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有故事的蜀中名镇
中国考古学先驱李济故居。
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
同济大学医学院旧址。
白沫江边的平乐古镇。
茶马古道遗址。
镇上北门自古是茶马古道出发地。
清溪百年文庙。
元通镇位于三江汇合处。
王国英故居中清帝所赐匾额。
王国英故居。
元通镇素有“小成都”美誉。
清朝皇帝给李家大院题赠的匾额。
深山里的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是川西平原最后的清代民居。
李庄美食名片——黄糕。
四川的古旧老镇,越来越多地被打造成“油漆古镇”,散发出千篇一律的雕琢气息,而那些保持了原住民生态环境的古镇,已属凤毛麟角。
这些年来,在走南闯北的驴友生涯中,我努力把足迹延伸向那些有故事的古镇。这些古镇几乎具备同样的特质:独守宁静,远离喧嚣,民风民俗厚重,房屋建筑古朴,高墙大院里蕴藏着深不可测的耕读家传,飞檐雕甍间张扬着荣耀一时的传奇沧桑。在滚滚历史文化长河中,如巍然礁石般凸显出厚重的景致。
李庄:
抗战后方的“文化中心”
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美誉的李庄古镇,历史悠久,梁代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在李庄设六同郡,隋、唐、宋三代,李庄曾是戎州州治、南广、南溪县县治所在地。镇上的螺旋殿、奎星阁、九龙石碑和百鹤窗,被中国考古学先驱李济认为是李庄的“四绝”。
1938年前后,日军铁蹄践踏华夏大地,全国的各个车站、码头挤满了逃难的人们,当中也包括许多学术、文化上的巨擘。
偌大中华大地,竟放不下一张小小书桌?当时,中央研究院的总干事兼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等人心急如焚,他们通过宜宾中元造纸厂厂长钱子宁的帮助,向李庄古镇镇长罗南陔紧急求助。镇上乡绅毅然允诺,接受中央学术机构的西迁。
1940年,一个仅有3000人的川南江边小镇,开始了接纳上万名外省文化名流和学子们的浩大工程。
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李庄,一夜之间陡增这么多的外来人,困难可想而知。为了待客,镇民把所有庙宇祠堂大院腾空,改建成大学学府和科研机构:中央博物院连同数千箱珍贵文物搬进了张家祠,祖师殿成了同济大学医学院的课堂,东岳庙安置了同济大学工学院,面积最大的禹王宫成了同济大学的校本部……
当时内迁李庄的名人学者中,有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他的夫人林徽因。在李庄,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度过了六年异常艰苦的时光。林徽因病中躺在帆布床上为丈夫的《中国建筑史》作案头准备。1944年夏,《中国建筑史》终于完成,享誉世界。
张家祠堂,是一座四合院式木结构建筑,现在是“中国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陈列馆图文资料记载,抗战初期,故宫博物院的数千箱珍贵文物曾一度中转李庄,在张家祠内保存长达五年之久。
平乐:
百年李家大院的精神遗存
早在公元前150年的西汉元年,邛崃平乐古镇就已形成集镇。“一江分三水”的独特格局,使平乐在白沫江的滋养下形成灿烂的八大文化——水、火、贡茶、铁、纸、民风民俗、路、宗教文化。
白沫江上的古老石桥堪称一绝,建于明代的乐善桥,距今有400多年历史。通过这座古桥,从成都运来的丝绸、瓷器,连同邛崃本地的茶叶、草纸、竹制品等,通过马帮和船只一路南下,运往云南和国外的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
但,很多人去过平乐古镇,未必知道附近那座深邃的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距平乐古镇8公里处的花楸山竹林中,它是迄今川西平原保存最完好、建筑面积最大的清代民居。
这座大院占地约13000多平方米,有3院,7天井,149间屋室。主院空间结构为“三进两天井”,对称布局。再后面是第三进,是佣人居所和猪圈、柴房等。
李家大院系清代名商李洪楷所建。《邛崃县志》载,李氏一族原籍浙江武陵。明万历期间,李朝佐及长子李延邦两代为官,因官场争斗,被诬通匪,万历下旨满门抄斩李家。李延邦急令三子集合,各给银四百两,让他们乘夜潜逃入川,其中一子改名后隐居于临邛平落(即平乐),即是李洪楷九世祖。
明末清初,蜀地战祸不断,李氏一族往西遁入十多公里外的花楸山密林,造纸为业。
到清咸丰年间,身为一族之长的李洪楷成了邛崃首富。人说“成都草纸半平乐”,可李洪楷所产的纸甚至经云南南下,一路卖到了东南亚,李也有“草纸大王”的美誉。
