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固驿镇:一品当朝驿承署衙(下)
姚蕾 /文 邛崃新闻中心供图
四川驿道有2000余年历史。始于西汉,兴于唐,盛于元明,至清而衰。唐时驿道及驿站渐趋完备;在清代,历经优化结构调整,路线规划分布走向更趋合理。康熙初年,置驿道5条。雍正年间,改以成都为中心,分为4条。其中南路(明云南路) 原绕道崇庆州至邛州,清改道由双流、新津经黄水河站、武阳驿、来凤驿至邛州……达打箭炉(康定),这条道就是经过固驿镇的驿道。
古驿多少事 都付地名中
古驿站都选在水陆并举的风水宝地——“下水乘船,上水走路,任我行!”驿道除道路交通功能外,也是中央与地方的纽带,上传下达、政通人和,都靠驿站差办。皇城外的奏章,宫廷中的悲喜,无不从驿道的蹄声中来。肇始于大汉的跨国商道“丝绸之路”通江达海,沿着它可以一直走到罗马。从这一点看,驿文化对邛崃南丝路的启发与推动居功至伟,当下再进行推广,也是厚积薄发。而今许多古驿站建筑坍毁在历史风云里,有的幸运地存活在地方史志中,有的则逐渐模糊并消失在老街坊的口口相传中。残阳落坡,古道西风瘦马,那苍凉也许带有刀光剑影。驿道上马蹄声疾,悬铃响,驿使扬鞭扬起的尘土终归回到脚下的土地……古驿多少事,都付地名中。
历史上,固驿就是一个水陆码头,镇旁的南河和周边四通八达的道路,构成了便利的交通网络。而今南河中央东倒西歪有几个桥墩,连接下河街的一截断桥颓废地瘫在那里。据说1980年代一场洪水冲毁了横跨南河的大桥,桥墩而今成了遗址,别名断桥。在古镇北面3公里之外的小南河上,还有一座名为“平康”的石拱桥至今保存完好。资料上已经无法证实此桥就是曾经的驿道,但嫌疑极大。
三孔平康桥一端连接大邑。红砂石桥碑立在桥头,雕刻精美,字体雄浑,牌坊正楣写有“道光年间”字样,历史悠久。桥的外观显得格外精致,桥身采用红砂条石砌成,长30余米、宽5米、高7米,拱桥砖石混搭,在桥洞的轮廓处有青砖勾勒出优美的弧线。桥面随桥拱形状中高两低,与大部分平整的桥面有别。桥的装饰青砖彩绘有花草鱼虫,历经沧桑,色彩依然鲜艳。该桥据说建成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所用灰泥是用麻丝、煮烂的糯米、石灰混合,反复捣锤而成,画画的颜料也为天然矿物研磨制成。这座桥最特别之处,在于桥面修了一条鸡公车专用通道。清末民初,在陆路运输上,鸡公车当属先进交通工具。
桥面是三合土,但由石灰、河砂、鹅卵石混合铺就的桥面不耐碾压。而平康桥的设计者,在桥面中间铺了一条近30厘米宽的石条,在石条中间,又凿出一条10厘米左右的凹槽,令鸡公车轮毂可从凹槽里通过。也有一说条石之间的凹槽是鸡公车碾压出来,还有说桥面都是石板铺成,中间的长条石应该是中线,凹槽应该是排水槽。无论如何,这种办法既保护桥面,又让鸡公车顺利通过,足见古人的智慧。小南河很窄,但石桥很宽,可见当初过往的行人很多,桥的两端连接着曾经很繁华的集镇,也许是驿道的干道之一。
另一座消失的桥也值得一提,那就是断桥的前任“板板桥”。据说,21个桥墩都由石头建造,两头尖,中间宽,梭子状。桥面铺木板,桥宽约一米,这座桥长200米左右。这座桥是固驿与五面山进行物资交流的重要通道。一遇赶场,板板桥上人挨人,人挤人,背的挑的,只能慢慢挪着前进。上午板板桥就成为单行道,人们约定俗成,先放行从河南岸五面山赶场的人,要到十点以后,北岸的人们才可以过河。这座古桥,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还在使用。后来相继修了两座通汽车的大桥,这座板板桥才慢慢被废弃,现在已经湮没了。
固驿还有一座瓦窑山,与固驿隔河相望。过去,这山上到处散落着瓦片,其实是一处邛窑遗址。1988年10月,省考古队对固驿瓦窑山进行正式发掘,清理出45.7米长的龙窑一座,是迄今发现的国内唐代窑址中最大的龙窑。瓦窑山窑生产陶瓷种类繁多,装饰简洁,时代特征明显,为研究邛窑提供了实物佐证,从而证实了邛窑创烧于南朝,盛于唐朝,并衰减于宋朝末年,其前后历时850余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
如登春台祈福娱乐的大餐
“轻寒轻暖艳阳晨,一路繁华景物新。妄欲笑花花笑妄,大家颜色为争春。”《锦城花会灯竹枝词》描绘的场景而今在成都春夏之交轮番上演。固驿镇区位特殊,土地肥沃水旱从人,明末清初近百年多次移民填川,来此落根的人数最多。久而久之,四面八方的风俗习惯也逐渐融入本地生根发芽。聚集乡愁的会馆、祈福祭祖的庙宇在镇上比屋连甍。固驿镇的标签不再是驿站,而以更有鲜活生命力、崇尚礼仪的“春台会”闻名川西平原。有文人称之“乡间庙会,川西平原上祈福娱乐的大餐”。
