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天府文化的深厚底蕴成都文物将亮相《国家宝藏》
东汉制盐画像砖
“蜀石经”
作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去年12月播出的《国家宝藏》第一季以全新的表达倾倒亿万观众。本周日,《国家宝藏》第二季将在央视综艺频道黄金档开播,为观众解密27件国宝的前世今生。其中,成都出土的6块“蜀石经”和1块东汉制盐画像砖将在《国家宝藏》第二季精彩亮相。据悉,这批文物由四川博物院馆藏,预计明年1月在节目中播出。昨日,记者采访了四川博物院相关专家,揭开“蜀石经”和东汉制盐画像砖背后的故事。
“蜀石经”首次结集儒家“十三经”
四川博物院专家告诉记者,后蜀宰相毋昭裔“博学有才名”,他发起了将儒家经典镌刻于石碑的浩大工程。该工程始于938年,至1123年席贡补刻《孟子》入石,最终形成“十三经”,前后历时将近两个世纪,为文近20万言,成碑上千块。其校勘精细,并请人逐句注释,立于文翁石室(因此也称为“石室十三经”)供学官讲读及各地抄录校勘。
“蜀石经”对后世儒学有深远影响。这位专家解释说,儒家经典的结集和传播,在大型儒学丛书产生前,主要靠刊刻石经来实现。在历代石经中,“蜀石经”最早形成了“十三经”的规模。“蜀石经”首次收录了《孟子》,巩固了《孟子》在经部的地位,中国儒学经典体系的基本格局由此奠定。“蜀石经”还以拓印本形式影响学界。“蜀石经”不是简单刻石储藏,而是公开展示,任人校阅,对儒家“十三经”的广泛传播和规范起到了促进作用。
画像砖展现成都发达手工业
汉代制盐业发达,盐业是汉代政府三大重要赋税之一。井盐主要产于川滇地区,尤以蜀地井盐闻名全国,邛崃火井甚至在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气煮盐,在当时已经算是“高科技产业”。上世纪50年代在成都出土的盐场画像砖,形象地再现了东汉时蜀地井盐生产的繁忙景象。在这块画像砖上,画面左边是一个大盐井,井上方是一个井架,它分为两层,顶部有一个滑轮装置,上面系着木桶用来汲取卤水,架上的四个人在拽绳子操作。井架右边有一个方形大容器,里面装满了盐卤,用竹子管道运送到灶房。灶口处,有人在添柴加火。整个画面以山林为背景,林中有各种飞禽走兽,右边有人狩猎,在山中还有人在砍柴。专家说,画像砖中表现的用竹子作为管道的运输方法十分科学,和现在石油运输是同一原理。可见,当时成都手工业水平是多么高超。
本报记者 王嘉
四川博物院供图
新闻推荐
专家破解野生大熊猫种群生存“密码” 够奢侈/ 栖息地最小要114.7平方公里 有个性/ 换季就换地 白天更好动
换季就想换地方/夏季偏好新笋密度高、多年生竹密度低区域秋冬季偏好坡度平坦、上层乔木郁闭度较低区域白天喜欢玩/白昼活...
邛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邛崃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