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邛人踪迹

西昌都市报 2018-09-26 10:43 大字

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马。 邛崃至成都的高速公路客车。

在西南方向,有我一直所想的人。我所想的人,当然是邛人。

我无数次经由成昆线,在成都至西昌间往返,本来已有机会,想到西昌的邛海与成都边上的邛崃之间具有何种关系。但奇怪的是,我曾在西昌的邛海无数次钓鱼、划船、下水,坐快艇沿湖岸游览,对那一大片蓝色的水域有过无穷想象,却从未想到过邛人,更未听人说过邛人。如今谁还知道邛人呢?最早的一条蜀身毒道,加之后来的一条成昆铁路,把成都与凉山连起来,却没把邛人联系上,我能仅仅凭借语言连接上吗?

邛人的桥

文/图北来

这些年,一直想去邛崃看一看,终于在一个星期天,乘中巴车从成都出发。不知从何年何月起,我脑子里的古老事物越来越多,往往只剩下过去的情景,旧时的场面,甚至一幅幅古地图。我曾在成都度过童年,十二岁去西南山里二十八年,如今在成都已值中年。

邛人的桥

中巴经过成都的各个区域,我越发看不出来已是什么地方,好像一路看起来都差不多。一个很大的现代都市,却看不出来如何大,好像就是靠着看不出来才变大的。大约公元前300年,秦时修筑的成都城很小,城墙高七丈,周回十二里,接近现在的十华里,还是少城和太城加起来的周长。而七丈的高度达23米,相当于现在的八层楼房的高度,谁也别想爬城墙进去。那时候,成都有七座桥,谁要是今天还能说出一二,便会显得有点学问。

然而,今天谁还说古桥呢?

晋代常璩所著《华阳国志》说:“长老传言:李冰造七桥,上应七星”,意思是秦时蜀守李冰造了七座桥,对应着天上七颗北斗星。1995年出版的《四川公路志》说:“四川石拱桥有史可考者,始于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51年,秦蜀守李冰,在益州(今成都市)以石建拱桥7座。”看来成都古桥,自有人关心,从古至今皆有。

中巴车窗外,车流浩荡,已不会再有古桥的影子。我想,有路才有桥,桥为路而生。

没错,因为先有一部《华阳国志》,后来才有诸多对此书的注解本。这也就可以说,因为《华阳国志》曾说起成都古桥,后来除了《四川公路志》,还有更多的人避不开,都要纷纷说桥。那些说桥的今人中,让人难忘的有任乃强、刘琳。

在任乃强校注本《华阳国志》所附《秦汉成都市郊示意图》上,成都古桥自北而南:永平桥、长升桥、升仙桥、冲里桥、市桥、夷里桥、笮桥、江桥、万里桥。图上所示,出城后继续南行,便要经过夷里桥(当在今盐市口南),过桥后往西南方向走一段路,便可经过今红牌楼,通向临邛。另一条路出城后,经过笮桥(约在今草堂寺附近),走一段路后经过今红牌楼,能继续往临邛。

秦时的成都七星桥,表面可观却不能放在一起对比看,否则眼花缭乱。有天夜里,我用放大镜数了数,任乃强校注本《华阳国志》所列出的成都秦时桥,共有9座,如何会多出两座?而在刘琳校注本《华阳国志》所附《成都城及二江七桥示意图》上,自北而南的桥倒真是7座:永平桥、长升桥、冲治桥、市桥、笮桥、江桥、万里桥。(唐春生等白话译本《华阳国志》所附《成都城区及二江七桥示意图》上也是7座桥。)隔夜再一数,后二图上均无夷里桥,对此,刘琳注释说笮桥就是夷里桥,为同一桥。

对于成都秦之七桥,今人已不可能知道是几座,也不可能拿不同注译本作比较。

因为,要想弄清古桥事,完全可能耗尽一个人的一生,穷极一个学问家的满腹才学,任乃强和刘琳的校注本便如此。尤其是任乃强校注本,对成都桥事的旁征博引,让人顶多能够明白,如果有什么不同,只因为诸多前人开辟流传的源头上就已然有所差别。此外,难免还要让人想到,就算前人常璩只是源头之一,而他生活在一千六百年前的晋代,撰写《华阳国志》所用语为“长老传言:李冰造七桥”,可想“长老”该有多老,而“长老”距秦时的李冰尚有数百年,其所“传言”距今又该有何其久远?

而今人,怕是连昨天的事情也记不住,又能记住别的什么?

任乃强,南充人,刘琳贵州人,都曾是四川大学教授。我们今天已经连美女帅哥都分不清,除了只能敬仰大师,不可能再有前人那样的大学问。

因而,我相信任乃强校注本所断言,秦时的成都有夷桥和笮桥,夷里桥本名夷桥,汉代叫夷里桥。但乃强校却在书中武断地注释说,此桥的“夷”字不必是“蛮夷”义,似乎刻意回避夷桥与夷人的必然关系,这让我看出一个人的专门才学再大,也自有破绽。

当然,我也相信乃强校所说,李冰时所建七桥都是木制的板桥,可行车马;而笮桥以竹索制造,夷里桥绝非竹索桥,所以是两座桥。

我还相信乃强校说的,秦时成都的西侧当为羌氐、筰、邛的出入通道,邛人入成都自西门,僰人自南门,賨人自东门,秦人自北门。这在大面上等于说,其时的各种人等进出成都城,各自走东西南北门。若要细究,我则想到,西门与南门,既然进出的是氐、羌、筰、邛、僰,那么就是在西南方向,有我一直所想的人。

我所想的人,当然是邛人。

而邛人,与氐、羌、筰、僰有关。换言之,邛人与夷人有关。我之所以信服任乃强说成都秦时有夷桥和笮桥,便是因为其时,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并不等于灭了蜀地的既有人种,反而增添了外来人种秦人。六年后成都建城,成都平原上的邛人也好,夷人也好,所剩人种仍旧很多。再之后,一个叫李冰的人,今人虽然尚不知其种属,但他显然熟知各人种特性,任秦蜀守后不得不为各类人种造桥,以便各行其道,秦蜀相安无事。

至于笮桥,应当比夷里桥少异议。唐人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称:“凡言笮者,夷人于大江水上置藤桥,谓之笮。”意为凡是说笮的人即夷人,夷人把他们在大江水上做的藤桥称为笮。任乃强的校注本说:“笮桥,以竹索为之。”这显然是考虑成都平原多竹少藤,便以竹代藤,以竹索桥代藤桥。刘琳的校注本也说,夷人称桥为笮。《华阳国志》说:“笮,笮夷也”。成都七星桥中的两座,一个夷字,一个笮字,都指向我所想的人,夷人中的邛人。(下转14版)

新闻推荐

邛崃 法院服务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记者曾昌文)为更好服务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邛崃市法院近日召开了“优化提升营商法治环境、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邛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邛崃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