固驿春台会在每年农历二月十四日举行,最初是敬土地神,为的是“你敬我土地,我保你平安”。忘年交、邛崃作家韩蓁老先生家住固驿镇不远的牟礼镇,对当地民俗颇有研究,同是邛崃作家的陈瑞生先生更是长篇大论过固驿“春台会”。杜甫有诗云“楚岸收新雨,春台引细风”。从词义上讲“春台”是指美好的游览观赏之地。环顾周边,类似的庙会时间和内容因地制宜,各有千秋。比如都江堰二王庙的川主会每年六月二十四举行,是为了祭祀“功在蜀郡,泽沛川民”的李冰父子;正月初九赶新津观音寺庙会送祭龙神下水,以保自家小孩平安地度过危关险隘;“民国小成都”之称的崇州元通,每年上演的清明会祈福平安,更成为了一场物物交换、吃喝玩乐的民俗大戏……成都正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厚重的天府文化其实就存于我们身边,生命力旺盛。
固驿古镇春台会创办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邛崃县志》曾记载:“城东南三十里,固驿濒南河,水陆通道,市口繁荣。”最初是乡民寄托乡情乡愁的民间庙会到了清咸丰年间,发展成由镇上各会馆、各庙会以及十大袍哥码头合议的大事。在东皇宫(大庙)祭神的基础上,约定每年农历二月十四日到二十三日,在台子坝公演川剧十本和其他酬神祭祀活动,春台会由此发展成了规模宏大的民间聚会。有本地的舞龙、舞狮、扭秧歌、踩高跷以及幺妹灯、霸王鞭表演相继亮相,走街过巷尽情展示。有航拍照片显示:在金黄的油菜花田间,一条蜿蜒在乡间田埂上,色彩鲜艳、长长的草龙如同喝醉酒的壮汉东歪西倒,然后钻入古镇的大街小巷、院落房屋……草龙前后有追风的男女老幼,人流如潮,锣鼓唢呐喧天。会场上当然还有成为大家相互淘货的寻宝地、美食品尝的百家宴席,热闹非凡;也有一些耍猴之类的民间杂耍,更少不了镶牙、算命看八字、贩卖字画等难登大雅之堂的小雅,把固驿镇似乎要造翻天一般。自明末清初逐渐兴起,盛行至今,这就是传统文化遗产的根和魂。
春台会的主会场就是以万年台为中心的台子坝。当庙前惊天动地的响起三声铁铳,紧跟着鼓乐齐鸣,香烟渺渺,花车花轿前一声吆喝:众神出驾了!旌旗招眼,伴斧銮驾,二龙首尾相连,各路神道扬幡依次鱼贯而行,东岳大帝殿后,最后紧随的是手捧侯香,低声念佛的善男信女和还愿居士。队伍逶迤而行,长达数里。游迹遍及四路场口,后才由卷洞桥进入场镇,复又经大街小巷,最后又回到台子坝,在川王宫前诸神驻跸看戏。
古镇与川戏有不解之缘。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陈巧茹等演绎的传统川剧《卓文君》多次在古镇上演,如逢春台会,更是热闹。而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康芷林就诞生在固驿镇仁寿村的康家桥。他12岁入班学艺,勤学苦练,声容并茂,文武兼优。17岁就蜚声剧坛,以技艺、品德、文化三优名列第一,因“德艺双馨”而尊为“戏圣”。后来,古镇被文化部列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川剧之乡”,固驿也以戏圣之名命名修建了气派的“芷林广场”。在固驿镇博爱小学,川剧依然受到很多学生欢迎。当然古镇还有不凡的名人。先贤王梓舟先生是固驿临山村人,出生于清光绪三年,是成都十二桥烈士王伯高的父亲。先生是清末廪生,毕业于四川法政学堂,对军阀割据的政治腐败深恶痛绝便弃官还乡,两袖清风寄居在亲戚家中,卖掉家中二十余亩田地度日,乐善好施,为乡里办实事办好事,为推动以“戏圣”康芷林领衔的川剧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先后培养了王伯高和孙子王逸君等杰出的后人,备受尊敬。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赵荣昌杨华春)“面对当前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日益普及、物联网方兴未艾的形势,邛崃市电子商务协会的成立...
邛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邛崃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