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制盐画像砖秀出富庶古蜀人

华西都市报 2019-01-02 03:08 大字

东汉制盐画像砖。

东汉制盐画像砖拓片。

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被称为“食肴之将”。入选央视《国家宝藏2》的东汉制盐画像砖,现在正在四川博物院汉代陶石馆展出。

这块出土于四川邛崃的画像砖,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东汉时期四川人制盐的场景,层峦叠嶂的山间,有人在汲卤、烧灶、背柴,还有人狩猎,一派繁忙的劳动景象,真实记录了2000多年前四川人如何制盐的工艺。

三块东汉制盐画像砖

川博文博副研究员何先红介绍,川博馆藏了3块东汉制盐画像砖,其中的明星文物是这次入选《国家宝藏》的那块,民国时期出土于四川邛崃花牌坊地区。这块东汉制盐画像砖,形象地再现了汉代四川井盐生产的繁忙景象。起伏的山峦间,左边是一高大井架,四人在汲卤,有槽将盐卤引入右下角的灶锅内,有三人在灶旁操作,山间另有五人在背柴和狩猎。

画面上群山耸立,植被繁茂,其间歇息着禽类和哺乳动物,还有猎人追射的场面;左下角是一盐井,井上有高架,架上挂着吊桶,四人站在架上正用滑车和吊桶汲取卤水,用竹子管道运送到灶房。右下角设有灶台,长方形灶上有釜,两人于上下照料,一人灶口扇火,其背景为重叠起伏的山峦中二人似运输盐包。

此外,1972年,四川省大邑县安仁古镇也曾出土一方制盐画像砖,但是画面比较模糊。

而郫县出土的东汉制盐画像砖不仅画面完整,而且内容丰富,山林间有飞禽走兽,画面左下角的高架上,有4个人正在用轱辘上下交替汲卤。高架旁还有一个盛放卤水的槽,并用一个竹笕经过山谷,将卤水引入右边的长方形灶上。而灶上正放着5个釜,灶的左边是火门,门前还有一人架柴煽火,制盐的场景十分生动。

《蜀都赋》记载制盐盛况

远古时期的四川盆地,曾是一个巨大的内陆咸水湖,随着气候的变化,湖水逐步得以蒸发减少,积存在盆地的低洼地带,并被封存在地下,形成一个巨大的地下卤水层,这给四川人提供了丰富盐业资源。

根据盐的来源,中国古代的盐可分为海盐、湖盐、井盐、岩盐。井盐则主要产于川滇地区,尤以蜀地井盐闻名全国。晋朝左思的《蜀都赋》称“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桔柚之园”,反映了当时的豪门巨贾制盐的盛况。而川博馆藏的3块画像砖,刚好可以佐证文献的记载。

公元25年-220年是中国东汉时期,那个时候“盐”不仅是生活必需品,更是重要的商品。然而,产盐的地方并不多,其中四川盆地的自贡和临邛(今邛崃)所产井盐品质极高,可以为井盐“代言”。

东汉制盐画像砖上描绘的蜀人治盐场景,不仅反映了秦汉时代四川人民的生活,还从侧面反映了蜀地当年的富庶太平,更“秀”出了早期蜀人在能源利用方面取得的灿烂成就。

蜀人用定滑轮汲卤水

井盐的生产,需先凿井取卤,而后设灶煎制。从这块画像砖可以看出,东汉人制盐已经科技范儿十足。首先,当时凿井技术有所进步,已经出现了“深六十余丈”,约合138.24米的盐井;其次是采用楼架方式,安装定滑轮汲取卤水,提高采卤效率;再次是在煎盐时采用温锅热卤水以蒸发水分,节约燃料。

“一泉吐白玉,万里走黄金。”这是古代诗词中对井盐业的描述,人们把从井中汲取的盐称为“白玉”,认为其价值堪称“黄金”。在古代中国,盐的开采和经营是富可敌国的暴利行业。在汉代,盐业是政府三大重要赋税之一,政府在主要产盐地区设立盐官。可以想象,在四川一带,源源不断的井盐给当地人带来了巨额财富。

封面新闻记者曾洁

新闻推荐

杀年猪里的丰富民俗

趁猪肉尚有余温,赶紧腌制腊肉。杀年猪必备工具:刮刀。□曾为志文/图汉字有屋有豕谓之“家”。豕,就是猪。猪是中国...

邛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邛崃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