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里 果筐学堂盛满“家学情”
伯先和孩子。
孩子们在“果筐学堂”上课。(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本报记者 左杉
雅安市名山县万古乡的一个名叫“彩虹园”的猕猴桃果园里,有一所“果筐学堂”。在这里,孩子们坐在用果筐和废弃的木板搭建而成的课桌前,听远道而来的教授们传授声乐、太极、国学、绘画课程……所有学习均免费提供;没有应试教育和考试的压力,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学习传统文化。
“我把这里取名叫学堂,是希望在土地的馨香里,重建与自然、与文化、与世界的关系,唤醒我们农村家学文化和精神的血脉之根,让家学传统薪火相传下去。”“果筐课堂”的筹办和创始人之一、成都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伯先说起自己办学堂的初心。
这是一所怎样的学堂?发起人和志愿者们在这个偏远的乡村学堂里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猕猴桃园边
城里的教授在牛棚里办起学堂
初春的成都还带着寒意。伯先老师驾驶着后座堆满空果筐的小汽车,早早来到了和记者约好的地点,“这些果筐是有多种用处的。秋天,我用它来装猕猴桃,假期的时候,我就拿来给农村娃娃当课桌。”这是伯先老师碰见记者时说的第一句话。
教授还要卖果子?果筐也能当课桌?听起来挺不靠谱的。但是就是眼前这位在大学教书20多年的老师9年前的一个偶然之举,让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爱上了果筐,也爱上了学堂。
提起果筐,就不得不提起伯先老师的夫人代琳。
时间追回到2007年。伯先老师的夫人代琳原本在成都有份稳定的职业。偶然间,她发现猕猴桃竟然生长在树藤上,十分惊讶。这位性情女子,毅然辞去了大城市的稳定工作,拉上了同为大学教授的石雨佳、丁瑞根夫妇,一起投资参股、下乡种猕猴桃。
于是,在名山县万古乡的30亩地里,这群高级知识分子开始了果农生活,他们还给果园取名为“彩虹园”。
在种猕猴桃的头几年,伯先老师常常下了课就直奔田间地头帮妻子种地,一起研究果树种植技术。平日里,果园的事情忙完了,热情的夫妻俩跟当地老百姓、孩子们一起分享故事,在嬉笑中成为好朋友。
“一切好的教育应该回归于生活。我认为乡村是文化之根,田野里的孩子们更具备教育的 ‘先天优势’。”伯先老师有多年的从教经历,当他看到田野里天真烂漫的孩子,办学堂的念头便浮上心头。
2010年的7月,在“彩虹园”里的一间破旧的牛棚里,伯先老师怀揣着对教育的敬畏之心,带着6位娃娃,开启了他的乡村家学传承之路。
没有课本教案
孩子们快乐地唱读《弟子规》
念头易动,但实施却不简单。
当地村民倪远良的儿子倪德磊是学堂的第一期学员。他说:“学堂的屋子墙壁非常粗糙,墙角还有蜘蛛网,隔壁牛招来的蚊子也常常光顾我们。”
果园里的牛棚当教室勉强可行,可课堂没有课桌怎么办?看着满院子的猕猴桃果筐,伯先老师灵机一动,和当时正在读大学的女儿归归,把村里废旧门板拆了下来当课桌板子,架在果筐上。一排排整齐的课桌就做好了。“学校就叫‘果筐课堂’吧,果筐装上书,堆起来就是书架,拆卸也很方便。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启发式的教学内容。”伯先老师说道。
这样“新奇”的上课环境,孩子们喜欢极了。附近村里的家长们,听说能免费上学堂,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果筐学堂”。
“2010年暑假,最多的时候我们有四五十个娃娃,从4岁到14岁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来听课。”伯先老师回忆道。
这么多不同年龄的孩子来上课,教什么呢?对于教学内容,伯先老师早有规划:声乐、礼仪、国学、画画,甚至太极拳。“不同于城市化教学,我们希望在乡村大地上,传承我们的传统学习之风,而不仅仅是知识。”
教孩子们英语和画画课的老师,是伯先的女儿伯咏归。她自己掏钱从成都购买教学用的画笔、纸墨、零食,亲手教孩子们学美术。
孩子们最喜欢的课就是晨读了。每天早上7点,伯咏归的同学冰冰,带领着孩子们迎着朝阳,来到田野里、水沟边,扯着嗓子背诵《弟子规》;夕阳西下的时候,伯先老师给孩子们在水塘边解读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诗句……
志愿者中有位老师“白胖娃儿”负责教作文。让她惊奇的是,农村娃娃的作文很有机趣,没有套路和框框。比如:“我的爸爸是一个烟鬼……”“人家都说,天上不会掉馅儿饼,可是我就遇到了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果园遭遇意外
“果筐学堂”受助“复活”
每年秋天,伯先老师总是心事重重。因为一到秋天,他就有个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难题:如何顺利卖掉猕猴桃!因为,一旦猕猴桃卖不出去,猕猴桃园的去留就会成为问题,没有了猕猴桃园,就没有了“果筐学堂”,就没有了他与土地链接的纽带。他,还怎么回故乡?怎么继续他的家学梦?
2011年,由于猕猴桃种植技术不过关,伯先和代琳两人的 “彩虹园”先后遭遇了选地失败、冻雨绝收和溃疡病毁园等难题。好不容易挺过了技术难关,2013年,“4·20”芦山县地震让苦心经营起来的 “果筐课堂”毁于一旦——牛棚全部垮塌了。
眼看着自己苦心经营起来的学堂即将毁于一旦,伯先老师忧心忡忡。幸而,基于伯先教授的个人魅力和人格影响,加上这件公益事情的意义,很快就惊动了他朋友圈的许多人,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大学等200多位教师、社会各界人士、国际友人等,像接力赛一样,相互传递信息,相互帮助带动,捐书、捐钱、免费讲课、帮忙出力盖房子……“果筐学堂”,就这样奇迹般又“复活”了。
如今,“果筐学堂”开办已经9年了。伯先和代琳,这对种桃夫妇,本着初心,认真地育人、笨拙地种桃。
“大哥作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思想开朗。他打算放眼农村文化的研究和构建,着眼于留守儿童的启蒙,重新定位一个大的家学梦。‘果筐学堂’就是大家学堂,所有的孩子就是大家的孩子,他们的需求,也许,就是带领我们找到农村文化复兴的契机。”伯先老师的弟弟季先说。
2018年的7月24日,“果筐学堂”迎来了飞跃——邛崃市熊营村“果筐学堂”石板庙分点正式开学。伯先把桃园的家学堂搬到了邛崃市碓溪沟石板庙,那是伯先父亲当年开创一所乡村小学的地方。
虽然,课堂要长久地为孩子们服务,需要人看顾、需要资金……这都是问题,但是,只要每天放学都有孩子来学堂;只要他们自己填单子借书看;或者他们送来野花,甚至只是看到他们天真无邪的笑容,在伯先看来,这便是在灵魂深处对于土地和故乡情结的最好慰藉。
新闻推荐
简介:1954年生于四川邛崃。现为成都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人物画专委会委...
邛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邛崃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