓楠棺木,派谒者监护丧事,在光武帝刘秀的陵寝原陵为他赐墓地,谥号“文恭”。胡广的故吏数百人,都穿着丧服前去送葬。胡广的追赠及葬礼规格,自从东汉中兴后,没有一位大臣能与他相比。
封面新闻记者黄勇
特别致谢:四川蓬溪县文史专家胡传淮先生
新闻推荐
原酒做好品牌做大销售做强,川酒集团发布“三优愿景”推动高质量发展。川酒甲天下,川酒也调天下。8月31日,成都,川酒集团以“...
邛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邛崃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