清咸丰末年,大约是1859年,李洪楷决定着手修建“李家大院”。历经56年终于竣工,这个时候已到了民国四年,白发苍苍的李洪楷在过完88岁生日不久也辞世了。
今天,居住在大院里的多是李氏嫡系后人,共26户85口人。几年前,成都有几位商人打算斥资买下李家大院,遭到李氏后人谢绝。
族人的态度斩钉截铁:李家人世代居住在此,这里有他们的祖业,有沿袭下来的家风,有保留至今的族谱训诫——再穷,也不能变卖百年祖产。
封面新闻记者 李贵平 摄影报道
鸦片战争为国捐躯﹃忠勇公﹄故居在崇州
元通:
“小成都”和王将军故居
一天下午,雨雾蒙蒙中,我爬上崇州元通古镇供销社的楼顶,放眼看去,浸染在历史时光里的青瓦灰墙,沿着文井江鳞次栉比,临河而居的民居中,一条麒麟街穿行其间,颇有些江南水乡的味道。
元通镇地处文井江、味江、泊江三江汇合处,素有“千年小成都,清明上河图”美誉,人们徜徉其中,顿生怀旧之感。
爱国英雄王国英将军的故居就在元通镇。位于增福街48号,被当地人名为“将军府第”。这座建筑,为川西平原常见的穿斗式结构,进深约7米,通高5.2米,当中立着雕花的柱头。故居里,王国英被道光皇帝御题的“马革裹尸才算死,麟编载笔俨如生”匾牌,为这位旧时代抗击入侵外敌的英雄作了注脚。
1840年秋天,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6月,英军顺海北上,主攻舟山和宁波、镇海。
之前,在宁波作副参将的王国英主动向朝廷请缨主守,道光皇帝擢升他为参将,战守宁波。其间,600多名四川藏羌族战士也奉命赴浙,被编入王国英部,参加宁波保卫战。
王国英几次亲自组织敢死队冲杀在宁波府护城河前,几仗下来,他们毙敌百余人。1942年8月底,宁波城陷前一日,王率百余骑乘夜出城袭击英军统帅部,人马坠入陷阱,王国英被敌所俘。
王国英誓不投降,残忍的英军对他挖眼、割舌、削指。王怒斥英军盗侵,仰天大笑,为国捐躯。
消息传到京城,道光皇帝感其忠勇,颁旨追封王国英为“忠勇公”,嘉奖其功,并赐银500两治丧。
在王国英故居不远处,还有另几座庭院深深的大院。黄家大院,是一个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三进大院落,为元通镇旧时大地主黄光辉的住宅。与黄氏故居一墙之隔的罗家大院,建于清末,两重院落都是一楼一底,罗氏故居木结构上的雕刻工艺是三座院落中最精湛的。这栋木楼,曾经拍摄过《风月客栈》《梅花档案》等电影。
相邻的陈家大院也建于清末,院方墙高,门斗玲珑,很有大家族庄园的气派。两进院落均为四合院布局,四周有风火墙。
清溪:
茶马古道的千年悲歌
从秦汉开始,作为川藏茶马古道和南丝之路“旄牛道”的重要驿站,汉源县清溪古镇书写了太多的传奇。
在古代,清溪镇肩负着北拒藏夷、南抗彝蛮的重任,是一个边关军事重镇。今天的清溪当然不再有这样的使命,居民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
镇南不远处的山峦上,有一条数十公里长的茶马古道旧址。旧址上的土坯房、甬道历历在目。断垣残壁间,一群摄影发烧友在这里找感觉,他们对着美女趴在地上“开火”的样子,让我有种时光错乱的迷茫。
清溪镇保护最好的当数文庙。文庙里,一位姓周的70岁老人告诉我,自己的曾祖父,人称周老大,在清咸丰时期,是汉源一带最吃得开的马帮大爷。
清咸丰年间,一年寒冬,周老大领着一支马帮,翻越白雪皑皑的虎跳峡,走在羊肠小道上。他们脚下是滚滚金沙江,头上是奇险嶙峋的高岩云崖,忽然天上炸开一道响雷,惊恐中一人一骡失足坠江,来不及惨叫就被江水淹没。
祸不单行,他们刚翻越哈巴雪山,又遭到一伙土匪的伏击,死伤过半,骡马上的铜器用品、皮革制品和茶叶全被抢走。周老大掏枪打死三名土匪,自己左肩中弹,身子一歪,栽进浊浪滚滚的金沙江,幸好在激流中抓住葛藤才爬上岸。他颤巍巍没走几步,又遇到一条雪狼,那条饿狼瞪着一双绿眼睛猛扑上来。一番缠斗,周老大耗尽最后气力,用石块砸破了狼的脑袋……昏死中,他被三名走散了的马帮兄弟搭救。
夕阳下,走在清溪老街上,我脑子里一次次出现这样的画面:千年悲歌回响在绵绵古道上,一代代马帮在没有尽头的山崖河边走着走着。他们披星戴月,他们汗流浃背,他们踏过一道道笮桥、栈道,走向山的那边更那边。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和着脚下的滚滚怒涛,打破了山林深谷的宁静寂寥,不经意间他们走出了一条通往藏地、通往域外的经贸之路、文化之路、历史之路。
封面新闻记者 李贵平 新闻推荐 临邛文博创意产业示范区负责人张萍: 发展文博、文创、休闲产业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邛崃是巴蜀四大古城之一、南方丝绸之路西出成都的第一站,也是汉代才女卓文君的故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邛...
邛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邛崃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